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研究报告一、产业链结构1.行业概述煤炭行业属于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与宏观经济周期保持高度正相关性,同时对宏观经济变化存在一定滞后性。
图表:煤炭行业产业链如图表所示,煤炭主要应用于电力、钢铁、水泥、化工四大行业。
既有能源属性,也有化工属性,其中电力行业是重要的下游行业,煤化工行业是利润的主要增长点。
从基本面来讲,短期中转地与下游行业的库存会对煤价走势有很大的影响。
但长期来说,煤炭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行业景气度与宏观经济和投资密切相关,周期性十分明显,下游行业的景气程度直接影响着煤炭行业需求,进而影响行业供需关系,导致价格和产量的变化,而煤炭企业利润的变化也会对其的开工、增产能形成反作用,进而影响行业整体的供给水平。
在经历了“十五”后期和“十一五”期间爆发性增长的需求拉动周期后,2011 年四季度起,国民经济增速放缓,对煤炭下游需求形成抑制,同时,随着前期资源整合矿井产能集中释放,行业供给压力逐年上升,行业供需格局逆转,行业景气度显著下降。
另一方面,由于煤炭行业处于产业链的最上端,宏观政策传导需通过下游行业、中游行业(如钢铁、冶炼、化工等原材料生产)后最后传导到煤炭行业,所以其对宏观政策变动反映具有滞后性。
造成煤炭企业经营困境的主要外部原因为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下游需求减少以及行业本身集中度低造成的无序生产导致煤炭产量增长相对过快;同时,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以及环保等因素也对煤炭行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下,电力、钢铁、化工、水泥等重化工业行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下降,煤炭下游需求增速或将趋势性减缓。
另一方面,后资源整合时代的产能释放压力短期内仍然存在,供给价格弹性维持较高水平,对国内煤炭价格形成压制。
煤炭企业本身来看,煤炭生产资源的固定性是造成煤炭企业困境的重要内在原因。
煤炭企业资源禀赋条件具有先天性,生产成本主要受赋存条件影响。
其中,煤种、煤质决定下游客户类型并显著影响销售价格,矿区地理位置决定运输成本,开采条件决定开采成本与安全成本。
煤炭企业通过自身的经营管理改变上述基本要素的难度较大,通过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提供差异化产品以提升竞争力的难度较大。
因此,煤炭供求关系的恶化直接导致了煤炭行业全行业经营绩效的下滑。
在煤炭价格下行的过程中,不同基础素质的企业呈现出不同的经营绩效变化。
2.煤炭供给我国煤类齐全,从褐煤、烟煤到无烟煤各个煤化阶段的煤都有赋存,动力煤资源丰富,但优质无烟煤和优质炼焦用煤较少,属于稀缺煤种,进口量较大。
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比较而言,我国煤层埋藏较深,开采条件较差;我国多以薄-中厚煤层为主,巨厚煤层很少,可以作为露天开采的储量甚微,造成我国煤矿开采成本普遍较高。
如图表所示,受下游需求挤压及供给侧改革影响,我国煤炭产量进一步下滑。
2008~2013 年,我国煤炭产量持续增长,在 2014 年第一次下降。
2015 年,中国生产原煤产量继续回落,全年生产原煤 37.47亿吨,同比下降 3.31%。
2016 年,中国生产原煤 33.64 亿吨,同比下降10.22%,主要系供给侧改革限制煤炭产量所致。
如图表所示,煤炭进出口方面,2013 年以来受下游需求放缓、进口煤炭实施最惠国税率以及国内煤炭价格下降较快的影响,煤炭进口量快速下降。
2013 年中国煤炭累计进口量维持增长趋势,同比增长12%;2014 年中国全年进口煤炭量为2.28亿吨,同比下降14.60%,自2014 年10 月起,中国取消无烟煤、炼焦煤、炼焦煤以外的其他烟煤、其他煤、煤球等燃料的零进口暂定税率,分别恢复实施3%、3%、6%、5%、5%的最惠国税率。
对于我国煤炭储备和产量均过剩,但依然进口增长,主要原因是:减少国内资源快速损耗,毕竟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另外是成本价格问题,现在提倡绿色环保,国外在处理煤炭技术比中国的要先进,减少污染成本。
还有煤炭价格因素,进口的煤炭的包含全部费用的总价格低于国产的煤炭就可以进口。
2015 年全年进口煤炭为1.56亿吨,同比减少31.6%。
一方面,受下游需求疲软影响,同比呈现加速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伴随进口税率调整的出台,煤炭进口进一步下跌。
直到2017年,我国煤炭进口量逐渐回暖,增长至1.88亿吨。
3.我国煤炭储量和分布情况如图所示,表格描述了我国煤炭行业从2010年至2016年的已探明煤炭储量情况。
从2010年开始,我国煤炭储量从1.16万亿吨稳步增长,至2016年底,已达到1.6万亿吨。
但是可以看出,虽然煤炭储备量在增长,但是每年的同比增长率确是在下降的,从2011年的16%下降至2016年的2%。
图表:各国煤炭储量占比我国作为世界第三大产煤国,截止2016年底,煤炭储备总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2.84%,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
对于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来说,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的基本特点为:北富南贫,西多东少,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分布极不均衡。
在中国北方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的地区,地理范围包括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甘肃、宁夏省区的全部或大部,是中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其基础储量占全国基础储量的68.93%。
在中国南方,煤炭资源量主要集中于贵州、云南、四川三省,合计占全国基础储量的7.96%。
此外,新疆是中国煤炭远景储量最丰富的地区,目前该地区勘探程度较低,其基础储量占全国的6.63%。
中国煤炭资源种类丰富,但优质焦煤及无烟煤相对稀缺。
已探明储量中,烟煤占73.73%、无烟煤占7.92%、褐煤占 6.81%、未分类煤种占11.90%。
烟煤中,不粘煤占25.53%,长焰煤占21.59%;焦煤、肥煤、气煤、瘦煤等炼焦煤种合计占20.43%,其中,焦煤、肥煤等优质炼焦煤合计占7.97%。
图表:2016年我国煤炭地域分布情况4.煤炭需求煤炭行业下游主要消费行业需求疲软,短期回暖难现。
煤炭下游行业主要包括电力、钢铁、建材、化工行业,其中火力发电基本就占到了总额的53%左右,钢铁占到了18%,建材为14%,化工为3%。
主要下游行业整体处于不景气阶段,2015 年部分消费领域甚至出现负增长,煤炭下游需求低迷环境短期难以扭转。
具体来看:近年来,我国火力发电量波动增长,但增速整体呈下降趋势且波动较大。
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大幅增长主要系我国宏观经济经济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和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工业行业景气度回升,第二产业用电量随之增长所致。
行业政策方面,电力行业政策主要体现在严控装机规模和淘汰落后产能两方面。
2017 年8 月,发改委、财政部、央行、国资委、工信部等16 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十三五”期间,全国停建和缓建煤电产能1.5 亿千瓦,淘汰落后产能0.2 亿千瓦以上,实施煤电超低排放改造 4.2 亿千瓦、节能改造 3.4亿千瓦、灵活性改造2.2 亿千瓦,全国煤电装机规模控制在11 亿千瓦以内。
随后在2017 年9 月,发改委及能源局分别发布《关于印发2017 年分省煤电停建和缓减项目名单的通知》和《关于2017年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第一批)的通知》。
其中,对停建及缓建项目进行明确。
从首批全国煤电调控任务落实情况来看,关停落后产能合计512 万千瓦;停建违规项目合计4,172 万千瓦,涉及投资额1,745 亿元;推迟缓建项目合计6,463 万千瓦,涉及投资额2,725 亿元。
总体看,“十三五”期间国家将严格控制煤电新增规模,预计未来受煤电新增规模大幅减少的影响,火电装机新增规模将会大幅减少,煤炭需求量或将整体保持稳定。
如图所示,我国发电量从2008年至2014年每年增长,但是发电量的同比增长率确是下降的,至2017年,我国发电量达到6.2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
进入 2016 年,随着供给侧改革全面实施,钢铁行业去产能初见成效,当年粗钢产量达到 8.08 亿吨,较上年小幅增长 0.56%。
行业政策方面, 2016 年 2 月 4 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公布,明确指出,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要着眼于推动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指出从 2016 年开始,在近年来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基础上,用 5 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 亿~1.5 亿吨,行业兼并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产能利用率趋于合理。
截至 2017 年 11 月,钢铁行业已完成 2016 年和 2017 年去产能目标,但由于 2016 年供给侧改革实施过程中,所去产能大多为“无效产能”,因此 2017 年去产能仍是钢铁行业发展方向之一。
同时,为净化市场环境,国家加大钢铁行业整改力度。
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仍将持续。
总体看, 2018 年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有望持续进行,钢铁行业有望整体保持低速增长,此外,随着落后钢铁产能、地条钢淘汰,钢铁行业生产效率将进一步提高,对煤炭的需求同样将保持低速增长。
如图,从2008年至2014年期间,我国生铁产量持续增长,但是增速却呈现整体下降趋势,进入2015年开始下降,同比下降3%。
至2017年底,再次逐年增长,达到每年7.11亿吨。
同比增长1%。
煤炭主要下游行业之一建材行业包含种类繁多,其中以水泥行业对煤炭的消耗最大。
水泥生产过程中,煤炭在原材料中的占比超过20%。
降。
至2017年,我国水泥年度产量累计达到23.16亿吨,同比2016年下降了4%。
政策方面,水泥行业政策主要集中在严控新增产能上,2016 年,国务院出台国办发〔2016〕34号文件《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提出严控新增产能,有效控制了水泥行业新增产能情况。
根据中国水泥协会统计, 2016 年,全国新点火 19 条生产线,水泥熟料年产能新增 2,558 万吨,增量较 2015 年减少 2,154 万吨,已连续多年呈递减趋势。
分区域看,新点火产能主要集中在湖北、广东、云南,合计能力占全国三分之二,多数为产能置换项目。
截至 2017年 6 月底,全国水泥企业共 3,465 家,其中熟料生产企业 46 家,含熟料的水泥生产企业 1,234 家,水泥粉磨站企业 2,173 家,水泥配置站企业 12 家;全国实际熟料产能 20.20 亿吨,水泥产能 38.30 亿吨。
尽管2016 年随着供给侧改革在各行业的全面实施初见成效,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水泥行业 2017 年的发展重点仍是去产能和。
根据《2020 年水泥行业去产能行动计划》,去熟料产能是工作重点,目标是到 2020 年,压缩熟料产能 3.9 亿吨。
到 2017 年底,全国范围内压减熟料产能0.388 亿吨,压减水泥粉磨站企业 90 家;至 2018 年,力求实现 32.5 强度等级水泥产品全面停产;到2020 年,全国熟料产能平均利用率将达 80%,水泥产能平均利用率将达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