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病人护理PPT课件
9
②消化系统症状; ③其他症状:出现荨麻疹、斑丘疹、血管神经性 水肿和关节痛等。本病期末出现尿黄。 2)黄疸期(可持续2-6周),尿色加深如浓茶样, 巩膜和皮肤黄染,而黄疸前期症状好转。黄疸 可逐渐加深,约2周达到高峰。部分病人可有短 暂粪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过缓等肝内 阻塞性黄疸表现。体检肝大、质软、轻压痛及 叩击痛、轻度脾大。 3)恢复期(平均持续4周),上症消失,黄疸逐 渐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16
加强心理支持
肝在志为怒,大怒则伤肝,因此黄疸型 肝病患者情志调护极为重要。
3
发病机制
• 胆红素是人体内红细胞衰老死亡后的产物,在肝 脏内代谢,通过胆道进入肠道排出体外,亦有少 量通过肾脏从小便排出,如果以上环节某一个地 方出了问题,都可以引起黄疸。 • 另外临床根据发生黄疸的病因不同,分为溶血性 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三种类型。但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黄疸,都代表肝脏已经受到严 重损害。
黄疸病人护理
中医科 周仕红
1
内容
• • • • • • • 概念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治疗 护理 病情观察
2
概念
• 黄疸系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胆红素代谢障 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高于正常值 (3.4~17.0μmol/L),而引起的巩膜、 皮肤、黏膜、体液黄染的一种病理症状。
• 黄疸只是一种症状,像发热一样,黄疸本身不 是病,是一种病引发的外在表现。而引起他的 病因可能有很多种,常见的有肝病、溶血、弓 形虫、新生儿败血症、胆道闭塞等。
11
相关检查
1、必要时做特殊检查:肝外胆汁淤积性黄疸, 除X线、放射性核素、CT外,有时要进行胆胰 管逆行造影、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腹腔镜等 创伤性检查。
2、护士应及时准确地留或送血、尿、粪标本, 并做好各项特殊检查准备。病毒性肝炎所致黄 疸者,按照消毒隔离原则。防止医院内外交叉 感染。
12
•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降酶退黄、增强 机体自身免疫力、改善和恢复肝细胞功 能。
10
实验室检查
1、血清酶检测:ALT在肝功能检测中最常用,是 判定肝细胞损害和重要指标。 2、血清蛋白检测:血清蛋白低、球蛋白升高、 A/G比值下降。 3、血清和尿胆红素检测:黄疸时尿胆原和尿胆红 素明显增加。 4、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检测:PAT愈低,预后 愈差。 5、血氨浓度检测:并发肝性脑病,可有血氨升高。 6、肝炎病毒病原学(标记物)检测:抗原、抗体 病毒检测。
15
病情观察
1、观察生命体征、皮肤及巩膜黄染、皮肤瘙痒程 度及大小便颜色的改变。 2、黄疸和皮肤瘙痒的程度多与病情平行,需教会 病人如何观察皮肤和巩膜黄染的程度、大小便 颜色的变化。 3、同时需观察腹泻、腹胀、便秘、出血倾向、皮 肤淤点、淤斑等伴随症状及其程度的改变。 4、肝病者应注意观察精神、神志变化,警惕肝性 脑病。 5、胆石症患者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应立即报告 医师采取积极措施解除胆道梗阻。
4
一、溶血性黄疸
因红细胞本身的因素(形态的异常、酶的异常、血红 蛋白的异常)或血浆成分改变而导致的红细胞破坏增加 (溶血),使非结合胆红素形成过多,超过肝脏对非结合 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能力,引起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 度增高而出现黄疸。 临床表现:急性溶血时,起病急骤,出现寒战、高热、头 痛、腰痛、呕吐,严重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及急性肾功 能衰竭。慢性溶血主要表现为先天性或家族性,有贫血、 黄疸、脾肿大三大特征
7
• 中医论认为黄疸的病机主要是感受湿热 之邪、湿热蕴结、肝胆疏泻失职、胆汁 外溢肌肤而发。
8
临床表现
1、分度: • 轻度17.1-34.0umol/L • 中度34.0-170umol/L • 重度170umol/L以上 2、分期: 1)黄疸前期(平均5-7天) ①病毒血症:畏寒、发热、疲乏及全身不适。甲、 戊型肝炎起病较急,多有发热38度以上。乙型 肝炎起病较缓慢,多无发热。14 Nhomakorabea 皮肤护理
1、由于胆盐沉着刺激皮肤神经末稍引起皮肤瘙痒, 多见于胆汁淤积性黄疸,瘙痒部位多见于手掌 及跖部,以夜间及温暖时为重。 2、注意保持皮肤、床单位清洁,选择清洁、柔软、 宽松吸水性强的棉质衣裤,以减少对皮肤刺激。 3、避免使用过冷过热水、肥皂、化妆品,剪短指 甲,必要时使用手套,防止手搔抓,按医嘱局 部用2%~3%碳酸氢钠溶液外涂或服用抗过敏药, 也可用苦参30G煎水洗皮肤,必要时转移其注意 力减轻皮肤瘙痒。
13
一般护理
1、休息:肝炎引起的黄疸,休息是减轻肝细胞负担、促 进肝细胞恢复的主要措施之一。随着病情好转,可适度 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宜。 2、饮食:除肝性脑病要限制蛋白质外,原则上给予高蛋 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清淡饮食;予软食或半流 质饮食,少量多餐,细嚼慢咽,以易于消化,不宜过饱, 以免消化不好加重肝脏负担,多饮水,以利小便,加速 毒素排泻,腹胀甚者少食牛奶、蔗糖、山芋等产气之品, 戒烟、戒酒,腹水者应限制水及钠盐的摄入。 3、大便观察:因胆汁排泄障碍及卧床使肠蠕动减少引起 便秘,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久,又可促使胆红素的 再吸收量增加,黄疸加重。应适当进食粗纤维食品,养 成定时排便习惯,必要时遵医嘱服用泻药、灌肠。
6
阻塞性黄疸 1、肝内、外胆管系统发生梗阻或胆汁郁积,阻 塞或郁积的上方胆管内压力不断增高,胆管不 断扩张,导致肝内小胆管或微细胆管、毛细胆 管发生破裂,使结合胆红素从破裂的胆管溢出, 反流入血液。如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胰 腺癌、壶腹癌、胆/肝癌、胆道回虫、先天性 胆管闭锁、先天性总胆管扩张等。 2、肝内阻塞性黄疸属肝细胞性黄疸的一种,应 称之为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不属阻塞性黄疸 之列。
5
二、肝细胞性黄疸 1、肝细胞坏死,小胆管破裂致胆汁反流入血窦; 2、小胆管受阻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致胆汁 淤积;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而反流入肝 淋巴流与血液; 3、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4、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转运和排泄的 代谢环境中出现任何障碍,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 浓度增高。 如病毒性、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脓肿和肝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