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软件教学团队申报表

软件教学团队申报表


7
1
科 教授 考评员
2 朱作付 1968.12 男 本 副
高级
9
科 教授 考评员
3 徐超 1980.10 男 本 讲师 考评员
6

4 葛红美 1982.09 女 本 讲师 考评员
6

5 韩永印 1982.02 男 本 讲师 考评员
6

6 张雪松 1978.12 女 本 讲师 考评员
7

讲授的课程(学时/年) 及承担的主要工作
3. 团队成员(一)基本情况 Nhomakorabea姓名
朱作付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8-12
民族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高校教龄
9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
专业 软件技术 企业工作年限
职称/职务
副教授/系主任 职业资格 工程师
社会兼职
江苏省计算机基 础教学委员会常
务理事
联系地址、邮编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 221140
附件 1: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团队建设申报表
团队名称:
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团队带头人:
张敬斋
所在系(部):
信息工程系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填表说明
1. 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字迹要求清 楚、工整。
2. 本表由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 3. 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成果等,截止时间是 2010 年 8 月 31
1、 团队概况 专任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比例高,职业素质强。团队是“双师”结构,现有教师 7 人(专任教师 6 人,兼职教师 1 人),专兼比例为 6:1。专任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比例高: 具有高级工程师 1 人、工程师 5 人;“双师”职称占 100%,具有企业工作经历 1 人;副教授 2 人、讲师 4 人占 67%;有博士在读 1 人、硕士 5 人;有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 1 人、 学院“师德模范”1 人、国外学习和进修教师 2 人,专任教师均获得相应资格证书。平均年 龄 33 岁。 兼职教师技术水平高,在 IT 领城影响力大。兼职教师有长期从事 IT 领域工作经历, 具有高水准的专业技术水平,兼职教师来源于江苏微软件技术中心,有丰富的软件项目开发 经历。 团队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本团队以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 号文件)为指导思想,以校企合作为工作平台,以专业 改革为切入点,开展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和团队建设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可喜成 绩。目前拥有省级精品课程 1 门,院级精品课程 1 门,校外示范实训基地 3 个,省级教学成 果三等奖 1 个,省级教改成果奖 1 个,主编教材 12 部,其中 “十一五”规划教材 10 部, 发表论文 30 余篇,其中核心论文 8 篇。该团队近年来努力促进各方面建设工作,逐步形成 具有“双师型”(双师职称)、“双岗位”(教学岗位、技术服务岗位)等鲜明特色。 2、团队带头人 团队带头人治学严谨,整合社会资源和团队管理能力强。“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带 头人张敬斋副教授是软件技术专业骨干教师、软件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 高级考评员、院师德模范、高职高专教育协会理事,连续三年年终考核为优秀;省级优秀班 主任。 (1)参与了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的制定工作。
二、团队人员组成及基本情况
1.团队成员。本教学团队共 7 人(含团队带头人),其中学校专任教师 6
人,占 86 %,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 1 人,占 14 %。
学院成员基本信息一览表
序 姓名

出生 年月
性学 职称
别历
职业 资格
高校 教龄
企业经 历或工 作年限
1 张敬斋 1970.09 男 本 副
高级
(2)校企合作参与开发了该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3)近五年主讲《多媒体实用技术》课程,年学时数达 600 课时。主持建设的《多媒体 作品设计与制作》课程,为 2009 年院级精品课程。为促进课程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4)参与综合实训基地建设。 (5)主编教材三部,2 部为十一五规划教材。 (6)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有两篇为核心刊物。 (7)主持软件教研室工作达 5 年之久,主要负责课程改革、教学任务落实、专任教师下 企业实践锻炼、兼职教师教学方法培训等工作,促进了本教研室整体工作的提升,2009 年 软件教研室教科研为全系第一。 (8)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视野,成立了学生工作室,积极促进学生课外软件开发 能力,定期开展软件技术讲座,深受学生们欢迎。 3、申报理由 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需要。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 求的不断提高,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 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 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我们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 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专兼结合的专业教 学团队作为加强内涵建设的有力保障。 服务区域经济和就业市场需要。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就业市场压力较大,这 就需我们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具备适合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独特教育环境与方法,需 要我们解放思想、明确方向、找准问题、大胆改革、勇于创新,需要我们以校企合作、工学 结合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这同样也需要我们建设一支 高水平、高素质、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力保障。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自身发展的需要。师资队伍既是高职学校的重要资源,也是高 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 学能力,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性人才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学 团队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发表论文 1、《基于 XML 的 FLASH 多媒体光盘研究与设计》,《计算机光盘与应用》2010 年第 11 期 2、《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价值工程》科技核心 2010 年第 11 期 3、《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福建电脑》2009 年第 9 期 4、《嵌入式 INTRERNET 技术在信息电器的应用》,《现代计算机》2009 年第 9 期 5、《嵌入式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及发展》,《中国市场》中文核心 2007 年 第 12 期 6、《嵌入式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及发展 1》,《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 年第 4 期 7、《访问控制列表在校园网安全中的应用》,《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 年第 12 期 8、《网络教学资源库构建的研究》,《计算机与现代化》2006 年第 9 期 9、《基于 COM 技术的 WEB 考试(练习)系统》,《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10、《浅议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乡土》观察 2006.1 三、主编教材 1、《多媒体技术项目化教程》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8 年 2、《VFP 程序设计教程》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3、《计算机安全项目化教程》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9 年 四、教学获奖
办公电话
85782658
移动电话
15852006526
电子邮箱
Zhuzf@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起止时间
学习、工作单位
学习、工作内容及岗位
1988.9-1992.7
徐州师范大学
物理
1992.8 至今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系 教师
1995.9-1996.7
中国矿业大学
进修计算机专业课程
姓名
张敬斋
性别

出生年月
1970.9
民族

政治面貌
高校教龄
7
最终学历(学位) 硕士
专业
软件技术 企业工作年限
职称/职务
副教授/教 研室主任
职业资格
高级 考评员
社会兼职
高职高专 教育协会
理事
联系地址、邮编
江苏徐州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
办公电话
移动电话
13952183325
电子邮箱
zjzxzcit@
2001.9-2002.7
苏州大学
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课程
教学科研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含立项课题、教研科研、发表论文等)
(380 学时/年) 理论与实训工作 C 语言程序设计 (180 学时/年)
管理、理论与实训工作 WEB 开发技术 (360 学时/年)
理论与实训工作 C#程序设计
(370 学时/年) 理论与实训工作 数据库开发技术 (170 学时/年) 管理、理论与实训工作 JAVA 程序开发技术 (370 学时/年) 管理、理论与实训工作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起止时间
学习、工作单位
学习、工作内容及岗位
1988.9-1992.7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学习
1992.8-2000.3
江苏邳州职教中心
实训副主任
2000.3-2003.7
江苏教师进修学校
电教中心主任
2003.7 至今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研室主任
2004.4-2006.2
徐州工程学院
第二本科学习
2005.4-2009.9
武汉大学
研究生学习
具备带头人的条件 符合
1、6、10
条件
教学科研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含立项课题、教研科研、发表论文等)
一、教科研课题 1、2005 年 3 月~2007 年 3 月, 主持院级科研课题《基于 COM 技术的 WEB 考试(练习)系统》 的研究工作; 2、2007 年 6 月~2008 年 10 月,参与横向课题徐州市商贸局《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建设 工作; 3、2007 年 5 月~2010 年 11 月,主持院级科研课题《基于 ARM 嵌入式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 工作; 4、2007 年 4 月~2009 年 12 月 ,参与院级课题《嵌入式语音存储与回放系统》的研究工作。 5、2008 年 4 月~2009 年 12 月,主持院级精品课程《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制作》的研究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