周敦颐一生为官三十多年,早年曾任洪州分宁县主薄及几任县令,后任南安军司里参军,晚年任广东转运判官、广东提刑、知南康军。
虽然官职不大,但他所到之处皆有实绩。
清代张伯行叹道:“故当其出,则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当其处,则胸怀洒落,故光风霁月。
”“出”谓为官处理政事精明强干,业绩惊人;“处”则言其平时为人心怀坦荡,操守慎严,人品极高。
事实上,周敦颐不仅为官处理政事的政绩卓越,而且官德思想在他的著作、诗文等中也有所阐述:“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
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
”(《通书·师友上》)“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
”(《通书·师友下》)周敦颐秉承儒家入世的精神,认为最受崇敬的东西不是官职,而是道德,官员只有身体力行道德才能显示出自身的尊贵,“德”体现在官员身上就是“诚心端身”。
一、诚心端身源自《中庸》的“诚”是周敦颐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明初学者薛瑄说:“《通书》一‘诚’字括尽。
”黄宗羲谓:“周子之学,以诚为本。
”(《宋元学案·濂溪学案》)“诚”既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一切伦理道德的源泉。
“圣,诚而已矣。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
”(《通书·诚下》)“诚者,圣人之本。
”(《通书·诚上》)圣人之为圣人,就在于圣人达到了“诚”的境界。
一方面,周敦颐以“无妄”释“诚”,将天道之“诚”落实于性命层面。
“身端,心诚之谓也。
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
不善之动息于外,则善心之生于内者无不实矣。
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
”(《通书·家人睽复无妄》)“无妄”原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意为合于天道,无违天命。
周敦颐将“无妄”和“诚”结合起来,以“无妄”规定“诚”,并对“无妄”作了进一步诠释,人心之未发,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一旦心动而不善就会造成内心的紊乱,这就是“妄”。
如果将造成心理失衡、虚假无据的“妄”复归原处,就是“无妄”。
“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
”(《周易·序卦》)无妄则回归了人心纯粹的本然状态,就是复归纯粹至善的境界,从而达到了“诚”。
另一方面,把“诚”的道德本性归结为“无欲”,认为“无欲”是“成圣”的必要前提。
“‘圣可学乎?’曰:‘可’。
曰:‘有要乎?’曰:‘有’。
请闻焉曰:‘一为要。
一者无欲也。
无欲则静虚、动直。
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
明通公溥,庶矣乎!’”(《通书·圣学》)“一为要”是指一种没有欲望、心灵净化的精神状态。
因而,“一”的关键在“无欲”,做到“无欲”才能做到圣贤。
这也是周敦颐对《孟子》寡欲说的发展。
《养心亭说》明确指出:“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2011年第1期(复总第79期)船山学刊Chuanshan JournalNo.1,2011(rest.tot No.79)周敦颐官德思想探析收稿日期:2010-10-01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项目《周敦颐官德思想与现代践行研究》(10C0726)作者简介:周欣(1985-),女,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南永州425100)摘要:周敦颐将“为官重德”视为官德的基本原则,提出官员不仅要“诚心端身”,消解内心的不妄之念,而且要以“仁爱之心”,做到“爱民务实”,把为人谋利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志伊尹之志”,“致公无私”,以谋私利、谋官位为耻;勤政廉洁,不受外界诱惑,对行贿、腐败不同流合污,洁身自爱。
这些思想为现代官德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周敦颐;官德;“志伊尹之志”;诚心端身;爱民务实中图分类号:B2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11)01-0072-03周欣72--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
诚立,贤也;明通,圣也。
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
养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
”养心之道就是寡欲以至于无欲,最终达到圣人境界。
这说明,周敦颐所说的“无欲”仍是以《孟子》思想体系中的良知良能为逻辑前提,依靠自身修养以成就圣贤人格的理论主张。
如果说,“诚心”是“内得于己”的德性修养,那么“纯心”的目的则是“外得于人”的自我实现,其道德理想设计的基本指向是培养“内圣外王”的“圣人”人格,解决的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
所谓“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况天下之广,兆民之众哉!曰,纯其心而已矣……仁、义、礼、智四者,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心纯则贤才辅……贤才辅则天下治。
”(《通书·治》)为什么只有“心纯”才能贤才辅呢?为何贤才辅是天下治的条件呢?朱熹说得很好:“君取人以身,臣道合而从之也。
”人君之心纯而不杂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条件。
也就是说,若官员以“诚”取信于人,就能得到臣的纯心辅佐,也就不需要人人提耳而教。
那么,纯心包括哪些内容呢?周敦颐从三个方面作了规定:“从心术言,仁义礼智皆备;从方法言,动静处置得宜;从仪容言,言貌视听不逾规范。
”[1]这三个方面正是我国传统政治伦理的基本点,但是周敦颐突出了关键性的一点:纯其心,无疑是对儒家思想的改进。
二、爱民务实周敦颐出身在书香门第,父亲周辅成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为贺州桂岭县令。
父亲去世后,得到在京为官的龙图阁学士的舅父郑珦推荐入仕。
他博学力文,自然领会到了民本思想对为官的重要性。
他认为:“得其位,施其泽,及生民者代有之。
”如果谋其政,不能给百姓带来实惠,又怎么能收到百姓的爱戴与拥护呢?“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
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
道岂远乎哉!术岂多乎哉!”(《通书·顺化》)这段文字讲述从天道到人事的生成化育过程:其一,以仁义为内在的资质,生成化育的结果是在“不见其迹,莫知其然”的神的动力作用下形成的。
其二,人所做的只能是顺应神化,培养内在的德性,以仁、义道德治国,感化百姓,安定百姓。
其三,尽管有些事并不能做好,但只要官员去努力,就会影响其他人。
所谓“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
”(《通书·陋》)“实胜,善也;名胜,耻也。
故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息,务实胜也。
德业有未著,则恐恐然畏人知,远耻也。
小人则伪而已!故君子日休,小人日忧。
”(《通书·务实》)“实”即务实,“名”指虚名。
《释文》:“为德,直道而行,于心逸豫,而民且美;为伪,饰巧百端,于心劳苦,而事日拙,不可为。
”为官之道在于道德培养和切实践行,只有戒浮、戒躁,重实际、务实事,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爱民务实”的精髓又在于“拙“:“人谓予拙?”予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者。
”予喜而赋之曰:“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
呜呼!天下拙,刑政彻。
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拙赋》)《拙赋》是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在湖南永州所作。
由于虔州失火,周敦颐对移永州。
从虔州到永州,虽然职位没有变化,然而永州属南蛮之地,实则已经贬官,此时的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永州,柳宗元曾写了一篇“乞巧”为题,以自己的愚拙与巧夫、贵者进行比较的《乞巧文》。
同样是在永州,周敦颐提出“拙”是为官的标准:“巧者好张扬夸大,言多文饰;拙者注重实际,不在言词。
巧者因为时刻要突出自己和表现自己,挖空心思,所以身心劳苦;拙者因无私心,没有额外负担,所以轻松安逸。
巧者一切从个人的私利出发,不顾天理人情,所以常做坏事;拙者不因私害公,所以常做好事。
巧者处处为己,机关算尽,往往灾祸及身;拙者不求多得,奉公守法,身家康泰。
”[2]如果为官者皆“拙”,社会也就真正和谐了。
实际上,“爱民务实”的价值选择仍未脱离传统德治模式中的君主施恩于民的思路,但是要求为者官仁慈爱民,还利于民的处事方式无疑是富有启发性的。
尽管在封建社会是服务于“统治者”的伦理选择方针,但只有民为“主”,官才会为“仆”;只有以民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将“执政为民”等理念落到实处。
三、致公无私如果“爱民务实”是官德的价值支柱,那么“致公无私”则是民德的具体凸显,因为“为民之心”集中体现为“为公之心”,其基本内涵就是“志伊尹之志”———致力于治理国家、增进百姓的幸福作为自己的政治使命。
众所周知,传统政治伦理本质上是一种人情主义,往往是以“私情”而非“公情”为人伦关系的起点,以己为中心而依此推出社会结构。
《大学》:“欲明明德于天下,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
”亦以亲疏为先后。
《孟子·73--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这都是对个人道德修养提出的准则。
周敦颐在官德思想中一方面继承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理论,另一方面凸出“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本必端。
端本,诚心而已矣。
则必善。
善则,和亲而已矣”,“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也……是治天下观于家,治家观身而已矣”。
(《通书·家人睽复无妄》)钱穆先生对此解释说:“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
亦已难易亲疏为先后,尧让天下于舜,实不难。
能不传其子丹未则难。
舜让天下于禹,亦不难。
而不传其子商均则难。
父子之亲,而不能传其位,斯诚难矣。
然尚有难者。
尧能识舜之贤,舜能识禹之贤,共事难而犹易。
尧舜不能教其子亦为贤,斯则实难。
孔子能教颜渊成亚圣,然不能教其子伯鱼亦为亚圣,此非难乎。
以父子之亲而不能教,夫妇尤然。
故濂溪谓家难而天下易。
惟其亲,故见难。
濂溪此言,诚足以为千古之名言矣。
”[3]家人亲而义难胜情,天下疏而公难制私。
亲疏则是治理天下困难的原因,这也是历代王朝兴衰的症结所在。
因此,为官者要向内心德性上求陶冶修养,反求诸己,消解内心不善之念,克制自身与道德相违背的一切私念和私欲:“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
”(《通书·公》)在他看来,“公”是天德在圣人身上的表现,天生万物,地成万物,可谓公而无私。
同时,又把“公”分为“于己之公”与“于人之公”:“公于己者公于人,未有不公于己能公于人也。
”(《通书·公明》)事实上,“公于己者公于人”是对董仲舒“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春秋繁露·仁义法》)的发挥,也是对官德中“治下不治上,正人不正己”的颠覆。
四、勤政廉洁周敦颐官职并不显赫,但他勤政廉洁,故而成为儒家学者从政的典范。
他在脍炙人口的《爱莲说》中以莲花寓意人生,名为写莲,实则写君子和写自己的人格、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