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微粒是怎么产生的?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国家《药典》中规定:液体药品中含有的不溶性微粒直径不能超过10毫微米。
因此生产输液用的药品是经过层层管控的,这个阶段还是比较安全的。
而人们提到的输液微粒,大多是指在使用阶段混入的细微颗粒。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陆敏告诉记者,在配置输液的药品时,脂溶性或者水溶性等不易消融的药物如果没有摇匀,会产生一些细微的颗粒。
另外,输液操作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微粒,比如在针头刺破输液瓶口的橡皮塞子时可能会有微量的橡胶碎屑混入药品,以及加药过程中进入瓶内的棉纤维微粒等等。
由于微粒经静脉注射进入血液循环,绕开了人体的防御和过滤机制,又不能被免疫系统清除,这些细小的颗粒物在进入人体后,会发生一些反应。
像一些没消融的药物颗粒,在进入人体后,很快会被人体吸收,一般情况下,不会对人体造成困扰。
而那些橡胶、棉纤维等异物,会稍微麻烦一些。
陆敏说,人的免疫系统会将这些异物视为“入侵者”,从而引起免疫系统的反击。
而人体此时的反应就是发热,在发热的情况下,免疫系统的作用得到增强,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入侵者”将被免疫系统打败。
而这些实际上只是颗粒物的伪装入侵者,并不会被免疫系统消灭,一些尺寸稍大,不能从血管壁逃逸出去的颗粒,也很可能会一直留在体内。
它们最终将在一些末端血管沉积下来,并在那里固定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