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讲 中国佛教简史

第十讲 中国佛教简史

第十讲中国佛教简史·传译时期汉—晋时期(2B C-420)•第一节佛教的初传•1、汉哀帝元寿元年(2B C)博士弟子景卢•2、汉明帝永平十年(67A D)感梦求法第二节译经:(早期的译经)1、《四十二章经》和《牟子理惑论》2、安世高的译经:146年到达洛阳小乘佛教禅数学3、支娄迦谶的译经:大乘佛教般若经4、道安的译经5、鸠摩罗什的译经第三节求法:•1、朱士行•2、法显第四节佛教中国化的初步尝试•(1)试图依附中国本土文化:•依附黄老•玄佛合流•依附儒家•依附政权•(2)贵族化的佛教第十一讲中国佛教简史·融汇时期(南北朝时期)一、学派化:学派与宗派的区别•齐:479年禁卫军首领萧道成自立为帝•宋:417年灭后秦•梁:502年雍州刺史萧衍灭齐•陈:557年部将陈霸先称帝•北魏(386-534)孝文帝的改革及其影响•迁都洛阳;朝堂禁说鲜卑语学派:同一学科中由于学说,观点不同而形成的派别宗派:政治、学术、宗教方面的自成一派而和别派对立的集团二、平民化:•平民化的标志:•1、凿窟造像:•佛教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平民面前•石窟2、疑伪经的出现•疑伪经的含义•疑伪经举例:《父母恩重经》•敦煌出土本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

内容叙说父母恩之深重,为报其恩,必于七月十五日行盂兰盆供养,并应经常书写、读诵本经。

一般认为是唐代以前或初唐之时所伪撰者。

•流通于我国及日本,有关其注释之书甚多,日本文学作品中亦常引用本经经文,故本经堪称为儒教化的佛典之一。

三、地域化:•地域化的明显特点:南文北质•北方重视禅修、造像、明显依附政治(法果的皇帝如来说)•南方重视义理、建寺、表面疏远政治(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地域差别的形成原因?四、冲突与融合的加剧•1、梁武帝崇佛:504皈依佛教•优待僧侣,奖励义学•广建佛寺,盛造佛像•扶持翻译佛教典籍•著书立说•制定戒律•2、北魏太武帝灭佛•446年灭佛。

•原因:道教与政治(私藏武器)、经济•3、北周武帝灭佛•577年废佛。

佛道并废;不伤人;设立通道观,提倡会通三教(以儒家为本)三武一宗法难•(一)北魏太武帝听信司徒崔浩、道士寇谦之之言而压迫佛教。

太平真君七年(446),尽诛长安沙门,破坏一切经典图像,北魏佛教遂遭毁灭。

•(二)北周武帝信纳道士张宾与卫元嵩之论,建德二年(573)下令废佛道二教,毁坏经像,并令沙门、道士还俗,仅选名德者一百二十人安置于通道观。

•(三)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等人排佛,会昌五年(845)帝乃下敕留置若干寺及僧三十名,余皆废弃,并令僧尼还俗。

将佛像、钟、磬改铸为钱币、农具等物,史称会昌法难。

•(四)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实行排佛政策,诏令废止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佛祖统纪作三千三百三十六所),又下诏毁佛像,收钟、磬、钹、铎之类铸钱。

•上述四次法难中,前二次主要系基于思想上之原因,后二次则系基于经济上之理由。

第十二讲中国佛教简史·鼎盛时期——隋唐佛学(581—907—960)第一节隋唐时期佛教繁荣的原因一、政治上的统一二、思想上的融合三、寺院经济的的高度发展四、社会的稳定与繁荣第二节隋唐佛教思想的基本内容•一、本体的主观化:心性化的处理•二、方法的直觉化:•成佛的广度大、步骤少、速度快•三、思想的圆融化:各自的判教理论不同•四、理解的多样化:各个宗派的独创性•五、组织的排他性:法统概念的引入与发展•六、场所的稳定性:固定的道场带来了稳定的经济基础,是宗派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七、造像的生活性:摆脱神圣性,走向世俗生活第三节隋唐佛教的基本特点•一、宗派林立:独创性•二、心性觉悟:内在超越性•三、审美愉悦:世俗生活性第四节隋唐佛教的主要宗派•一、天台宗•1、道场:天台山•2、祖师:龙树•3、理论奠基人:慧文;慧思•慧文慧思•4、实际创始人:智顗•5、后代著名祖师:五祖灌顶,九祖湛然湛然•6、基本经典:《法华经》7、基本教义:•A、五时八教的判教理论:•五时: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涅槃•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别;圆•B、性具实相说•C、一心三观说•D、一念三千说•E、三谛圆融说•F、止观双修说二、禅宗•1、道場:•少林寺、南華寺、臨濟寺、柏林寺、•2、祖師:西天28祖,東土六祖•3、理論奠基人: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達摩弘忍•4、實際創始人:慧能•慧能•5、基本經典:楞伽經、金剛經、壇經等6、基本教義•(1)二入四行:理行二入。

•抱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2)心性本净•(3)觉悟内求•(4)顿悟成佛•(5)佛法不离世间三、华严宗•1、道场:长安(西安)•2、祖师:以毗卢遮那为开法教主,别立十祖:普贤、文殊、马鸣、龙树、世亲、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或杜顺以下至宗密五师,称五祖;此五祖加马鸣、龙树,则成七祖。

宗密示寂后,会昌法难起,经论销毁殆尽,宗风衰败。

•3、理论奠基人:杜顺、智俨•4、实际创始人:法藏•5、基本经典:《华严经》《华严五教章》等6、基本教义:•A、五教十宗的判教理论:•五教:依所诠法义之浅深,将如来一代所说教相分为:(一)小乘教:阿含等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思想•(二)大乘始教:含大乘初期的般若类“空始教”和大乘中期的瑜珈行派的“相始教”•(三)大乘终教:如来藏真心缘起的思想,《胜蔓夫人经》《大乘起信论》等•(四)大乘顿教:《维摩洁经》等顿悟思想•(五)大乘圆教:《华严经》中的圆融无碍思想•十宗:依佛所说之义理区别为:•(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无宗,•(三)法无去来宗,•(四)现通假实宗,•(五)俗妄真实宗,•(六)诸法但名宗,•(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德不空宗,•(九)相想俱绝宗,•(十)圆明具德宗。

•前六宗即小乘教,七至十依序即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第十即华严之教旨。

B、法界缘起说•华严宗旨的骨干,不出法界缘起说。

•法界缘起的意思是:宇宙万象相即相入,任何一物都是其他万物之缘,万物也都是此一物之缘,自他相待相资,圆融无碍。

一就是多,多就是一。

为说明此事事无碍法界之无尽缘起,本宗立有四法界、十玄门、六相圆融等理论:•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法界:总括宇宙万有之一心,此一心即法界,故称一心法界;而此一心法界摄上述四法界。

•十玄无碍:•从十个方面说明万物同体、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原理。

十玄门有新古之别,主要借助于教义、理事、解行、因果等十项要目(华严十义)来阐发诸法均具足此无碍圆融之意。

•六相圆融:•六相: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一切诸法无不具足上述六相,圆融相即无碍。

华严宗的思想,颇能契合国人追求圆融之心态,后来更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方向。

四、净土宗•1、道场:庐山东林寺、山西玄中寺等•东林寺玄中寺•2、祖师: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

按近代印光所撰《莲宗十二祖赞》,以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为莲宗十二祖。

后印光被推为第十三祖。

•3、理论奠基人:慧远;昙鸾;道绰•4、实际创始人:善道•契此,又称布袋和尚。

生平不详。

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

由于常荷担一布袋进入市镇行乞,因此又称布袋和尚。

无寺无家,随处偃卧。

相传曾经睡卧在雪中,而雪不沾身。

平素往往能预知人之吉凶、天候之晴雨。

916年在奉化县岳林寺东廊端坐示寂。

时遗留一偈云︰•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世人乃以之为弥勒菩萨的化现。

后代江浙间流传的布袋图像,寺庙中往往视之为弥勒菩萨而膜拜供养。

•5、基本经典:《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为该宗所依经典。

善导所著《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法事赞》、《般舟赞》等,为该宗主要代表作。

•6、主要思想;该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

•善导把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

正行又分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此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其他四种为助业,显出称名最重要。

念佛的方法有四种:①专念佛的名号,称为持名念佛;②观佛的塑像与画像,称为观像念佛;③观想佛的妙相(包括《观经》十六观门),称为观想念佛;④观佛的法身,即谛观实相,称为实相念佛。

后世唯持名念佛最为流行。

认为只要一心专念弥陀一佛名号,就能往生净土。

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胜劣之分,往生之相也有九品等差。

•音乐:邝美云《禅美云声—大悲咒》•孟庭苇《遇见阿弥陀》第十三讲中国佛教简史·渗透时期宋元明清(960——1840)•一、历史过程简况•宋代:意识形态的垄断地位•元代:藏传佛教的优越地位•明代:封建专制的强化与佛教的衰败•清代:明代政策的延续二、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1、宋代延寿的融合•2、宋代契嵩的三教融合思想•3、明初梵琦的政治态度•5、清代雍正的佛教思想1、永明延寿(904-975)佛教思想•A、《宗镜录》中的禅教一致思想•“举一心为宗,照万法为镜”•B、《万善同归集》中的禅净双修思想2、契嵩(1007-1072)《辅教编》调和儒佛思想•A、教化的目标一致•B、五戒与五常是一致的•C、理论基础上的一致:立足于心•但立场是以佛教为中心的。

•孤山智圆(976-1022)•宗儒为本,接近李翱的复性论。

•宋代开始,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成为对僧人的基本要求。

3、明初梵琦(1296-1370)的政治态度•“本朝第一流宗师”•理论上没有创新,借助于传统佛教思想资源,利用语言文字技巧讲经说法•行为上积极靠拢政权•三礼拜:皇帝、官僚、法师4、明末四大高僧•云栖祩宏(1573-1619)•《云栖法会·竹窗随笔》•主张禅、教、净合一,而归宗净土•儒佛道三教“深浅虽殊,而同归一理”•批判天主教紫柏真可(1543-1603)•生平三大事:•德清被捕、矿税征收、修撰《传灯录》•全面调和教内教外•全面调和教内各派•全面调和教宗关系憨山德清(1546-1623)•憨山德清(1546-1623)•《憨山老人梦游全集》•主张三教一致•主张禅净双修•主张宗教不二澫益智旭(1599-1655)•澫益智旭(1599-1655)•《阅藏知津》、《灵峰宗论》•主张三教合一•特别崇奉地藏信仰•主张儒佛结合处在于“孝”的观念5、清代雍正的佛教思想•《拣魔辨异录》《御选语录》•主张三教合一•主张宗教合一•反对禅宗呵佛骂祖的行为三、宋元明清时期佛教的特点•1、地位边缘化•2、方法简易化•3、思想儒家化•4、寺院封建化第十四讲近现代转型时期•第一节时代背景•第二节转型过程•1、晚清时期•2、民国时期•3、新中国时期•第三节特点•1、理性化•2、生活化第四节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1、人生佛教:•太虚针对死鬼的佛教——吴稚晖的“人死观”佛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