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光学、力学实验题

中考光学、力学实验题

2、如图是“探究平面 镜成像特点”的 实验装置.
(1) 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 纸、笔、火柴、光屏各一,两支外形相同的蜡

A 和B,还缺少的器材是 _刻度尺
(2) 选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 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_位置_. y-com (3) 选取相同的蜡 烛蜡烛A 和蜡烛B ,是为了便于比 较像和物体的 _大小_关系。

(4) 玻璃板必须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是为了 使像与物在同一平面, 便于比较像距和物距 (5) 在竖立的玻璃板前后点燃蜡 烛A ,拿未点燃的蜡烛B 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 一直在
玻璃板的 _前_ (选填“前”或“后”) 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 的像完全 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_相等,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 关系的方法是_等效替代 法_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6) 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 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 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
面镜成的是虚像.
(7) 当蜡烛A 向玻璃板靠近,蜡 烛A 的像不变(选填“变大”、“不 变”或“变小” (8) 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 和物
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 。

7、如图所示,张明把筷子插入水杯中发现筷子好像在水面折断了
,于是他想探究“光的折
射规律”。

点是便于探究像
提出问题: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遵循什么规律?
猜想:
A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B.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⑴为了更清晰地观察到水中光路,可以采用的方法是一在水中倒入话量的水或豆浆—。

(2) 张明通过实验得出下表中四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验证猜想__B__是正确的,
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增大_(选填“增大”或“减小”);若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
时,折射角大于__(选填“大于”或“小于”)入射角。

(3) 通过分析实验,你能归纳出光的折射有什么规律吗?(至少两条)
①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②当垂直入射时,折射角为0(答案合理即可)。

10、小芳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她首先按图所示完成仪器装配,图中H点是
2倍焦距处.
(1)经过调节,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为了使像能成在光
屏的中央,应把蜡烛向上(选填上”或下”)调;
(2)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
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 _右_移动(填左”或右”,这次成的是 _倒立、_放大_的实像;
(3)再把蜡烛移到B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是因为此时
成的是正立、放大的_虚_像,要想看到这个像,小芳观察的方法应是:_从凸
透镜的右侧透过凸透镜去观察
(4)此时某同学不小心将一滴墨水滴到该透镜上(污染面积约为镜面的丄),则光屏
10
上出现的新现象是:—像变暗一些_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2)实验前,在摆放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时要求三者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同时注意将
_凸透镜_(填“凸透镜”、“蜡烛”或“光屏”) 摆放在另外两个元件的中间。

(3)如图14乙所示,若想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烛焰清晰放大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
左侧a、b、c、d四个位置中的c_位置。

(4)通过实验小明明白了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一次他在给兄弟班级照毕业像时,发现两
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观景框内,他应将照相机—远离_!填“靠近”或“远离”)
被拍照的同学,这样才能在观景框内看到全班同学清晰的画面。

(5)小明进一步学习知道了眼球的成像原理。

一束来自远处的光经眼球的角膜和晶状体折射
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前—(填“前”或“后”),这就是近视眼,矫正方法是戴一副由_
凹(填“凸”或“凹”)透镜片做的眼镜。

4、小华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对100 g冰加热,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
并观察物质的状态。

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⑴冰属于_晶体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 在BC阶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状态;
(3) 设相同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则BC阶段物质共吸收了 4.2 X 103 J的热量
3 3
[c 冰=2.1 X 10 J/(kg :C ), c 水=4.2 X 10 J/(kg :C )];
(4) 图丙是另一位同学在完成同一实验时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象,老师认为他的CD段
数据有问题,老师做出这样判断的依据是—水的比热容大,质量相同的冰和水吸收相同的
热量,水升温较慢。

5、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他在水平台面上分别铺上不
同材料,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在小车停下的位置分别做上标记a、
b、c. y-com
(1)用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小车的.
初速度相同_.
(2)若水平面上铺的材料种类是毛巾、木板、棉布,则标记c是小车在_木板_表面下停
下的位置.
(3)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推理:如果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将做匀速直
线运动.
(4)若在水平面铺上同种材料,让同一小车从不同高度由静止滑下,则还可以探究小
车—②④—的关系(选填下列选项的序号)•
① 重力势能与质量;② 重力势能与高度;③动能与质量;④ 动能与速度.
(5)上述所有探究实验中都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和_转换法_ .
6、小明利用如图的装置,探究在水面上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如下操作:2-1-c -n-j-
甲乙丙
a.如图甲,将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
距离.
b .如图乙,取下毛巾,将棉布铺在斜面和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
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c •如图丙,取下棉布,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请针对以上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操作中错误的一次是b(选填a”、b”或c”.
(2)对比两次正确实验操作能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_远.
(3)纠正错误后,多次实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推测:在水平面上滑动的小车,如果受到的阻
力为零,它将做 _匀速直线_运动.
24、如图甲是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过程示意图.
團甲
(1 )实验步骤C和D可以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步骤B和_D_ 可测出物
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F浮,步骤A和_E_可测出物块排开的水所受
重力G排;比较F浮与G排,可以得到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的水所受重力的关系.
(2)图乙是物块缓慢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F随浸入深度h变化的关系图象•分
析图象,可得关于浮力大小的初步结论
①物块浸没前,—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越大物块所受的浮力越大;
②物块浸没后,所受的浮力大小与_浸没的深度_无关.
(3 )此物块的密度是_2.5 g/cm3.
了如下实验:
(1) 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0刻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
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_左_ (选填右”或左”)调.
(2) 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
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
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45 g,酱油的密度为 1.125X103 kg/m3.
(3) 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_偏大_ (选填偏大"或偏小”.
(4) 小华不小心将量筒和烧杯打碎了,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于是小华添加了带
有盖子的玻璃瓶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玻璃瓶的质量为m o.
②用玻璃瓶装满酱油后,用天平测出玻璃瓶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 i.
③倒出瓶中的酱油,将玻璃瓶清洗干净后,装满水,并将瓶的外部擦干,测出玻璃瓶装满水
后的总质量m2.
ni 1 - Wg 、
④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p= ?^水一(已知水的密度为P水).
ID 2 m o
(5) 小明针对(4)中小华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估后,认为小华设计的操作过程有不妥之处, 你认为该不妥之处是:_用另一个烧杯装满酱油,这个烧杯的质量不一定正好与盛水的烧杯
的质量相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