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世界古代史(远古—1500年前后)1.古代雅典(1)经济:农业经济与工商业的特征及经济孕育出的文明特征。
(2)政治:民主政治,典型特征是城邦民主。
(3)文化:神本主义与人文精神。
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先哲,自我的哲学认识与实践。
2.古代罗马(1)经济:工商业经济发达。
(2)政治:共和国贵族与平民斗争、对外扩张。
(3)法治:习惯法与自然法;成文法;公民法与万民法。
3.中世纪:神权统治,神权高于世俗权力;领主经济政治;市民阶层;出现近代化文化的运动。
[史实定位]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和近代文明的孕育主题1:西方文明的摇篮1.古代希腊(前8—前4世纪)(1)政治领域①希腊城邦,小国寡民。
②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③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④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2)经济领域①天然良港众多,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
②工商业发达。
③手工业、农业与市场联系紧密。
(3)文化领域①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究的主题。
②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③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等。
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2.古代罗马(前9—15世纪)(1)政治领域①《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
②罗马共和国时期,以公民法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
③罗马帝国时期使用万民法,6世纪,汇编《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2)经济领域①古代罗马不断扩张,版图拓展,国际交往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发展。
②古代罗马贸易、高利贷等引发众多经济和民事纠纷。
(3)文化领域①古代罗马建筑成就突出。
②罗马法精神中的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罗马的重要思想成就。
主题2:中世纪的后期(14—16世纪)(1)政治方面:中世纪即将结束,世俗政权与天主教神权实行联合封建统治。
(2)经济方面:西欧地中海沿岸、尼德兰产生了最早的资本主义的萌芽;城市开始复兴繁荣,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工商业城市。
(3)思想文化:天主教的神学统治与文艺复兴的兴起扩展,近代自然科学产生;西欧近代大学出现。
[重点关注]1.“轴心时代”的概念: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2.“轴心时代”东西方文化的共同特点(1)多元性和开放性。
尽管中西文化形成的环境背景不同,但中西轴心时代一个共同的文化特点就是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2)西方文化的摇篮。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摇篮,在政治、哲学、文学、史学、艺术诸领域创造了卓越的成就,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
(3)中国文化的开放与认同特点①“轴心时代”的中国处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
动荡和战乱给这一时期文化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开放、自由的空间,战争造成的人口迁徙与流动,也为民族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百家争鸣”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
②各派的思想家奔走辩驳,收徒讲学,思想活跃。
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形成了这一时期多元、辉煌的文化特点,对中国后来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多元、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希腊,而文艺复兴式的欧洲又模仿拜占庭帝国。
手工工场时期(1500年前后—18世纪中期):近代史开端1.经济(1)生产力:手工工场。
(2)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重商主义。
(3)世界市场: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中心往欧洲转移。
2.政治(1)资产阶级革命和代议制模式探索。
(2)中央集权国家和民族国家形成。
3.文化(1)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及其内涵。
(2)科技:自然科学、牛顿近代科学。
(3)文艺:人文主义特色的文艺。
(4)世界文化交流(特别是中西方之间)。
[史实定位]手工工场时代(16—18世纪中期)的资本主义主题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前提: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2.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议会主权至上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起来。
3.发展:18世纪中期,逐步确立责任制内阁。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着国家的行政权,又通过议会控制立法权。
主题4:新航路的开辟与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1.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欧洲与亚洲、非洲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与美洲开始有了经济交往,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2.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西、荷、法、英等国开始了殖民扩张,不仅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也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展。
主题5: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及自然科学的兴起1.思想解放(1)人文主义复苏: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冲破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枷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和发展。
(2)人文主义的应用:宗教改革16世纪,罗马天主教会的专制与腐败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德意志兴起。
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思想在宗教领域的运用,使人文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3)人文主义的升华:启蒙运动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和封建专制制度,阐释民主、人权、法制等人文主义思想,提出三权分立和人民主权学说,构建了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框架,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的性质。
2.科技方面(1)文艺复兴时期,以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为标志,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伽利略创立了近代实验科学。
(2)启蒙运动时期,近代科学发展的里程碑是牛顿的力学体系的形成,它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重点关注]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的系统知识,科学革命一般是指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急剧转变。
1.科学革命兴起原因(1)经济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需要科技知识,这在客观上刺激了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是近代自然科学创立发展的社会前提。
(2)政治原因: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
(3)思想方面: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了近代科技迅速发展。
2.科学革命特点: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事实的理性化的思维传统,观察、实验、分析和综合成为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
3.科学革命影响:科学革命彰显了理性的价值,破除了迷信和盲从,推动了科学主义的世界观的形成。
对自然规律的重大发现激起了人们探索社会规律的热情,启蒙运动随之而起。
工业革命至第二次工业革命前(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后期)1.经济方面(1)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使资产阶级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开展殖民活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端于德国、美国,核心成果是电力、内燃机、新能源的广泛应用。
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及瓜分世界狂潮的出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政治方面: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近代代议制民主的演变。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议会制共和政体,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3.文化方面(1)生物学领域经历了由神创到生物进化的理论演变,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生命起源之谜。
(2)两次科技革命分别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开始后自由主义思潮、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兴起,文学艺术取得新的成就。
[史实定位]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主题6:近代西方两种政治文明的发展1.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与扩展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资产阶级政治运动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开展起来。
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处在封建统治下的国家结束专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如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二是既要摆脱封建专制,又要为民族统一、独立振兴而斗争,如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运动等;三是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要进一步调整上层建筑,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如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法国七月革命、美国内战等。
2.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工人运动兴起: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德相继发生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兴起。
(2)巴黎公社: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这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主题7:第一次工业革命1.主要发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生产,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
2.影响: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使资产阶级拓展世界市场,至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主题8:近代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发展1.思想政治上的民主主义、经济上的自由主义思想成为资本主义各国的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成为另一思想潮流,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促进工人运动的发展,开创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达尔文的进化论则论证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规则。
2.科技英国棉纺织业的一系列技术创新,揭开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序幕,并在技术上完成了由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成为一切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的“万能原动机”,从而使人类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蒸汽时代。
3.文学艺术(1)19世纪初期,世界文学艺术风格以浪漫主义为主,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创造出众多具有时代性的文学艺术作品;同时许多著名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也表现出了浪漫主义色彩。
(2)19世纪中叶,世界文学领域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为主;同时的世界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形成了民族乐派音乐;美术作品以现实主义绘画和印象主义绘画为主。
第二次工业革命至第三次科技革命前(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现代史开端1.经济方面:以科技创新为生产力特征,以垄断、现代企业制度为生产关系特征,以门户开放为国际贸易特征的时代。
导致自由放任政策失败,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干预和福利主义时代(以罗斯福新政为标志),世界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崩溃。
2.政治方面:民主政治继续发展,工人运动进入议会斗争阶段,西方制度向亚非拉地区扩展;但俄国发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由理论阶段进入实践阶段,苏俄开始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探索之路;一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3.文化方面:科技教育侧重创新,中心国家转移,美国、德国为代表;自由平等思想新发展。
4.国际关系方面:一战对世界影响;世界市场体系进一步发展,但经济危机和美国的措施,导致世界市场体系崩溃。
[史实定位]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主题9:资本主义发展的电气时代1.经济(1)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