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二)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头面分布着六阳经。 手足阳明经行于前,分布在面部、额部; 手足少阳经行于中,分布在头侧部。 手足太阳经行于后,分布在面颊、头顶及头后部; ( “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足厥阴肝经分布在 巅顶部。 )
掌握头面部十二经脉分布的意义: 指导诊断(不同部位的头痛,反映不同经脉的病 变。);指导治疗,针灸选穴和选用引经报使药。
经络学说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 展起来的。
科学发展至今,仍未发现经络实质。由于经络是运 行气血的道路,有人指出经络是血管;由于经络是联络 全身的道路,有人认为经络是神经;也有观点认为经络 是神经血管的整合。种种认识,均未能反映经络的本质。
虽然没有发现经络的实质,但有关经络现象都得到 了证明。如循经感传,经络敏感人,经络敏感现象,针 感的诱导、阻滞等。
三、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运行气血,“如环无端”,十二经脉分布 于圆环中,上交一经,下接一经,规律如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 之三阳,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 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从足走 腹(胸),在胸中交手三阴经,从而构成一个循环无穷, 往复不止的路径。
《灵枢·经脉》:“十二经脉者……所以决死生,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
生理上,经脉是联络全身,运行气血的道路。心的 经脉上通于舌,所以心开窍于舌,心的功能与舌关系密 切。
病理上,经络可成为传递病变的途径,肝的经脉夹 胃入肺,所以肝火可以循经犯肺、犯胃,灼伤肺胃的脉 络,引起咯血、吐血。
指导诊断,指导治疗。(病理分析,就是对诊断的 指导,而循经选穴、引经保使,则是对治疗的指导。)
第五章 经 络
经络学说是研究经络走向、交接、分布、表里络 属关系、流注次序,以及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学说, 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藏象学说和气血津 液,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经络学说不仅是针灸、推拿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 且可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指导诊断和 治疗,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历代医家所重 视。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如网络一样遍布全 身,循行部位较浅,与脏腑无直接的联系。
《医学入门·经穴起止》:“经者,径也,径直者 为经;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
经脉和络脉共同把人体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
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有三,分别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 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灵枢·营卫生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相为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手指端或足趾端交接。 例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相交(手三 阴经与手三阳经相交,为里表两经相交),足少阳胆经 与足厥阴肝经在足趾断相交(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相交, 为表里两经相交)。
阳经在头面部交接,为手足同名经相交。例如,手 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
(三)躯干部 手三阳经分布在肩胛部; 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 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部; 足三阳经,足阳明经行于前(胸腹),足
太阳经行于后(背腰),足少阳经行于侧面。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胸腹正中线向外排
列的顺序是,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 足厥阴经。
阴经在胸中交接,由多交少(3,2,1,3)。例如, 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四、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全身,在体表分布有一定规律。
(一)四肢部 手经分布在上肢,足经分布在、阳明经分布在前
缘;厥阴、少阳经分布在中线;少阴经、太阳经分布在后缘。 (注意内踝上八寸上下,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的分布。) 如手少阴心经分布在: 下肢外侧后缘分布的经脉是:
上,由外向里的,而《经脉》却记载了十二经脉由上及 下,由下及上,由里及外,由外及里的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 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 足走腹。”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图: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 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道路。 经络为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含义有二,一为气血运行的道路,二
是联络全身的道路。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多纵行分布,(五十六经 脉,只有带脉是横行的。)循行部位较深(“伏行分肉 之间”),与脏腑有着密切联系(络属关系)。
三阴三阳
三阴
三阳
太阴(阴气盛) 阳明(两阳合明) 分布在前
厥阴(阴气尽) 少阳(阳气少) 分布在中
少阴(阴气少) 太阳(阳气盛) 分布在后
《内经》依据阴阳之气多少的不同,将阴阳分为三阴 三阳。
阴阳关系即表里关系,三阴三阳配合,太阴合阳明, 少阴合太阳,厥阴合少阳。
体表分布规律,多者在前,少者在后,最少者在中。
十二经脉可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的名称如下: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二、走向规律(循行方向) 《灵枢·经脉》以前,关于经脉的走向都是由下向
络脉有三,分别为别络、浮络和孙络,是经脉的分 支。
五版教材,指出的经络系统的组成为经脉、络脉、 经筋和皮部。

十二经脉(正经)

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 经络
❖ ❖ ❖ ❖
十五别络 络脉 孙络
浮络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个要素组 成。
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凡属于五脏,循行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属于 六腑,循行于肢体外侧的为阳经。 十二脏腑,(增加心包为一脏,或曰心包络,合六 脏之数,应三阴三阳。)分为十二经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