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知识的游牧民族这一代人的学习:第一:人格。
跟人学的效率更高。
第二:概念。
通过不断搜集概念高效地学习。
第三:缝合。
把知识合起来。
第四:碎片(现代人不得已,但作者认为其实没什么)。
第五:目标。
人间有两种人:第一种人世界里是三个词:立场、感受、意见。
第二种人世界里也是三个词:目标、方法、行动。
一只眼死,两只眼活&两种人生策略。
同时拥有超过别人75%的技能比只掌握一个超过99%的技能的人更厉害。
知识的农耕民族:找一个学科,像种地一样,精耕细作,最后熬成专家教授。
知识的游牧民族:不断激发兴趣,四处寻找自己可能感兴趣的领域。
哪里水草丰美,就像哪里迁徙。
一旦觉得这个领域了解的差不多了,就又收拾行囊,专场更新的领域。
博物学精神的回归。
最初的哲学包含了科学。
物理、化学,在这些问题保准化后,独立出来自立门户。
博物学就是认识世界的像素越来越高。
孵化出了地质学和生物学。
博物学不是对知识科普,二是知识的发现者和管理者。
第二章:升级40年黑洞:要终身学习。
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美国:固化。
我国:分阶层,但还没固化。
认识升级的四个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定义了一个问题。
找到好问题,比找到答案更难);知道自己知道(知道所拥有东西在认知版图的位置);不知道自己知道。
升级认知升级的三个途径:第一:心态:不断的自我否定,假设自己无知。
第二:行动。
明白道理到行动,其实很难。
认知升级、付诸行动的重要心法,就是坚信大趋势。
一定要相信行业领头人。
他们拿到的信息比较多。
第三:加入一个最牛的团队。
管理的本质是认知管理。
领导力的核心不是所谓的高情商,而是在大格局下构建对整个行业的认知体系,用大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聪明的决策。
如果认知错了,忙得鸡飞狗跳,也做不到真正有效的管理。
大公司里,因为层级太多,好的、真正核心的认知你可能接触不到。
小的创业公司,虽然更有机会独当一面,但是老板的认知水平也可能不高。
所以职场里赚大钱的人,多数情况下,都是认知提高的结果,这是要长时间之后才能兑换的东西。
谈资比名牌包贵的社会。
谈资的本质是凝结在一个人身上的“文化资本”的体现。
财富资本可以快速积累。
但文化资本就像肌肉发达的体格,或被太阳晒黑的皮肤,极费时间,而且必须由投资者亲力亲为才能获得。
在传统社会,经济资本是基础,文化资本是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东西,所以经济资本是根本性的。
但是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谈资比名牌包更贵的社会。
也就是文化资本反客为主,编委更基础、更重要的东西。
这是网络效应的结果。
在一个开放性社会,一个人进入一个新的人际网络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人际网络对人的赋能效应也大大提高。
一个人财富的状况,是他社交圈的平均数。
即使暂时达不到,大概率上也终将会达到。
富人的思维:概率权。
穷人思维,倾向于拿到确定的东西,他不要概率权。
富人思维刚好像相反,每次选择的时候都愿意根据成功的概率下注,不管每一次的成败、输赢,他都一直坚持这么下注。
第三章:自律方得自由属于你的王阳明时刻。
所有对世道人心有起码智慧的人,他的人生当中都会有一个“王阳明时刻”,就是突然意识到,我要想过得更好,达到更高的人格和事业目标,那么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求。
就是一切的根源,不管是困难还是不如意,根源都在我们自己。
一个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认知模式,他跟世界的关系,是跟他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有关系的,和他占用资源没关系。
所以:一、把心学的精神内核阉割掉。
心学和儒家追逐的圣贤君子的道德目标,先放到一边。
(现代社会,没道德本来就无法生存。
价值观也多元。
)钱钟书:上帝想要惩罚人类,大概有几个方法:饥荒、瘟疫、战争。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降临一个道德家。
如果那个人的道德目标一般人达不到,而且他还有强大的煽动力,这个人就很危险,是人类的灾难。
罗素:我从来不敢说,我为理想献身。
为啥?因为我没有把握它是对的。
(追逐单一的道德目标非常可怕);二、提升认知,驱动更正确的行为。
从知到行,叫选择。
现在面临的选择太多,容易打架。
原来选择少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靠着血缘关系、社会层级这些确定的东西往前走。
当一切都烟消云散,除了自己的内心,自己的认知升级,没有什么能靠得住。
你因挣钱而伟大。
富兰克林,让我们看到商人身上的光明特质。
勤勉。
对未来充满好奇心。
只算账,不管终极目标,就是一点一点的挣钱。
所以:一、保持旺盛的好奇心。
二、多正当地挣钱。
三、用有趣的方式获得自己的社交生活。
四、多做一些具体的事,不空谈道理。
查理芒格的智慧。
我有价值,配得上你的合作,我虽然不主动找合作,但是潜在的合作者会主动找过来。
找机会,不如修炼自己。
杜月笙的代价。
永远对自己不满意。
最关键的时刻,在几乎看不见亮光的时刻,他们仍然肯付出。
那些男孩教我的事。
为了当技术造就了繁荣,匮乏成为历史的时候,真正划分阶层的不是任何外在的资源,而是如何激发对生活的兴趣,如何通过自律达成体面。
第四章:和本能作战为什么相信阴谋论。
一、进化的结果(基因里带有听风就是用的特质)。
二、需要对外在环境的控制感(这不是真正的控制)。
三、我们需要一个一致性认知系统。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需要逻辑自洽。
但是现代社会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就是——如果我们继续按照这本能生活,就无法适应现代化。
在老祖宗那里,谁轻信、谁追求控制感和一致性,谁就有生存优势。
在我们这儿,谁有怀疑精神、谁能独立思考和自我批判,谁才有生存优势。
现代文明是一个180度转弯。
不知道和全知道。
农耕文明是就地解决生存资料,而工商业文明是跨空间解决生存资料。
全世界古代文明都是已经把所有知识告诉你,从宇宙的诞生,一直到未来怎么样;从人心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到整个宇宙的运行规律,全部知识无一遗漏。
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载,那就是不重要,你不需要知道。
可是欧洲人很奇怪,他们从古希腊开始,搞出了另外一套非常奇怪的知识观念系统。
就是“不知道”。
我们知道的东西非常有限,未知是非常宽广的。
这是人类文明当中的一个异数。
并发展了“大学”。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不是原理,而是丰富的知识。
它不是让你不犯错,而是犯错之后能及时纠错。
它不能给你确定的结果,它只能帮你对事情发生的概率进行判断,然后你再对大概率的事持续下注。
科学的气质。
什么东西只有当它可以被证明不正确的时候,也就是具备可证伪性的时候,科学才会研究它。
我们永远无法证明世界上没有上帝,这叫不可证伪。
科学:一、傲慢与冷漠;如果要推动成长,它必须是苛刻的。
二、具有封闭性。
科学并不是追求真理。
科学界的道理是别无分店,只此一家,如果不是在我的逻辑脉络上长出来的,你就什么都不是。
我也不批评你,但你肯定不是科学。
(如果倒退二三百年,有人孤立地做出科技发明,那还是有可能的。
但是科学发展到今天,这棵树已经长成今天这个样子了,如果有人声称在物理学领域有一项新发明,而大家从来没有听说过,那么基本上可以百分之百判断,这人不靠谱。
)(科学原本是一个非常安静的、闭塞的,傲慢的、不讲人情的小乐园。
现在的情况是媒体打扰了科学的安静,而不是科学本身出了问题。
科学被打扰的情况根据科学的层级不同而不同。
最底层的数学,那是完全逻辑推导构成的,所以完全不受影响。
网上是物理、化学、电子工程。
进一步提高是医学。
更复杂是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
)我们到底该信谁。
人类面对越来越大的知识负担,甚至穷其医生的精力,也没有办法在任何一个小点上爬到高峰。
所以有“科技黑箱”。
整个现代社会到处是黑箱,它的前提是你必须信任专业人员。
但是到了医学(如转基因)这些领域,专业人员居然不可信了。
怎么办?——贝叶斯原理。
真正信和不信的含义是什么?我要把它转化为我的认知,然后用于决策。
对任何事,都是在100%的信和100%的不信中间,取一个中间值,说明了就是一个主观概率的问题。
特征:一、听劝。
不执着,随着新事实的出现,我愿意调整我自己的认知。
第二、绝不听风就是雨。
(举例,中医治好绝症,所以信中医。
VS鹰派科普不信中医,认为科学家从实验室拿出来的成果,发表在顶级杂志上,一定是对的。
)综上总结:只有复杂才能对抗复杂。
警惕绝对真理。
学会了一句话:刚才听完某某的发言,我说说自己的感受。
第五章:成为高手的方法。
提问比答案更重要。
(背景:相对于一堆细胞,器官是更高级的结构;相对于人类个体,组织是一种更高级的结构。
新的层级结构会酝酿出新的事物,发生低层级不可能出现的行为。
如同器官能做细胞完成不了的事。
对于任意一条知识,很容易找到反对观点。
任何一个事实,都有反事实。
确定性自身不像从前那样确定了。
科学主要增长了无知,而不是知识。
科学悖论:每个答案都会孕育至少两个新问题。
我们甚至说不出自己不知道什么。
)知识呈指数增长,却不断发现更大的位置领域。
答案很廉价,问题很值钱。
“计算机是无用的,它们只能给你答案。
”二元学习法。
作为一个初学的外行,了解一个领域的两座对立的高峰,就是最好的入学途径。
怎样成为高手。
一、刻意练习的练习。
练习的基本功的本质是“套路”。
从最开始的人类文明,一直到今天如此复杂的知识,都是知识罐头。
把前人已经搞明白的东西抽象为一个非常简洁的东西,然后拿来就用,这就是套路。
套路有两种:1、找这行的“老司机”。
2、概念。
反对的是所谓的基础练习。
真正的练习是把大的知识体系拆碎,成为一个一个知识罐头,然后分头练。
二、重复。
形成脑回路。
三、刻意练习的刻意。
就是持续做你不会的事情。
学习分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想在某个领域成为高手,那就让自己进入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被动地脱离舒适区,进入学习区。
好的学习环境就是能够即时提供反馈的环境。
怎样成为一个高手(二)。
互联网的出现,对人类的学习构成了一种障碍,它甚至在一点一点摧毁我们这一代人深度思考的能力。
我们面对海量知识,进入一种沉重的决策负担。
高手的特点是:他看到任何新的东西,马上就和自己脑子当中长期存储的那些记忆,迅速同时激活。
高手的记忆库存是长出来的一个活体结构。
信息是一堆碎的东西,信息形成结构,互相形成关联后,才叫知识。
学习的过程是把新东西和自己原来的结构缝在一起。
笔记是大脑的外挂。
但是,不是互联网让人变得浅薄。
互联网是工具,关键责任在我们自己。
那些有钱的、在事业上发展得比较好的人,按理说最该享受文明成果,但是恰恰是有钱人越忙,越没有休息时间。
新工具把人分为两类:大部分人躺在舒适区享受;总有一小部分人带着满身的伤痛,龇牙咧嘴、痛苦不堪的向非舒适区,也就是学习区进发。
智商是正态分布,但认知是幂律分布。
认知是可以学习来的,通过不断练习,不断正确的反馈,认知不断提高。
经济的底层是知识。
真正的经济发展就是每个人有无穷尽的眼光,有很广的知识视野,激发出内心大量的需求。
其他人才能够开动马力,满足需求,经济才能上升。
为什么不搞计划经济,因为中央政府即使爱民如子,但往往知识不足。
它可能知道人们需要多少天冰箱,但它不知道需要多少台银色的冰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