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展开和折叠导学案(高冬梅)

展开和折叠导学案(高冬梅)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特点的认识。
2.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的特点。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小组互助教学策略。同桌是学习的师友,遇到问题很容易互相讨论起来,他们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引导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分类—汇报形成规律—说特征想特征—理性归纳的一般过程,探究的方法由特殊到一般,先感性再理性使学生活动贯穿始终,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为进一步自行探究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的实验活动提供了基础。
前、后两个面的面积(),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和();
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长方体盒子沿着棱展开:
(1)让学生想像,任意剪准备的正方体,然后让学生充分展示各种展开图,从而形成直观表象。
(2)同桌讨论: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每个面长、宽的关系。
教学难点:
明确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教学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模型、剪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预设学生活动
导学设计
教学重构
预习导航
一、旧知链接。
1.长方体有()个面,它们一般都是(),也可能有2个相对的面是()。
2.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6个面的面积()。
二、
1.交流汇报预习情况:汇报填空情况。
(3)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5.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有些学生会感到很困难,所以应充分利用学生剪开的图形,帮助学生思考、判断、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达标检测
1.课本第16页做一做第一题。
2.课本第17页做一做第二题。
3.笑笑制作了一个如下图所示的正方体礼品盒,其对面图案都相同,那么这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可能是()。
3.学生展示展开图:
(1)让学生想像,任意剪准备的正方体,然后让学生充分展示各种展开图,从而形成直观表象。
(2)同桌讨论:为什么会剪出不同的平面图形呢?
(3)把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展开,正方体的棱长和每个面有怎样的关系?
(4)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合作探究
观察长方体的展开图并思考下面问题:
长方体的上、下两个面的面积(),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和();
2.引导学生回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质疑导学
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1.准备一个正方体的纸盒,沿着棱剪开,你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剪一剪、并看着画一画。
观察展开图:
你发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形。边长都是正方体的()
你还发现了什么?

2.准备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并标出他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和右面,然后沿着棱剪开,你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剪一剪、并看着画一画。
通过本节课的“展开与折叠”,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正确的研究习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调查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长方体、正方体都有12条棱、6个顶点,以及长方体的6个面的形状与正方体6个面的形状的不同等。这些正是组织“展开与折叠”教学内容的生长点,小部分学生对长方体已初步建立了空间感,但要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难度是相当大的。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角色,体现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节课真正体现了课改的理念。这节课我精心设计,做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想像,任意剪准备的正方体,从无意识剪到有意识地去想像,为什么会剪出不同的平面图形呢?这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多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2)第2题: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先想一想,再利用附页2中的图1试一试。
(3)第3、4、5题:让说一说想法。你是怎样想的?你还有其它好方法来判断吗?
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以后我会在_________________方面更加努力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熟悉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以及图形折叠后的形状。因此,教学时我从身边随处可见的物品包装盒入手,把熟悉的生活带入课堂,引起学生注意,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拆、合,使学生获取“平面展开图”的感性认识,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知欲。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而突破这一难点必须建立在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想象的基础上。设立了“从操作到想象”,再“由操作印证想象”的教学进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数学知识的意义,切实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力。
4.下面是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图,找出相对的两个面,并分别标出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
5.下图是一个正方体展开图,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上“祝你学习进步”六个字,请你说
出每个字相对的面上的字是哪个字?
6.由平面到立体。
(1)第1题:做一做: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正方体?先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想一想,再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试一试。
其次,注重了个体的发展。如“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是怎么剪的?”学生先思考,再自己动手剪,然后与同伴交流。这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也弥补了自己的不足,为个性发展创造了机会。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展开与折叠的奥秘,认识了“面―体―面”的转换,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形成了新的知识,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敢于大胆说自己的想法,教学效果感觉良好。
白银区第三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册)导学案
主备教师
高冬梅
复备教师
备课日期
审核
教学内容:
《展开与折叠》——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6—17页内容
教材分析:
“展开与折叠”一课,在本单元中位于“长方体的认识”与“长方体的表面积”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一节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做一做”、“练一练”两个栏目。“做一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练一练”的目的是通过想像、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长方体、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