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四)流注次序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三、具体循行
• (一)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部,向下联络于大肠,回绕 过来沿着胃上口贲门,穿过膈肌,进入胸腔,属于肺脏。从 肺系横出腋下的体表部。此处有中府、云门穴,向上外形成 弧形曲线,下循上臂屈侧,走手少阴(屈侧尺侧缘)、手厥 阴之前,亦即上臂屈侧桡侧缘,经天府、侠白穴,下行肘中 桡侧缘的尺泽穴,沿前臂屈侧桡骨边缘(孔最穴),然后进 入寸口(桡骨远端桡动脉搏动处)有经渠、太渊穴,上向大 鱼际部,沿鱼际穴,出大指末端(少商穴)。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分布规律 • (3)躯干部:
• 足三阴经分部在胸腹部 • 手三阴经,从腋下穿出 • 手三阳经循肩胛部 •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太阳经在后,少阳经在体侧
• (4)腹面: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经、足阳明 经、足太阴经和足厥阴经(肾胃脾肝)。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 (天鼎、扶突穴)至面颊, 人下齿龈中,复返出来挟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 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 (人中),左脉 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 足阳明胃经相接。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手阳明大肠经
• 起于食指端——行于 上肢外侧前缘—络肺, 属大肠—止于鼻翼旁
• 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 • 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 • 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 •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交接于胸腹部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走向与交接规律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分布规律 • (1)四肢部: • 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 内侧面的前中后依次为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 • 外侧面的前中后依次为: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 • (2)头面部: • 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 • 太阳经分布于面颊、头顶、后头部 • 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 一、基本概念
• (3)经与络的异同 • 经-路径-经络系统的主干-纵行于体内深部; • 络-网络-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于体表部位。 • 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经络系统,故
经络并称。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 (一)源于长期生活及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
• 分支:从腕后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一)手太阴肺经: ❖ 起于中焦—络大肠、属
肺—行于上肢内侧前缘— 止于食指端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尖端 (商阳穴), 沿食指桡侧上行,经过合谷穴,并入两筋之间,沿 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前,经肩髃穴 (肩端部), 过肩后,至项后督脉的大椎穴,前行内入足阳明经 的缺盆穴 (锁骨上窝),络于肺,下行通过横肺,属 于大肠。
点—线—面 • (二)源于按跷、气功等医疗养生活动中主
观体验的总结
• (三)源于经络敏感人的描述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 人体的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与连属部 三个部分组成。
• (一)经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 • (二)络脉—十五别络、孙络、浮络。 • (三)连属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三)足阳明胃经
• 起于鼻旁—经面部、胸 腹部—属胃、络脾—行于 下肢外侧前缘—止于食指端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四)足太阴脾经
• (1)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足内侧赤白肉 际上行,经内踝前面(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 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漏谷穴)走出足厥阴 肝经前面,经膝股内侧前缘至冲门穴,进入腹部, 属脾络胃,向上通过横膈,夹食管旁,连于舌根, 散于舌下。
皮肤(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一、名称 • (1)手足:行于上肢为手经,行下肢者为足经: • (2)阴阳:内为阴,外为阳
• 根据阴阳之气多少分太阴、少阴、厥阴、阳明、太阳、少阳。 • 四肢内侧按前中后的顺序依次为: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 • 四肢外侧按前中后的顺序依次为: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
• (3)脏腑:脏为阴,腑为阳:所属脏腑 Nhomakorabea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循行规律
• (一)走向与交接规律
• (1)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循行规律 • (一)走向与交接规律 • (2)交接规律:
❖ (三)表里关系
• 1、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 对 “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 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少 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 为表里。
• 2、表里经的特点: • ①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 • ②在四肢末端交接 • ③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
经络学说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 一、基本概念
• (1)经络学说:是研究经络系统的组织结构、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体窍、气血 津液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2)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 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体窍、传导感应信息、 调节生理机能的通道。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三)足阳明胃经
• (1)起于鼻旁,上行鼻根部,入目内眦会足太阳膀胱经,向 下沿鼻外,入上齿龈,复出挟口,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沿下 颌出大迎穴,上行耳前,经颧弓,沿发际,到额前。
• (2)分支:从大迎前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至大椎,折向 前行,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胃,络脾。直行者:从缺 盆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至鼠蹊部的气冲穴。分支:从 胃下口沿腹腔,下至气街穴,与直行者会合。再沿下肢外侧 前缘,经膝膑,至足背,入足二趾外侧端。分支:从膝下三 寸处分出,下入中趾外端。分支:从足背分出,前行入足大 趾内侧端,交足太阴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