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夏银川产业结构现存问题和优化

宁夏银川产业结构现存问题和优化

宁夏银川产业结构现存问题和优化
经济1102 任荷1111140201
一、银川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一)银川市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在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使全市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不断跨上新台阶。

2.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6元增加到2008年的14458元,比1978年增长40.8倍,年均增长13.2%。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1元增至2008年的4917元,增长37.5倍,年均增长12.8%。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103元增加到2008年的3576元,增长33.7倍,年均增长13.0%。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由生存型向发展型、服务型、享受型升级。

总之,三次产业的调整与优化,使银川市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了全国百强,城市经济发展与自然进一步和谐,如今一个繁荣、开放、文明、进步、和谐的现代化新银川正在中国西部迅速崛起。

(二)银川市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银川市产业结构调整总体表现为产业结构明显改善,趋于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银川市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产业
规模不断扩大,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产业发展趋于协调,基本上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据普查资料显示,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依次为20.7%、53.0%、26.3%,呈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形”;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不懈努力,2008年,一产比重下降为5.9%,二产为48.8%,三产得到迅速发展,占GDP比重达到45.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9∶48.8∶45.3。

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快,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业规模扩大、比重提高,银川市产业结构的现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产业结构出现了重大转变,其主要原因是制造业比重不断上升,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从三次产业构成看,银川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农业基础良好,品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增强,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三农”问题的压力不大;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在三次产业中均居首位,逐步壮大的工业不仅对城市化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农业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改造和服务,成为银川市经济迅速发展的核心主导力量;服务业发展速度快于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日趋增大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在逐步完善,但总体发展相对滞后于第二产业。

三次产业的调
整优化不仅促进了银川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而且大大缓解了城乡就业压力。

二、当前银川市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特色优势不明显。

2.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大”而不“强”,吸纳就业能力下降。

3.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内部结构层次低,互补能力差。

4.发展模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三、实现银川市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产业结构调整要循序渐进
实践证明,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应加强产业之间相互影响研究,不能厚此薄彼,甚至以牺牲某个产业发展为代价,必须三管齐下,协调发展。

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合理优化,不大起大落,才能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要有利于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前提。

社会稳定问题非常复杂,资源利用、生活环境、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城乡差异、就业等都会影响社会稳定。

银川市经济发展起点低、总量小,大项目、大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立竿见影。

在大力建设大项目、引进大企业时,银川市要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要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注意配套项目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强化功能区
布局规划管理。

同时,更要大力发展有利于就业的产业和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根据前面的分析,银川市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有足够的能力反哺农业),以提高居民就业率和收入,尽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贫富差距,减少利益矛盾,稳定社会。

(三)产业结构调整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产业调整中的作用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来实现:
一、是对主导产业及主导产业群的选择。

选择一个怎样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是整个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二、是规划布局。

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国际、国内的产业目标调整趋势出发,结合产业经济理论与本地的市情,对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一般产业提出详细发展规划和合理布局。

三、是宏观调控。

要在全国宏观调控大环境下,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有针对性采取调控措施,不人云亦云、人为亦为,尽力避免自我恶性竞争,确保社会经济有序发展。

四、是信息引导。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信息的作用举足轻重。

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建立完善各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并进行及时、准确的信息引导,维护社会安定,改善投资环境,降低投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优化产业结构。

(四)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调整,要有针对性,有特色,发挥
优势
1.第一产业要进一步进行内部结构优化。

要实现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一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了解掌握每一块地土壤环境,加强土壤环境管理,按照农作物生长需要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根据土地适宜性,引导种植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二要加强水库、渠道、喷灌、微灌、滴灌、管道灌溉系统等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完善农业技术服务系统,积极引进研究新品种,研究推广优良品种,提高抗自然灾害能力;三要围绕“两强多优”产业,充分发挥各县(市)区农业资源和技术优势以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并加大扶持资金的投入,促进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第二产业发展不仅突出产业特色,更要突出产业竞争力和效益的提高。

银川市工业发展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不破坏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3.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

与工业相比,服务业能源原材料消耗低,占用土地少,环境污染少,有利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业能够促进消费,提高国民支出中消费的比例,有利于改善投资和消费比例;服务业中的科技、教育、文化、休闲健身等产业加快发展,有利于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

正是因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加之银川市自身的区位优势,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到2020年,使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与建设“两个最适宜”城市的要求相适应。

为此,必须从七个方面努力:一是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服务业的更大发展。

(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银川市正处于加速工业化和经济重型化的进程之中,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不可避免。

同时,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高能耗产品生产的趋势以及低碳时代的到来,对银川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挑战。

能否实现以较少的能源消费量完成经济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是否轻型化。

因此,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势在必行。

(六)大力发展社区志愿互助服务
根据社区居民构成,培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积极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制度和党员社区表现反馈制度,充分发挥共产党
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和带动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

(七)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社区服务领域,推进社区服务管理社会化
重点发展社区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物流配送和废旧资源回收等服务,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和服务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到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店等便民利民网点,鼓励邮政、金融、电信、供销、燃气、自来水、电力等公用事业单位在社区设点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