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联系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联系

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联系2012年6月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者听到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这两个词汇,08年在美国全面爆发的次贷危机,使得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在内的数家顶级国际金融机构受到牵连甚至破产,让人们重新认识了金融危机及其危害性,而之后牵连出的全球经济危机更是让人唏嘘不已。

本文回顾了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泡沫和经济危机,从⼀一些基本的表面现象深入,揭示内在关联,试图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这两个常用而又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区分,阐明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以及联系。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区别联系2008年,美国全面爆发次贷危机,使得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在内的数家顶级国际金融机构受到牵连甚至破产,这次巨大的损失让人们重新认识了金融危机及其危害性,而之后牵连出的全球经济危机更是让人唏嘘不已。

那么究竟什么是经济危机,什么又是金融危机呢?两者到底有着怎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呢?首先,金融危机和经济是有区别的。

“金融”是以货币和资本为核心的系列活动的总称,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和超周期的恶化。

常常随之而来的信用紧缩,是⼀一种货币需求快速增长大于货币供给的状况,主要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预期更加悲观,整个区域内货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且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趋势,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倒闭就是明显的金融危机,股市暴跌有时也是⼀一种金融危机。

具体表现在金融萎缩,股价下跌,资金供给不足,流动性低,并引发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动荡。

就美国次贷危机而言,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的货币信用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被无限放大,在较长的时期内带来了货币信用供给与支付能力间的巨大缺口,最后严重偏离了现实产品市场对信用的有限需求。

当这种偏离普遍地存在于金融市场的各个领域时,向金融危机的演化就不可避免了。

而“经济”的内涵显然比“金融”更广泛,它包括上述的“消费”、“生产”和“金融”等⼀一切与人们的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活动,它的核心在于通过资源的整合,创造价值、获得福利。

就此而言,“经济”是带有价值取向的⼀一个结果,“金融”则是实现这个结果的某个过程。

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过剩的经济危机。

主要表现是经济基本面发生极端恶化,大量企业倒闭,社会经济陷入极端萧条中。

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

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

而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

因此,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区别在于:第⼀一,他们的成因不同,金融危机的成因是与货币、资本相关的活动运行出现了某种持续性的矛盾,而经济危机主要是基本面出现了问题,是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的结果,是在⼀一段时间里价值和福利的增加无法满足人们需要的结果,比如,供需脱节带来的大量生产过剩(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萧条),比如,信用扩张带来的过度需求。

第二,他们对社会福利造成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不同。

金融危机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过程危机,而经济危机则是⼀一种结果危机。

金融危机,通常是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这是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

而经济泡沫,通常又是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是经济不合理繁荣的结果。

经济危机往往是跟随金融危机而来。

金融危机发生时,信用紧缩,大批银行面临挤兑压力;随着通货紧缩,金融机构不愿意向实体经济放货,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第三,他们的后果也不尽相同。

金融危机的后果有进出口行业受到巨大冲击;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世界经济下滑;经济领域的剧变带来了人心理上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失去安全感。

经济危机的后果有国民经济开始调节和经济恢复;政变、政党、政策的巨变;战争,关于显形和隐形地争夺资本,资源;几万至几千万人失业,失业人群也就是新生产业的主导力量,比如大学生的失业会激发知识性的成长;国家的主要依赖群体变化。

从本质上说,经济危机的根源是劳动分配的不公平。

市场体制具有两极分化的弊端,自由竞争自由分配⼀一方面会提高生产力,但也会导致劳动成果的不均衡分配。

不均衡分配,是符合规律的,而且是公平的,就像羊吃草,狼吃肉⼀一样,有多大能力得多少钱,享受哪种质量的生活,但是当狼连草都想霸占了得时候,那经济危机就来了,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这次经济危机是由次贷危机造成的,但是次贷危机的根源是大量的资本无法创出利润,所以,资本家鼓吹贷款,甚至贷款给那些次级贷款人来产生虚假的消费需求,刺激生产,导致虚假繁荣。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经济泡沫导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又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这两者又是有紧密联系的。

只要是自由市场经济体系都存在经济周期,都会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危险。

⼀一百多年来人们作过各种尝试,试图解决经济危机问题。

马克思的办法是干脆抛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转为计划经济,的确可以解决经济危机问题,但计划经济事实上造成的后果比经济危机还要不堪设想。

试图解决经济危机问题的代表人物凯恩斯,他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不过还没有到要抛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这么极端的地步,他主张主要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凯恩斯主义延缓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原因是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虽然诱导了投资,增加总需求,但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钱作为支持,而加大货币的发行量是最常用的手段,当经济总量到达顶峰之后就不再增长了,结果是经济停滞不前再加上通货膨胀,于是就“滞胀”了,这正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兆。

经济是实物与实体,金融有衍生与虚拟,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和传导,金融是经济的基础和先导,是为二者的本质区别,也是金融的力量所在。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国际化是发展趋势,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金融国际化之于经济全球化,从表象和正面作用看不⼀一定明显,而从本质和负面作用看则会深刻些。

人类社会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以后,最早发生的是金融危机,影响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是金融事件,对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的是金融问题,特别是二战后连续爆发的多是金融危机。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无处不映衬着早期金融危机的影子,金融的负面力量展示了金融国际化的强大威力,在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中,表明了经济全球化的根源的动力在于金融国际化。

我们先简单的回顾下历史上著名的几次经济泡沫和经济危机。

荷兰郁金香交易泡沫。

荷兰在推翻西班牙统治,在独立后不久,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就迅速发展起来。

当时刚刚传入荷兰的郁金香,花开惊艳,培植困难,供给有限,价格昂贵。

1634年,郁金香商人组成行会,控制郁金香市场,推出郁金香买卖合同,买进卖出要收取交易费用。

人们看好郁金香的价格前景,纷纷购入郁金香合同;投机商囤积居奇,推高郁金香市价。

1636年,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开设郁金香交易,然而当年的郁金香球茎收获量不大,无法满足购买者和投资者需求,交易所索性推出了下⼀一年收获季的郁金香球茎卖盘,郁金香遂之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期货产品。

期货产品是竞价交易,可以买空卖空,合同频繁转手,价格节节推高,吸引了欧洲大量资金入市,而获利者随时套现出局,引起郁金香价格三次暴涨暴跌。

第二年郁金香种植季来临,意味着交货时间将近,合同持有者突然发现郁金香实物并无偌大价值,而合同供货商赫然顿悟本无那么多郁金香可供,加之获利抛售者特别是获利离场者增多,市场突然出现大量抛盘,引致股民恐慌,价格直线下降,2月4日突然崩盘。

1637年4月,荷兰政府决定终止所有合同,禁绝郁金香上市交易。

⼀一年后,荷兰政府限定买主支付合同价款的3.5%后可中止合同,导致合同买方已付款者或合同卖方未收款者最终承担合同价款96.5%的损失而黯然收场。

法国密西西比公司泡沫。

约翰·劳(John Low)出生于英国爱丁堡的⼀一个银行世家,精通金融业务并有专著,但在决斗中由于致人死命而亡命欧洲大陆。

法国路易十四去世后,奥尔良公爵任摄政王,辅佐年幼的路易十五施政,包括设法偿还累积日久的巨额债务。

法国摄政王赞赏约翰·劳关于设立银行发行纸币偿还债务的设想,特许他于1716年5月设立“通用银行”(Banque Genarale),并开始发行纸币,可以作为支付手段,随时兑换硬币,帮助政府摆脱财政困境,从此大量纸币流入市场。

1717年8月,约翰·劳获准实施策划已久的“密西西比计划”,即政府债务与公司股权互换计划。

法国政府准予约翰·劳设立“密西西比公司”,并授权专营法属北美殖民地——密西西比河流域路易斯安那州的贸易和加拿大的皮货贸易;政府通过通用银行发行纸币,纸币持有者购买政府债券,政府收回纸币或兑换硬币偿还债务;政府支持密西西比公司发行股票,申购者要用政府债券购买股票,欧洲很多国家的股民抢购股票,股票得以若干倍的溢价发行,套回大量政府债券向银行兑换纸币,进而用于公司周转和盈利。

法国政府赞许约翰·劳的功绩,连续授权密西西比公司在东印度群岛、中国、南太平洋诸岛以及法国东印度公司属地进行贸易,兼并法国东印度公司并垄断东南亚贸易,设立塞内加尔公司对非洲开展贸易;密西西比公司则向政府支付巨额资金,获取了为期9年的皇家造币权和国家税收征收权以及烟草专卖权等,换回源源不断的利润,推动公司股价不断上涨,股票价格远远超过实际价值。

1718年,法国政府将通用银行国有化,更名为皇家银行(Banque Royale),约翰·劳继续把持银行,纸币发行量远远超过实际需要量,纸币难以兑换硬币而贬值。

密西西比公司(辖印度公司)的股票价格,1719年4月是每股400里弗尔,公司于当年9月和10月连续3次共发行30万股股票,每股发行价高达5000里弗尔,用于偿还15亿里弗尔的国债。

三次股票发行都是⼀一抢而空,很快被炒到每股18000里弗尔。

政府用以偿还国债的纸币旋即流回股市,随后又为配合股票投机而虚增的货币需求继续增发纸币,形成纸币发行推高股价的恶性循环和股价带动货币发行的通货膨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