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数的再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34—36页。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本节课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分数的再认识,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学习分数的再认识,不但为本单元的后续知识垫定基础,同时本节课还是下学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必备知识。

本节教材中安排了“分圆珠笔”“说一说”“画一画”多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知识的第一课时。

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整个四年级没有分数知识。

时隔一年,五年级学生是第二次接触分数。

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

通过创设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活动一:拿铅笔1、拿铅笔:首先,我们进行一场小小的比赛,(出示三盒铅笔)老师这里有3盒铅笔,我想请三个同学分别拿出每盒铅笔总枝数的1/2,比一比,看谁的动作最快!请三名学生到前面准备拿铅笔,我先采访一下三位选手:师:请先说说你打算怎么拿?(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我准备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现场组织活动:(请三位同学分别从一堆铅笔中拿出。

结果三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两位学生拿出的是4支,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支)2、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想提什么问题呢?(他们拿出的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为什么呢?)师:他们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1/2,可是拿出来的铅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3、猜测: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我认为三盒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

)(可能是数错了。

)师:请你上来帮助数一数,看看是不是数错了呢?让学生上来数一数,证实数对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不一样。

是不是这样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来看一看:4、验证:师:现在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告诉大家每个盒子里铅笔的总支数到底是多少支?生1: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8支,全部铅笔的是4支。

生2: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6支,全部铅笔的是3支。

生3: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也是8支,全部铅笔的是4支。

师板书:整体拿出它的1/2 部分6枝3枝8枝4枝8枝4枝补充:假设共有10枝,它的1/2是多少?100枝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或者说什么在变?而什么没有变呢?)5、小结: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总数量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2。

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是)(二)活动二:说一说带着新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看的书一样多吗?出示课件:师:小刚和小明都看了各自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学生汇报:因为的书厚薄不同,也就是总页数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

(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他们读的一样多呢?(三)活动三:画一画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老师奖励给大家一幅精美的图案,(出示一张图片,用白纸遮着,白纸中间打开一个孔,露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老师这幅图案的1/4,那你能猜测出老师这幅完整的图案吗?请大家打开练习本,试着画一画。

……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画得也不错,谁愿意把自己画得图案展示给大家看?同学们都很有创意。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形虽然形状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是什么呢?都是由四个正方形组成的。

大家想知道老师的这幅图案是什么样的吗?(四)巩固练习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你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利用刚才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填一填: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部分。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在组织学生交流。

(图1是把一个正六边形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4份,可以用4/6或2/3表示;图2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有2份没有分开,用分数表示的时候要注意;图3是12个小圆圈组成的一个整体,蓝色部分占整体的9/12,也可以用表示3/4;图6则是需要旋转,把内圆和外圆组合起来看,用分数4/8或1/2表示。

)2、涂一涂: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对应分数。

让学生独立涂一涂,并说想法,让学生体会涂法的多样性。

3、画一画:分别画出下列各图的1/2,他们的大小一样吗?学生画一画,并说一说画法,体现画法的多样性,用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

然后判断这些图形的大小一样吗?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4、辩一辩: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4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3/4。

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五)你知道吗?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古埃及在3700多年前的“莱茵德纸草书”中就有关于分数的记载.我国使用分数的时间也很早,25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里,就有许多有关分数及其应用的记载。

(六)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小结本课知识。

《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相继霞一、依纲据本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再认识”的第一课时。

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安排了(分一分1、2,比大小,吃西瓜)这些内容,学生已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了解了分数的意义。

能认、读、写一些简单的分数。

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运用分数知识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再认识》,一个“再”字,就明确的告诉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分数知识与三年级所学的相比,是有深度的:一方面表现在,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表现在,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经过与同年段老师以及网上查找资料,我才真正清楚地认识到的。

而在初次接触这节课的时候,对于“分数的再认识,究竟再认识什么”这个问题,着实让我觉得“一头水雾”,甚至还相当迷茫,认为教材是在复习旧知,内容过于简单。

只是觉得应该在三年级“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但对于“怎么进一步认识”、“认识到什么程度”,我不是很清楚。

于是我再一次重新阅读了教材和教学用书,并且与三年级教材进行横比,我逐渐明白北师大版教材确实留给我们思考的空间太大了:“再认识”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分数的意义,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通过“拿铅笔”“说一说”“画一画”,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从而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二、教学程序根据本人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把本课教学预设为以下几个程序(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安排了两个内容。

1、是说成语写分数,2是回顾分数的表示意义。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通过三个活动来再认识分数达成教学目标。

1、拿铅笔2、说一说3、画一画,其中拿铅笔是主要内容。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安排了填一填、涂一涂、想一想、辨一辨等练习。

(四)全课小结评价体验通过老师引导小结与学生自己谈收获,让学生再一次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进一步感悟整体不同时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不同。

(五)在拓展与延伸中,我安排了“猜一猜”这一机动环节,通过猜一猜让学生再次体会到从部分到整体,即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不同时整体也不同。

三、说教法和学法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动手操作实践法,辨析法和猜测验证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