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赠刘景文说课稿

《赠刘景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擎雨盖”指荷叶。

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擎、残、犹”的意思。

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赠刘景文》是学生理解较难的一首诗,因此,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古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3.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
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二、说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

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说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营造气氛。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在课始让学生诵读有关秋天的古诗,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

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

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

因“文”悟“道”,因“道”学“文”。

“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定数量的古诗,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本课教学中,我不打算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后主动学习。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

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

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

所以采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课件,古筝曲。

2.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一、牵手秋天,诵读秋诗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三、介绍背景,感受深意
四、指导诵读诗句
五、情境迁移,感悟深秋
设计理念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

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设计设计
一、牵手秋天,诵读秋诗
1.现在正是金秋十月,瞧,深秋正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了.
2.出示关于深秋的图片。

3.看,这深秋时节,满山的枫叶红了,让老师想起了一首诗《山行》,我们还背过一些和秋天有关的古诗呢,谁起个头儿,带大家一起来吟诵吟诵。

(生吟诵《山行》、《暮江吟》。


4.老师这儿还一首秋天有关的古诗,请你们来读读这首诗,多读几遍好吗?把诗读准确,读流利。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

2.再读古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3.请学生交流,可以是诗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

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⑴观景感受深秋气息
①荷花谢
引导一个“尽”字。

(尽字表示没有了)这个尽字,在我们学过的一首《登鹳雀楼》的古诗中也出现过,“白日依山尽”,说的是太阳落山了。

那么
花没有了我们可以说是──谢了。

②荷叶枯
引导一个“擎”字。

怎么样的动作可以说是擎?用手笔划笔划。

③菊花残
寒冷的深秋让人忍不住缩成一团,可是诗人感受到了残菊的与从不同,你觉得诗人他感受到了什么?
虽然天气很冷,菊花可能都快凋谢了,但它的花枝像个小战士在和风霜在做斗争,它们一点都不怕冷。

(想像说话这些残菊想跟这寒冷的天气说些什么呢?)
⑵说理领悟深秋美好
①你知道君表示什么?
是你的意思,对别人的尊称,因为这首诗是送给刘景文的,所以这里指的是刘景文。

②引导“最是”的理解。

(可以认为是“就是”的意思,表示强调。


③橙黄橘绿能分开来解释吗?
橙子黄了,橘子绿了。

橙子、橘子黄了,绿了,说明它们在深秋的时候成熟了。

④你最喜欢秋天什么样的景色?秋天有这么多美景,诗人为什么认为秋天最好的景色是深秋时候,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出示图片,小组讨论A.它们颜色很漂亮,很鲜明,在深秋还有这么鲜艳的颜色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B.还能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⑶因为橙桔成熟,桔子的味道十分清香,飘满于天地间,也让人不禁称赞。

4.试着读读整首诗,把深秋的味道读出来。

三、介绍背景,感受深意
1.读到这儿,让我们猜猜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吧,老师给你们三个提示。

这是一位北宋的大诗人,大文学字,曾在湖州当过知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

”这句著名的诗词就出自他的笔下。

2.对了,苏东坡,苏轼。

苏东坡的这首诗是送给一个即将远行的朋友,他的名字叫刘景文。

读读他的诗,猜测一下刘景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⑴一个跟苏轼一样很有才华的人。

⑵从“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诗中体会出一个坚强、遇到挫折不肯屈服的人。

⑶这首诗写的是深秋的景物,刘景文可能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

3.出示刘景文的文字资料,请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刘景文苏轼在杭州当知府的时候,认识了刘景文,因为他很有才华所以受到了苏轼的赏识,两人的交情很深。

苏轼写这首诗给刘景文的时候是元佑五年,此时的刘景文年纪已经很大了,差不多到了人生的中晚年了,可是还是没有受到重用,他的才华没有地方施展。

4.交流
(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⑴苏轼想用这诗鼓励刘景文你虽然年纪不小了,都过了中年,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就会迎来收获的季节。

⑶劝刘景文不要泄气,你看秋天的景色也很美,你的前途一定也会很美好的。

四、指导诵读诗句
1.是啊,苏轼就是这样鼓励刘景文的,虽然刘景文离开了,但他每当想起远方的朋友,总会吟诵这首诗
2.受到了苏轼的鼓励,刘景文终于崭露了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十四字的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

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3.多元吟诵
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现在,让我们把这富有哲理的诗也送给你的同桌吧
让我们也把这首勉励的诗送给自己吧
也让我们把这首激励人们乐观向上的诗送给在座的老师们
五、情境迁移,感悟深秋
1.谁说深秋就等于悲凉,谁说深秋就不美丽了,又是谁说深秋没有了芬芳。

教师配乐范读根据这首古诗意思编写的小诗
在那方荷花池里,花儿谢了,叶儿枯了,是深秋来了。

/在那层寒霜中,菊花败了,可是你看,那花枝还是顽强地在风中舞动。

是深秋来了。

/是橙子黄了,是橘子绿了,是深秋来了。

/淡淡的清香弥漫在你我之间,这不是最美丽的时候吗?/我爱深秋,是深秋告诉我,
2.你想到了什么,请你们把它写下来,让我们继续在深秋中畅想。

3.请几位同学上台组成一支小诗队,畅谈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深秋感悟。

4.是啊,是深秋告诉我们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