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绚丽多彩的古典戏曲[学习目标]1. 戏曲的产生:中国戏曲可以溯源到原始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一批专门从事乐舞戏谑的艺人,称为优伶。
唐代产生了“参军戏”,寅起来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2. 元杂剧(1) 形成: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 艺术特色:专为表演历史故事而服务的演出形式,具有严格体制和独特艺术风格;一般分为四折一楔子,角色分为旦、末、净等。
(3) 代表作家及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最为著名,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思维点拨]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戏的产生,形成了完备的戏曲形式;元代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推动了元杂剧的产生。
学习思考1•中国古代戏曲盛衰的原因和从中得到的启示提示(1)兴盛的原因:①社会经济发展。
②适应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
③具体的政治环境。
(2) 衰落的原因:形式僵化,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3) 启示:①艺术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需要,要不断进行创新。
②一切艺术形式首先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也必须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否则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近代百戏之祖”一一昆曲1. 形成与发展(1) 形成:元朝末年,在江浙一带兴起了南戏』代发展为传奇。
到明中期,逐步形成四大声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⑵发展:嘉靖年间,魏良辅对昆山腔加以改革,形成新昆腔;梁辰鱼利用新昆腔创作《浣_ 纱记》,大获成功。
形成新昆腔一统传奇的局面。
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
2. 鼎盛: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新作品层出不穷。
汤显祖的《牡丹亭》型清代戏曲家朱素臣的《十五贯》都是昆曲名作。
昆曲是“近代百戏之祖”。
三、“国粹”京剧1. 产生与发展⑴乾隆年间,地方戏曲继续发展,昆曲日渐衰落。
(2) 乾隆末年,南方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岀。
(3) 道光年间,湖北汉调艺人进京,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后形成了新的剧种一一京剧。
(4) 清末,京剧走向成熟,成为全国广泛流行的大剧种。
2. 表演特色(1) 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载歌载舞的传统,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2) 以唱、念、做、打为艺术手段。
(3) 音乐以二黄和西皮为主,使用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
(4) 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5) 多采取虚拟性动作,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3. 地位:京剧成为“国粹”。
学习思考2•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戏曲形式在戏曲发展史上有何地位?图一元代杂图二京剧剧陶俑脸谱提示地位:图一中的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
图二中的京剧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
3. 京剧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1)在内容上,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2)在分工上,包括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个行当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
⑶在动作上,多采用虚拟性、抽象性动作,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深化探究•核心突破主题古典戏曲的发展历程1. 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史料《西厢记》第一次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社会响亮地提出“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口号。
[问题思考]史料反映了什么戏剧形式?并指出推动其发展的因素。
为什么说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答案元杂剧。
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壮大;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对社会不满的宣泄。
它把诗词、歌唱、舞蹈、对白、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相结合,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2. 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史料一种集合歌、舞、诗、戏的精致优美表演形式,一种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艺术,一出爱得死去活来的爱情悲喜剧,白先勇先生集合两岸三地一流的创意设计家,联手打造文化工程青春版《牡丹亭》先后在台湾、香港和苏州、北京、上海等地上演,场场爆满,而且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被称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
2006年昆曲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问题思考]结合元杂剧和昆曲的特点,你认为中国古代戏曲有哪些特点?答案(1)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
中国古代戏曲的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
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
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等方面。
(2) 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即歌舞的手段。
(3) 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
(4) 取其意而弃其形的写意手法。
3. 京剧的发展史料“四大徽班”为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俱为徽调著名戏班。
据载,三庆班于1790年进京为乾隆帝祝寿,后为乾隆帝所宠爱。
因为臣下所议论,道光帝将他们驱逐出宫。
徽班从此在北京民间继续演出,广受欢迎。
[问题思考]结合史料分析,京剧发展走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京剧不断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答案京剧最先在上层权贵中间流行,后来逐步流行于民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行。
原因:京剧艺术的大众化是京剧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
❻史论总结1. 清朝以前,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1)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
⑵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优伶。
(3)元代: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4)明朝: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2. 京剧被称为国粹的原因京剧之所以被称为国粹,是因为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京剧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吸取了众多地方戏曲的精华,逐渐形成了固有的并具有综合性的一种表演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京剧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更广泛地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一种浓缩。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被梅兰芳等人传播到世界上,并被世界人民所认可和瞩目。
中国的戏曲剧种种类的繁多,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把京剧称为国粹,可以说它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总代表。
-------------------------- ■课堂小结■ ------------------------- [记知识纲要][背核心术语]1.中国戏剧历史悠久,剧种繁多,京剧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成。
巩固练习•随堂反愦1•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风尘,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活力,下列戏曲形式出现的先后顺序为()①杂剧②昆曲③传奇④参军戏A .①②③④B .③①②④C.④①③② D .②④①③答案C解析杂剧是在宋金时期产生,昆曲是在清初产生,传奇是在明代产生,参军戏是在唐代产生,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④①③②。
2•南戏和元杂剧得以流行的共同原因是()A. 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B .汉族文人地位低下C.出现了专门娱乐场所一一瓦舍 D .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答案A解析南戏产生于两宋之际,元杂剧出现在元朝,宋元时期。
我国城市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于是出现了适应市民阶层需求的南戏和元杂剧。
3. (2017广州六中期末测试)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三五步千山万水,六七人百万雄兵。
”这是戏曲表演的一个重要特征。
它体现了戏曲表演的()A .真实性B .通俗性C.虚拟性 D .优美性答案C解析戏曲的表演更趋于虚实结合,最大限度地超越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由“三五步代表“千山万水”等信息可知戏曲的特点之一为虚拟性。
答案为C o4.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以高朗亭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
《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
”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中诞生了()A .昆曲B.元曲C .秦腔D .京剧答案D解析由京剧形成的过程可判断选D项。
5. 京剧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这一戏曲艺术()①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②体现了歌舞并重的传统③由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④用锣鼓等打击乐器控制节奏A .①②③B .①②④C.①③④ D .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京剧是徽班吸取了湖北汉调以及昆曲、秦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在北京形成的新剧种,故③错误。
课时对点练注車双基强化落实[基础达标]1.中国古典戏剧绚丽多彩,下列选项反映了我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历程,其中在唐代产生的是()A .参军戏B .杂剧C .昆曲D.京剧答案 C表作;《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C 项。
3•在论及元杂剧时,明朝的王骥德感叹:“(文人的贫穷)由天地开辟以来……俟夷狄立中华,于是诸词人一时林立。
”此话反映了元代杂剧兴盛的原因是 ()A .元代城市经济繁荣B .迎合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C .文人贫穷、地位低下D •继承发展了前代戏曲精华 答案 C解析 元代文人地位十分低下, 处于社会底层。
不愿在元朝做官以及仕途无门的文人纷纷将 满腔才情宣泄在戏剧创作中,促成了元杂剧的兴盛。
从材料中“文人的贫穷”可知答案为C 项。
4•元朝末年,在江浙一带流行,采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内容通俗、形式 自由活泼的剧种是( )A .南戏B .元杂剧C .昆曲D .黄梅戏答案 A解析 依据“元朝末年”“江浙一带”“完整”等信息可知是南戏。
5.下图所示的戏曲被誉为“百戏之祖”,对其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兴起于江苏昆山一带答案 A2.下图是1958年6月20日,邮电部发行的编号为纪 50的纪念邮票《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
这位世界艺术大师的代表作是A .《牡丹亭》C .《窦娥冤》 B .《倩女离魂》D .《西厢记》解析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作品;《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作品;《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 )B •明清时期风靡大江南北C.文辞典雅,寓意深切D .它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D项不符合史实,D项所述更符合京剧。
6•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
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杂剧俑京剧脸谱A•图片是研究古代戏曲艺术的有力史料B •杂剧蕴含着中国古代戏曲的萌芽C.杂剧融合了昆曲、秦腔等形式D •京剧是“近代百戏之祖”答案A解析B项中“萌芽”的说法错误;昆曲形成的时间晚于杂剧,故C项错误;昆曲被称为“近代百戏之祖”,故D项错误。
7•“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
”下列与这句艺术谚语有关的是()A .汉赋B .宋词C.京剧 D .书法答案C解析从题干表述来看,这是一种表演艺术,再加上题干中“丑角”信息,可以断定选C项。
&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惟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
这段话不能说明的是()A .清朝前期,各种地方戏曲发展B .昆曲逐渐脱离群众C.北京成为各种剧种竞争的场所D .京剧已形成答案D解析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题干中所述时间信息为乾隆时期”,故D项符合题意。
9•道光八年以后,以演唱革新后的西皮调而著称的湖北艺人王洪贵和李六等人进京,加入了徽班,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形成了“徽汉合流”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