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他凝聚着中华民族丰富的道德情感,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人类思想的光芒,照亮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天空。
我们自出生起就氤氲在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中,吮吸着本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乳汁,每个人都是民族文化长河中涌起的一朵浪花。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人不学礼,不懂礼,就无法在社会立足。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君子是孔子所说的做人的最高境界。
荀子强调:“礼者,人道之极也。
”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
不按“礼”办事,社会就会陷入混乱,人将无法生活。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无礼则倨傲偏邪、庸俗粗野。
所以人不守礼就没法生存,做事没有礼就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则不安。
《礼记》也说:“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同样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和言谈,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
现代社会人与人交往更加密切,礼节仪容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孝悌是中国传统的重要道德规范之一。
孝,指对父母回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百善孝为先。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对于父母,我们要学会感恩,发自内心地爱父母、尊敬父母。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逝去,纵有寸草之心,难报三春之晖!父母老了,我们不能再等待,为父母做些事,今天想到的就今天做,不要让为时晚矣的那一天到来。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之间和睦相处,方能营造融洽的氛围,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纵观当今社会,兄弟之间不和睦的并不少见,这是令人痛心的,其原因是缺乏一种“孝悌”。
“小信成则大信立”,治国也好,理家也好,做生意也好,都需要讲信用。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孔子曾经以言警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明代学者也有这样的表述:“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诚,不足以动。
”
就是说,行为不正的人,不被人信服;言语不诚实的人,不必与他共事。
一个讲信用的人,能够实践他们的说教,人们可以根据他的言论去判断他的行为,进行正常的交往。
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说话前后矛盾,做一件事,我们不能确定他的行为趋势,对于这种人是无法进行正常交往的,更没有什么魅力而言。
“人不信于一时,则不信于一世”。
缺少了诚信这种宝贵的资源,人们的能力、智慧、正直、善良之心就难以维护,这个社会,这个人也就缺少了存在的依据和发展的空间。
“重诺守信,人必近之;狡诈欺蒙,人必远之”。
我们应该远离而虞我诈,圆滑世故,多一份真诚,多一点信任,脚踏一方诚信的净土,浇灌出人生最美丽的花朵。
人生当立志。
无志则人难做,事难成。
人生之所以迷茫,归根结底是没有远大的志向和为之奋斗的明确目标。
没有人生的目标,只会停留在原地。
没有远大的志向,只会变得慵懒,只能听天由命,叹息茫然。
想不让机会就这样溜走,不叫青春就这样逝去,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理想。
一位诗人曾经说过:“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
”明天已从我们身边走过,不管是喜是悲,是福是祸,是瞬间的辉煌,还是暂时的失败,都已被尘封。
明天只是镜花水月,你可能邂逅细雨,也可能遭受冰雹;你可能沐浴春风,也可能遇到风暴,明天的一切是个未知数,就如同一缕梦幻般的烟雾,我们不必为已失去的夕阳而痛心疾首,否则将会错过妩媚的月亮,也不必为未出现的晨曦而苦苦等待,否则将会错过美丽的星辰,所以我们只能把握今天,把握今天,才能弥补昨天的遗憾,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明天。
把我今天最好的方式就是立下鸿鹄之志,并为之奋斗。
作为一名中学生,必须从小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从小学习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以提升我们的修养,丰盈我们的心灵。
只有在实实在在的耳濡目染中才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塑造我们坚韧不拔,卓然不群的人格;只有在传承文明的基础上,才能继往开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为深入推行我校的“仁智”教育,培养学生的“励志”、“诚信”、“孝悌”的品质,我校调动骨干教师,历经数载、呕心沥血、从浩瀚的资料中萃取精华,编成了“仁智”教育的系列校本课程,以飨全校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