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穴位基础知识
经络的作用
1.联系内外,网络全身 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 肢关节、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 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 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有 机配合主要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 作用来实现。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经脉运行气血,“内联脏腑,外通体 表”,不仅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五 官七窍、皮肉筋骨息息相通,而且, 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 腑、表里之间,由于经脉的联系得以 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一致。
腧穴的分类
十四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循 行路线上的穴位,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体部分。 到现代经穴已发展为361个穴名,共670个穴位。 经外奇穴—是指在十四经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称、 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奇穴。 阿是穴—是指无具体名称、无固定位置、无固定主 治病症,而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 敏感点作为腧穴。
黄 化 湿 中 长夏 脾 胃 口 肉 思
白 收 燥 西 秋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黑 藏 寒 北 冬 肾 膀胱 耳 骨 恐
主要内容—生克乘侮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地 依次递相资生、助长的关系。 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我者为母 我生者为子
主要内容—生克乘侮
• 水曰润下——“润”,即潮湿、滋润、 濡润;“下”,即向下,下行。“润 下”,是指水滋润下行的特点。 • 引申为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特 性
主要内容—归类法
取象比类法
“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 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 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 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确定五行 的归属。
3.抗御病邪,反应症候
当病邪侵犯人体时,正邪交争,在 体表部位可出现异常现象。一般来 说,经络气血阻滞而不通畅,就会 造成有关部位的疼痛或肿胀;如果 气血运行不足,就会出现病变部位 麻木不仁、肌肤萎缩及功能减退等。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调整虚实的功能是以它正常情况 下协调阴阳的功能为基础,针灸、按 摩、气功等疗法就是通过体表的腧穴 接受刺激,传导感应,激发经络运行 气血、调整阴阳虚实的功能。使之能 “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1、体表路线
体表路线:起于眶下缘(承泣穴)→嘴角 沿耳前上行 → 前额角(头维)。 →下颌角前 由大迎前下行 → 沿颈前外侧 → 入缺 盆 → 胸前正中线旁开4寸 → 腹正中线旁开2
寸 → 下肢外侧前缘 → 止于第二趾外侧端(厉
兑穴)。足背分出至大趾内侧端交脾经
腧穴的作用
1.输注气血: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渗灌、转输、 出入的特殊部位。 因此腧穴就具备了抵御疾病(出)、 反应病痛(出)、传入疾病(入)、 感受刺激、传入信息(入)等功能。
2.反应病症: 当病邪侵袭人体时,人体的正 气可以通过经脉、腧穴向外奋 起以护卫体表;当人体内部发 生病变时,内在的病理状态又 可通过经脉腧穴反映于体表。
(一)固定标志
固定标志:指利用人体体表的五官、毛发、 爪甲、乳头、脐窝、横纹线以及骨节、肌 肉所形成的凸起和凹陷等作为取穴标志。
(二)活动标志
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 肌腱,随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凸起和凹陷、 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
二、手指同身寸
手指同身寸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 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 法”。
阴
温热
运动 上升
晦暗
抑制 内向
寒冷
静止 下降
无形
功能
有形
物质
主要内容
阴阳交感 相互转化 对立制约
阴阳
消长平衡
互根互用
阴阳交感
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和变化的根本条件, 如果阴阳在运动中不能交合感应,新事物 和新个体就不会产生。
对立制约
对立即相反。阴阳相反导致阴阳相互制约, 而阴阳双方制约的结果,使事物取得了动态 平衡。
五行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地 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主要内容—生克乘侮
五行相乘: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次序: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太过
原因 不及
主要内容—生克乘侮
五行相侮: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 克制。 次序:土侮木、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木侮金
背腰部骨度分寸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3横寸,测背腰部经穴 横向距离。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横寸,测肩背部经穴横向 距离。
背 腰 部 定 位 法
上肢部骨度分寸
下 肢 部 骨 度 分 寸
(一)手太阴 肺经 经脉循行
1、体表路线
起于胸部外上方的中府穴→
上肢内侧前缘→止于拇指桡侧 端的少商穴。 ↓
腧穴的定位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 1.中指同身寸 2.拇指同身寸 3.横指同身寸
一、体表标志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acupoint –located method by anatomical landmark),是以人 体解剖学和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 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 两种:固定标志、活动标志
指导四诊 指导脏腑用药 推断病情 控制疾病传变 确定治则治法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1.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体本身的统一 人体身心的统一 人与社会的统一 2. 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 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 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 的治疗方法。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 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主要内容—特 性
• 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 “曲直”,即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 能曲又能直的特性 • 引申为生长、能屈能伸、升发的特性 • 火曰炎上——“炎”,是焚烧、热烈之义; “上”,是上升。“炎上”,是指具有温热、 上升的特性 • 引申为温热、向上的特性
四诊八纲
• 四诊:望 闻 问 切
• 八纲:阴阳、寒热、表里、虚实
中医藏象
概念
脏腑包括 脏:心、肝、 脾、肺、肾
脏腑
腑:胆、胃、 小肠、大肠、 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 脑、髓、骨、 脉、胆、女 子胞
气
• 定义: 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最基本的物质。 气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具体 物质,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 动的总称。
相互转化
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应 用
说 明 人 体 的 组 织 结 构 说 明 人 体 的 生 理 功 能 说 明 人 体 的 病 理 变 化 用 于 疾 病 的 诊 断
用 于 疾 病 的 治 疗
含
内
义
容
应 用
含 义
血为气之母
血能养气 血能载气
经络的概念
1.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 气血通过和联络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 的主干。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别出的 分支。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由十二经络、奇经八脉、 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 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难 以数计的孙络等构成。
腕后1.5寸→食指端交大肠经。
2、体内联系
属肺,络大肠。并与胃、气管、
喉咙联系。
(二)手阳明 大肠经 经脉循行:
1、体表路线: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上肢外 侧前缘→肩→颈→面颊→左右交
会于人中穴→止于对侧鼻翼旁的
迎香穴。(交胃经)
2、体内联系:
属大肠,络肺。
并与鼻、下齿有联系
(三)足阳明 胃经 经脉循行
三种指寸法
中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一夫法)
中 指 同 身 寸 图
拇 指 同 身 寸
一 夫 法 图
三、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是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 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 穴位置的方法。
骨 度 分 寸 表
骨 度 分 寸 图
头部骨度分寸
胸腹胁部骨度分寸
主要区别 属性:气属阳 ,血属阴。 功能: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 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 相互联系 生理: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病理:气病与血病可以相互转化。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太过
原因 不及
主要内容—生克乘侮
生木生来自水生乘 克 侮
火
生
金
生
土
主要内容—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 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五行制化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 相生相克能促进事物生化不息。
主要内容—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
应 用
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用于疾病的诊断 用于疾病的治疗
主要内容—特 性
• 土曰稼穑——“稼”,即种植谷物; “穑”,即收获谷物。“稼穑”,泛指 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 • 引申为化生、承载、受纳的特性 • 金曰从革——“从”,由也,说明金的来 源;“革”,即变革。“从革”,即说 明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的。 • 引申为沉降、肃杀、收敛的特性
主要内容—特 性
推演络绎法
即根据已知的某种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 纳其它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 行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