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副溶血性弧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副溶血性弧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副溶血性弧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学特性(一)种类和细菌分型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属于弧菌属,为革兰阴性菌,主要的栖息地在海水中。

副溶血性弧菌有鞭毛(H)、荚膜多糖(K)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为所有菌株共有,无助于分型。

目前,已知至少有13种O抗原、65中K抗原,根据O抗原、K 抗原可以进行血清学分型。

(二)来源1950年,日本大阪因食用遭肠炎弧菌污染的青鱼干而发生了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造成272人中毒,其中20人死亡。

1960年,日本东京及千叶县一带发生了多起因食用竹荚鱼而导致食物中毒的事件,检验后发现病原菌是肠炎弧菌,引起医学界的关注。

对此,厚生省(今为厚生劳动省,是日本中央政府的卫生主管单位)将肠炎弧菌列为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并进行相关研究。

1963年,日本国立预防卫生研究所(今为日本国立传染病的研究所)的福见秀雄和坂崎利一证明了此种细菌应属于弧菌属,将学名改定为Vibrio。

(三)传染性传染源为病人,本病可长年发病,多在夏秋季6~10月,发生于沿海地区、海产品大量上市时,常造成集体发病,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

集体发病时往往仅少数病情重者住院,而多数未住院者可能成为传染源,但由于病人仅在疾病初期排菌较多,其后排菌迅速减少,因此,不存在病人散步病菌而造成广泛流行的说法。

另外,有肠道病史的居民或渔民带菌率偏高,也是传染源之一。

(四)传播途径副溶血性弧菌分布极广,主要在海水和水产品中,我国华东地区沿岸的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的指标可高达90%以上。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由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

含有该菌的食物主要来自海产品,如墨鱼、海鱼、海虾、海蟹、海蜇。

其次,为咸菜、熟肉类、禽肉、禽蛋类。

中毒原因主要是烹调时未烧熟煮透或熟制品污染。

若食品制作时,熟食被接触过生海产品的刀、砧板容器等污染,熟食保管不善,则一旦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其增代时间仅10min,故易于大量繁殖,足以达到致病菌量。

(五)易感性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青壮年为多,病后免疫力不强,可重复感染。

(六)潜伏期潜伏期5~72h,多数为10h左右,平均24h。

进食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后10h 左右,会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

多数患者在腹泻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多为水样便,重者为粘液便和黏血便。

呕吐、腹泻重,失水过多者可出现虚脱并伴有血压下降。

本病病程为1~6d不等,大部分病人发病后2~3d恢复正常,一般恢复较快,少数重病人由于休克、昏迷而死亡。

(七)剂量-效应关系是否发生副溶血性弧菌的食物中毒与感染剂量密切相关。

有资料显示,吞服10万个以上活菌即可发病,个别可成败血症表现。

不同人群感染剂量的多少和出现的临床症状存在个体差异,患者体质、免疫力不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呈多型性。

山区、陆居民去沿海地区而被感染时,病情较重,临床表现典型;沿海地区发病者的病情一般较轻。

(八)致病性目前,认为所有副溶血弧菌分离株都含有不耐热溶血毒素。

这种溶血素是副溶血弧菌所特有的,因此,它的编码基因不耐热溶血毒素基因常被用作检测副溶血弧菌的靶基因,但它并不是一个毒素基因。

真正与致病相关的是副溶血弧菌的耐热直接溶血素(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TDH)和溶血相关溶血素(Thermostable related hemolysin,TRH)。

因此,它们的编码基因TDH、不耐热溶血毒素基因常被用作副溶血弧菌致病性检测的特异基因,具有溶血活性、肠毒素和致死作用,可引起肠袢肿胀、充血和肠液潴留,从而引起腹泻。

TDH对心脏有特异性心脏毒,可引起心房纤维性颤动、期前收缩或心肌损害。

(九)变异性目前,科研论文的检索资料显示,副溶血性弧菌具有遗传多态性,且环境分离株的多态性高于临床分离株。

分子分型研究显示,不同地区、不同来源、同一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基因型存在差异,临床感染分离株与环境或食品来源分离株的分子分型存在差异。

(十)环境中的稳定性副溶血性弧菌存货能力强,在抹布和砧板上生存1个月以上,海水中可存货47d。

室温下,自来水中,1d死亡;河水、塘水、井水中不超过2d死亡。

(十一)药物敏感性对磺胺噻唑、氯霉素敏感;对新霉素、链霉素、多粘霉素、呋喃西林中度敏感;对青霉素、磺胺嘧啶耐药。

(十二)消毒剂敏感性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很弱,可被低浓度的酚和煤酚皂溶液杀灭。

副溶血性弧菌畏酸,在1%盐酸中5min死亡。

(十三)物理灭活对高温抵抗力小,65℃时5~10min即可死亡;50℃20min、65℃5min或80℃1min 即可被杀死。

(十四)在宿主体外存活副溶血性弧菌体外培养对应营养的要求不高,嗜盐畏酸,在无盐培养基上,不能生长,3%~6%胨水中繁殖迅速,低于0.5%或高于8%盐胨水中停止生长。

在-20℃含盐蛋白胨水中11,仍能继续存活。

副溶血性弧菌对酸比较敏感,当PH=6以下时,不能生长;在普通食醋中1~3min即死亡;在3%~6%NaCl溶液中繁殖迅速,每8~9min为一期。

(十五)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副溶血性弧菌主要生活于海水,存在于海洋鱼、蟹、贝壳和甲壳类动物等海水产品中,常见者为蟹类、乌贼、海蜇、鱼、黄泥螺等,其次为蛋品、肉类或蔬菜。

在盐腌渍品中也有存在,人类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通过食用上述食品引起。

(十六)预防和治疗案1.副溶血性弧菌的预防控制应采取综合性措施防治集体食物中毒的发生。

经过调查,加工海产品的案板上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为87.9%。

因此,对加工海产品的器具必须进行格清洗、消毒;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加工过程中生、熟用具要分开;烹调和调制海产品拼盘时可加适量食醋;食品烧熟至食用的放置时间不要超过4h。

2.副溶血性弧菌的治疗(1)药物治疗本病一般呈自限性,轻者患者可不用抗菌药物,对病情较重而伴有高热或黏液血便的患者,可选用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抗生素。

也可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菌药物。

至症状消失3~4d后停药。

(2)支持及对症治疗视病情输入适量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

对轻度和中度脱水者可采用口服补盐液(Oral rehydration salts,ORS)轻度脱水者的ORS按50mL/kg体重,中度脱水者的ORS按100mL/kg体重,4h服完。

重度脱水者最好先静脉快速补液,待病情好转后再改为口服补液。

腹痛时给解痉止痛剂,如阿托品、山莨菪碱,血压下降时,除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外,尚可加用多巴胺、间羟胺等升压药。

二、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一)实验室感染性因子的种类、来源和危害1.感染性因子的种类副溶血性弧菌主要的致病因子是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溶血相关溶血素(TRH),还可产生黏附素和黏液素酶等多种毒力因子。

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和中心实验室检测能力围,可能的感染因子为副溶血性弧菌病原体本身。

2.感染性因子的来源(1)食物中毒事件中采集的食物、粪便等可疑标本,日常检测的食品、水等样品。

‘(2)样本采集和检测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实验场所。

(3)实验室检验过程中操作中可能产生的含病原体的气溶胶。

3.感染性因子可能造成的危害(1)被污染的实验器材、器皿等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

(2)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3)实验室人员暴露后感染。

(4)实验室含病原菌的气溶胶对实验室环境造成的污染。

副溶血性弧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感染人体,在实验室工作中,各种原因导致的液体飞溅或微滴溅出,污染器物表面或地面等,通过手的接触,造成意外食入感染是较可能的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式。

(二)实验活动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1.实验法(1)主要风险点识别未采用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检测;使用新的或变更过的标准或行业标准前,未经技术确认,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2)风险控制措施尽量采用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检测,或使用经过充分验证的实验法;在使用新的或变更过的标准、行业标准前,必须经过格的技术确认。

2.样品采集(1)食品和水样等样品采集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采样剪刀或镊子、密闭盛样容器等。

主要风险点识别食品和水样等样品中可能存在感染性病原体,采样人员采样不规、盛装容器密合不、玻璃容器意外破损等,可导致样品溅洒、溢出、渗漏而污染环境;同时,玻璃容器意外破损和剪刀、镊子的使用不当,存在意外刺伤或划伤采样人员的风险。

风险控制措施食品和水样等样品采集容器必须防水、防漏,容器外面要包裹足量的吸收性材料,以便容器被打破或泄漏时,能吸收溢出的所有液体。

在使用剪刀、镊子、玻璃容器等锐器时必须进行规操作,做好防护,防止刺伤或划伤。

(2)食物中毒事件中粪便、呕吐物、食品加工环节涂抹物、剩余食物等的采集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PV螺旋盖采便盒(管)、玻璃试管或培养皿、采样棉签等。

主要风险点识别粪便、呕吐物、食品加工环节涂抹物样品中可能存在感染性病原体,采集过程存在样本溅出并形成小颗粒气溶胶;工作人员采样不规、个人防护不到位,导致环境污染和人员感染;破碎玻璃试管或培养皿存在刺伤或划伤采样人员的隐患。

风险控制措施采集粪便和呕吐物等样品时,采样人员应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采样时动作轻柔,采样容器尽量使用外螺旋盖塑料管;发生污染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3)血液的采集主要所用器材一次性采血针和真空采血管、消毒棉签及一次性利器盒。

主要风险识别点血液样品可能存在感染性病原体,采血管封盖意外脱落或注射器残留血滴落,造成血样溅洒从而污染人员或环境;采血针头存在意外或划伤采样人员的风险。

风险控制措施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和真空采血管,采样人员经过正规采血培训,并熟练掌握采血技巧。

采血前做好个人防护(防护服、乳胶手套、口罩);认真、仔细、谨慎操作,抽血后的针头直接放入利器盒,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采好血后直立于试管架中,防止倒翻;消毒棉签等污染物放入医疗废弃物专用袋中,统一进行消毒处理。

3.样品的包装和运送(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真空密封采血管、外螺旋盖玻璃瓶、PV螺旋盖采样罐(管)主容器、95千帕样品运输罐、B类标本运输箱(UN3373冷藏箱)、运送车辆。

(2)主要风险点识别盛样容器不坚固、密合不,有可能存在样品溅洒、溢出、渗漏;使用不合格运输包装进行运送,存在玻璃容器或包装容器意外破损、刺伤或划伤采送样人员的隐患。

(3)风险控制措施盛装样品容器必须坚固,不易破碎,尽可能选用塑料制品,采样后必须检查容器的密合性。

样品格按照3层包装和运送,由采样人员专车运回实验室。

4.样品接受和前处理(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剪刀、镊子、振荡器、均质器、均质袋、离心机、生物安全柜和洁净工作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