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习题:第十一章第三讲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827655

课程习题:第十一章第三讲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827655

第十一章第三讲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一、填空
1.不论如何划分,总需求的实现手段和载体是。

2.货币供给 = 现实流通的货币+ 。

3.市场需求 = 现实流通的货币×。

4.货币需求 = 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 。

5.我国的“三平”理论在以后的发展中又加上,扩展为“四平”理论。

二、判断
1.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货币供给都构成市场需求。

()
2.货币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均衡。

()
3.现实流通的货币与现实不流通的货币之间是难以转化的。

()
4.货币“面纱论”认为货币对实际产出水平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
5.我国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三平”理论追求的目标就是市场总供需均衡。

()三、单选
1.能够形成市场需求的是:()
A.企业定期存款 B.居民定期存款
C.现实流通的货币 D.现实不流通的货币
2.货币“面纱论”认为,货币的变动只会影响:()
A.价格的变动 B.储蓄的变动
C.投资的变动 D.经济增长的变动
四、多选
1.市场需求的构成,通常包括:()
A.消费需求 B.投资需求
C.政府支出 D. 进口需求
2.如果企业与个人有过多的货币积累,不形成当期的需求,而又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充货币供给,相对则会形成:()
A.总供给不足 B.总供给过多
C.总需求不足 D.总需求过多
3.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三平”理论是指在安排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保证:()
A.财政收支平衡 B.信贷收支平衡
C.外汇收支平衡 D.物资供求平衡
五、问答
1.简述物价水平变动对货币均衡的影响。

2.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与利率的关系。

3.扼要说明货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4.试析市场总供给与货币需求关系。

5.试就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间的关系作一归纳、描述。

6.试析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界限。

7.在如何处理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时,为什么有时候通过紧缩货币供给也达不到市场均衡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