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节神经源性肠道的康复评定与处理演示文稿

第六节神经源性肠道的康复评定与处理演示文稿


•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定时排便制度 2.促进直结肠反射的建
立 3.腹部按摩 4.排便体位 5.饮食管理
6. 灌肠 7. Brindley型骶神经前
根(S1~S4)刺激 8. 药物治疗 9. 外科治疗
10.其他治疗措施
15
1.定时排便制度
• 参照患者既往的习惯安排排便 时间
• 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 • 通过训练逐步建立排便反射 • 也可每日早餐后进行排便,因
• 专项检查:
–检查肛门周围皮肤的触觉及针刺觉; –通过直肠指检,评估外扩约肌的张力等
12
3.辅助检查
• 腹部平片与结肠镜、肛镜等内镜检查等:
–有无肠道结构性异常
• 直肠动力学检查
–肛管直肠测压了解肛管直肠内的压力以及结肠 运动;
• 肛门外括约肌肌电图检查
–了解支配该肌肉的运动神经有无失神经现象
• 盐水灌肠实验:
• 方法
–可从盲肠部位开始,顺着结肠的走行,沿 顺时针方向走行,每天至少15分钟
18
4.排便体位
• 可采用使肛门直肠角增大的体位,即蹲位或者坐 位 –此时重力作用可使大便易于通过 –也易于增加腹压,有益于提高患者自尊、减少 护理工作量、减轻心脏负担 ;
• 若不能取蹲、坐位,则以左侧卧位较好
19
4.排便体位
21
5.饮食管理
• 饮食需避免刺激性食物 • 可适量摄入亲水性食物,从而增加粪便容积
和流动次性,缩短结肠通过时间 • 也可摄人适量的液体(不含酒精、咖啡、利
尿剂等)
22
6.灌 肠
• 小剂量药物灌肠
– 15分钟后即会出现肠蠕动 – 可减少自主神经过反射的发生 – 适用T6以上的SCI患者
• 灌肠后痔的发生率较高
• 评估肠道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 参与能力的影响
10
2.体格检查
• 精神状态:
–了解患者的神志及精神状态 –评估患者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 运动、感觉功能检查:
–评估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及感觉,SCI患者应确 定运动和感觉受损的平面和程度
11
2.体格检查
• 反射检查:
–最常用的是球海绵体反射、提睾反射、肛门皮 肤反射,可以帮助确定损伤的平面
• 经常灌肠可导致灌肠依赖、肠穿孔、结肠 炎、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23
6.灌 肠
• Christensen 等发现利用具有节制功能的 导管装置进行灌肠,可增强排便控制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
• 具体操作为:
– 将导管插入直肠,在给药时在肛门附近利用 气囊固定导管使其不易脱出,给药结束后放 气囊,将导管拔出
• 多见于圆锥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
• 脊髓与结肠之间的反射弧没中断,保留了神经反射 调节功能
• 主要表现为:
–机械性刺激结肠或直肠可诱发脊髓排便反射,但 患者感受便意的能力下降;
–肛门括约肌的静息张力增加,直肠肛门协调性运 动受损,结肠通过时间延长,常导致患者便秘和 腹胀
–当病变发生在L2-L4节段,排便抑制受损,肛门 内、外括约肌均舒张,由结肠集团运动产生排便
为此时胃结肠反射最强。
16
2.促进直结肠反射的建立
• 手指直肠刺激可缓解神经肌肉痉挛,诱发直肠 肛门反射,促进结肠尤其是降结肠的蠕动
• 具体操作: –食指或中指戴指套,涂润滑油,缓缓插入 直肠 –在不损伤直肠粘膜前提下,沿直肠壁做环 形运动并缓慢牵伸肛管,诱导排便反射。
17
3.腹部按摩
• 作用
–能增强直肠蠕动动力 –缩短结肠通过时间 –促进感觉反馈传入和传出 –减轻腹胀,增加每周的大便次数
• 脊髓损伤的患者
–可使用辅助装置协助排便
• 辅助装置包括:
–一站立台和一改良马桶 –站立台可减轻脊髓损伤患者的便秘;
• 如果使用具有视觉反馈装置的改良冲水马桶 装置可以显著减少排便的护理时间
20
5.饮食管理
• 粗纤维饮食 (如糙米、全麦食品、 蔬菜等),通过改变粪团性状以 降低直肠排空阻力
• 不过,很多研究显示: –高纤维饮食可引起脊髓损伤 患者结肠通过时间延长,与 健康人相比并不能改善直肠
–了解直肠对液体控制情况
13
(四)康复治疗
• 根据评定结果及早制定一个综合性的、个体 化的肠道管理方案
• 目标:
– 降低便秘或者大便失禁的发生率 – 降低对药物的依赖性 – 帮助患者建立胃结肠反射、直结肠反射、直肠
肛门反射 – 使大部分患者在厕所、便器上利用重力和自然
排便的机制独立完成排便
14
肠道管理
4
机制
• 当肠道失去中枢控制时,其 内在神经系统调节肠道运动、 分泌及血流调节的作用就受 到损害
大便失禁、排便困难等 神经源性肠道的症状
5
(二)分型
• 临床上根据骶髓反射是否存在而将排便 障碍分为两种类型:
1.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导致的肠道功能障碍 2.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导致的肠道功能障碍
6
1.上运动神经元病变
24
7.Brindley型骶神经前根(S1~S4) 刺激
• 该刺激器除了诱发排尿反射外,尚可用于诱 发排便
• 刺激时,直肠和括约肌同时收缩 • 停止刺激后肛门外括约肌立即舒张,而直肠
则缓慢松弛,引起自发性排便
25
第六节神经源性肠道的康 复评定与处理演示文稿
优选第六节神经源性肠道 的康复评定与处理
பைடு நூலகம்
(一)概 述
• 临床表现:
– 大便失禁或大便排空困难 – 导致患者饮食受限、户外活动受限 – 精神压力增加等
3
(一)概 述
• 机制:
• 肠道运动、分泌、血流调节受胃-肠道的神经系 统支配,该系统可分为: – 内在神经系统:即肠源神经系统 – 外在神经系统:即自主神经系统 –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外在神经系统来调控胃-肠 道的内在神经系统
7 即大便失禁
2.下运动神经元病变
• 由支配肛门括约肌的下运动神经元或外周神经病 变引起
• 多见于圆锥或马尾神经病变、多发神经病、盆腔 手术等
• 主要表现为: –脊髓排便反射消失,无便意;肛门括约肌静息 张力降低 –结肠运转时间显著延长,从而出现排便困难 –直肠肛门协调运动受损,腹压增加时会出现 “漏粪”现象。
8
(三)功能评定
• 病史资料 • 体格检查 • 辅助检查
9
1.病史资料
• 了解是否有神经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等 影响胃直肠功能的疾病病史
• 了解发病前、后的肠道功能和排便模式, 如完成排便所需时间、排便频率、大便的 性状
• 了解有无使用直肠刺激、计划外排便、使 用诱发排便的食物及影响肠道功能的药物 史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