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运行、维护、设计、制造及开发基本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生通过必须的理论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生达到本科基本要求。
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二、培养规格本专业采用:“通识教育,厚基础,宽口径,分类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具有机电一体化的特色。
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学习微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知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2、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3、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阅读本专业英文书刊;4、具有计算机应用基本能力,受到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的基本训练,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5、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其发展趋势。
三、专业方向1. 机械设计与制造方向2.机械电子方向四、专业能力分析表五、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修业年限:4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六、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
相近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七、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含主要专业实验)八、教学时间安排总表九、课程结构体系及学分、学时分配十、课程的学时、学分及学期安排表(见附表)十一、主要课程及简介1、《高等数学》学时:139 ;学分:7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函数、极限、函数的连续性、导数、微分、中值定理及微分学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的应用、矢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级数、多元函数微分学、重积分、曲线和曲面积分、场论初步。
使用教材:同济大学《高等数学》(第六版),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线性代数》学时:48;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几何空间、线性空间、欧式空间、线性变换与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线性方程组理论、二次型与二次曲面。
使用教材:同济大学《工程数学-线性代数》(第二版),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3、《机械制图》学时:116 ;学分6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立体的投影、轴测投影图、组合体、机件常用的表达方法、零件图等。
使用教材:裘文言《机械制图》(第二版),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4、《大学物理》学时:96 ;学分6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力学、气体分子运动和热力学基础、电磁学、光学、波动、量子物理学等。
使用教材: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六版),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5、《理论力学》学时:64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质点力学、质点系力学、非惯性系力学和分析力学等。
使用教材:《理论力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6、《材料力学》学时:64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轴向拉伸和压缩,剪切与挤压,圆轴扭转,惯性矩及平行移轴公式,弯曲内力,弯曲应力等。
使用教材:孙训芳《材料力学》, 2005年,机械工业出版社7、《机械原理》学时:64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机构的结构分析和综合、机构的运动分析;主要研究机构的运动可能性和确定性以及机构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及其设计;机构运动过程中,作用力与运动的关系、惯性力的平衡、机械效率和速度波动调节等。
使用教材:郑文伟《机械原理》,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8、《机械设计》学时:64;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常用的机械联接(键联接、销联接、过盈联接、螺栓联接),主要的传动机构(螺旋传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轴系零部件(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了解弹簧及机器动力学某些问题(飞轮和平衡)。
介绍有关规范和国家标准,为机械设计提供最基本的知识,为使用《机械设计手册》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使用教材: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 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9、《电工电子技术》学时:48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1)电工部分:掌握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电路定理,具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一阶电路,二阶电路,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耦合电感和理想变压器,三相电路,等知识。
(2)电子技术部分:掌握半导体二极管工作特性及主要参数,三极管和场效应管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图解分析法和小信号等效电路分析法,差动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反馈放大电路,信号运算与处理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掌握数字逻辑基础,逻辑门电路,组合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常用中、小规模集成组合逻辑部件的应用,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常用时序逻辑功能器件,半导体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数模和模数转换器等知识。
使用教材:焦阳《电工电子技术》, 2005年,电子工业学出版社10、《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学时:48;学分2;考核方式:考查教学内容:光滑圆柱公差与配合,测量技术基础,形位公差及其测量,表面粗糙度与测量,光滑工件检测与量规设计,圆规和角度的公差与测量,螺纹结合的公差与测量,直齿圆柱齿轮的公差与测量。
使用教材:刘品《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200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1、《液压传动与控制》学时:48 ;学分2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液压传动基础,液压泵与液压马达,液压缸,液压辅助装置,液压控制阀及液压回路,典型液压系统,液压传动系统的设计与计算,液压伺服系统,液压系统的使用维护。
使用教材:姜继海《液压传动》,200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2、《可编程控制技术》学时:48 ;学分2 ;考核方式:考查教学内容:PLC基础、系统配置,PLC的软器件及指令系统,逻辑处理、定时、计数、移位与步进、PLC的数据处理与控制指令;PLC用于顺序、过程、运动及数据控制;PLC基本实验及专题实验使用教材:韩晓新《PLC应用及实验教程》,2006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13、《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学时:64;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基本概念、传递函数、时间响应分析、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稳定性判据、系统的性能分析与校正、系统辨识、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等。
使用教材:杨叔子《机械工程控制基础》,2003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4、《机械制造工艺学》学时:64;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典型零件加工,机械加工精度,机械表面质量,机械装配,先进制造工艺。
机床夹具概述,工件在机床上的定位、夹紧,各类机床夹具的结构特点,机床夹具的设计方法及步骤。
使用教材:陈明《机械制造工艺学》,2003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15、《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学时:64;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教学内容: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与机床夹具设计四部分所组成。
金属切削原理部分的主要内容有:•金属切削变形过程、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温度、刀具结构、材料及选用,切削用量的制订等。
使用教材:陆剑中《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2006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十二、专业培养的主要措施1、实行分阶段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一、二年级不分方向,进行基础课统一教学,以便学生打好宽广扎实的基础:三、四年级分专长进行教学,以利于学生按各自的专业方向志趣及特长选择课程学习。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在本专业教学中增加了《计算机图形学》专业课程,以加强学生计算机绘图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3、为了拓宽和培养学生的知识面,增加部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开设了《机械测试技术》、《机械CAD/CAM》、《机械创新设计》和《工业机器人》等选修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和潜力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性教学比例不少于30%,而本专业实践性教学总学时已达到37%。
开设了金工实训、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课程设计、模具课程设计、数控加工仿真和实训,增加了实习、实验等内容在课程中的比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5、引入导师制,在二年级,系根据学生专业、成绩、兴趣特长,选派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以上的教师担任学生的专业导师,每个教师指导2-5名学生,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激发学生的研发兴趣。
课程的学时、学分及学期安排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