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五则
论 语 五 则
学习要点提示
1 2 3 4
了解《论语》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了解《论语》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体会人格修养和善于学习的重要性。 体会人格修养和善于学习的重要性。 认识文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认识文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学习先秦语录体散文凝练自然、隽永含蓄的语言特点。 学习先秦语录体散文凝练自然、隽永含蓄的语言特点。
在孔子的时代,《诗经》简直就是一部无所不包 在孔子的时代, 诗经》 的百科全书。所以,圣人不仅以诗礼传家, 的百科全书。所以,圣人不仅以诗礼传家,要求儿子 孔鲤学诗学礼, 孔鲤学诗学礼,而且在这里又一次号召所有的学生都 好好地去学诗。 好好地去学诗。
说 说 你 所 知 道 的 孔 子
第三则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 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 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 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 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 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 也不会超出规矩。 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开创了文化教育的新局面
⒈ 私人办教育。西周时期,贵族垄断教育 私人办教育。西周时期, 学在官府” 小学——学小履小节 ,“学在官府”。周:小学 学小履小节 、六艺:礼(仪)、乐(音乐)、射(军事 六艺: 音乐) 训练) 文字) 训练)、御(驾)、书(文字)、数(数学 ——技艺 束发大学( 技艺。 )——技艺。束发大学(太):诗、书、礼 春秋(孔子定“六艺” 、乐、易、春秋(孔子定“六艺”),学大 履大节。——理论 理论。 艺、履大节。——理论。
孔子重礼教
礼不下庶人:君子之士, 礼不下庶人:君子之士,为奴隶主贵 族专有。刑不上大夫: 族专有。刑不上大夫:周刑罚专为镇压 平民而设。 不学礼,无以立” 平民而设。“不学礼,无以立”——孔 孔 孔子是尊礼、崇礼、行礼典范。 子。孔子是尊礼、崇礼、行礼典范。 中国成为礼仪之邦, 中国成为礼仪之邦,和 孔子的倡导与身体力行 分不开。 分不开。
第一则
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可谓好学也已
第一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 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 住环境上追求安饱, 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 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 谨慎地说话, 的人请求教导指正, 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 好学的人了。 好学的人了。
为贵族培养人才。 孔子, 开创私人教育新局面。 为贵族培养人才 。 孔子 , 开创私人教育新局面 。 提出“ 有教无类” 自行束修以上, 提出 “ 有教无类 ” , “ 自行束修以上 , 吾未尝无 孔门多杂 , “ 子路 、 子贡 、 颜琢聚 皆为显士。 弟子三千, 贤人七十, 分成八派, 皆为显士 。 ” 弟子三千 , 贤人七十 , 分成八派 , 影响大。儒学、显学。 影响大。儒学、显学。
孔子开创了道德教育传统
提倡“仁”德为本的道德传统。“仁者爱人”, “克 德为本的道德传统。 仁者爱人” 提倡“ 己复礼为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复礼为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忠恕之道。怎样施行仁德: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忠恕之道。怎样施行仁德:解 决怎样爱人问题。 决怎样爱人问题 孝道:爱父母。 子曰: 弟子(年轻人)入则孝, ①孝道:爱父母。“子曰:‘弟子(年轻人)入则孝, 出则弟(敬兄长),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谨而信 出则弟(敬兄长),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亲近有仁 德者)’”。 德者)’”。 敬兄长:程子说 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 程子说“ ②敬兄长 程子说“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 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 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 泛爱众:广泛友爱大众。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 ③泛爱众:广泛友爱大众。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 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不独亲其亲, 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衿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 礼运》) 礼记礼运 疾者皆有所养。”(《礼记 礼运》)
这一章主要讲了“生活” 学习” 这一章主要讲了“生活”与“学习”的关 讲了学习中的“敏事” 慎言” 系,讲了学习中的“敏事”、“慎言”、“择 正己”的关系, 师”、“正己”的关系,并且指出这是一个人 好学”的特征。 “好学”的特征。
第二则
孔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 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 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 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 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 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 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 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 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 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 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 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 按仁德去办事的。 按仁德去办事的。” 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 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 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君子要重视自 我修养。 我修养。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往开来者
孔子对夏商周三代文化成就进行系统整理, 孔子对夏商周三代文化成就进行系统整理, 和总结: 》、《书》,定 和总结:删《诗》、《书》,定《礼》、 》;修 春秋》, 》,序 易传》。 》。《诗 《乐》;修《春秋》,序《易传》。 诗》 搜集、整理、校勘工作。 千余篇 千余篇——305 搜集、整理、校勘工作。3千余篇 ;《书 》,3千余篇 篇;《书》——《尚书》, 千余篇 《尚书》, 千余篇——1 百篇——28篇;《礼》——《礼记》、《 百篇 篇;《礼 《礼记》、《 礼经》。周礼最完备,整理而成;《 》。周礼最完备 ;《乐 礼经》。周礼最完备,整理而成;《乐》— —孔子审定乐谱音律;《春秋》——史纲、 孔子审定乐谱音律;《春秋》 史纲、 孔子审定乐谱音律;《春秋 史纲 简略、褒贬,孔子整理;《 ;《易 简略、褒贬,孔子整理;《易》—— 《易 传》。 在历史文化文献学上,做出不朽贡献。 在历史文化文献学上,做出不朽贡献。
《论 语》
儒家学说经典, 儒家学说经典,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是 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 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 伦理思想: 仁者爱人;忠恕之道: 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于人。 政治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政治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天道观:相信天命论, 不知命, 天道观:相信天命论,“不知命,无以为君 子也。 不语怪、 子也。”不语怪、力、乱、神。 教育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 教育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美 国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 国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被世界教科文组 织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织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第五则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 草木之名。” 孔子说: 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 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 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 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 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 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 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第四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 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 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孔子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孔子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地位)。孔 子思想的核心是 “ 仁 ” , 政治上提倡 “ 仁者爱人 ” 、 “ 克己复礼 ” ,教育上主 张 “ 有教无类 ” 、 “ 因 材施教 ” 。《论语》共20篇, 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录体 散文集,是研究孔子学说及整 个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著作。
孔府: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 居住地 孔府一角 二堂内景
圣府大门
三堂内景
后堂楼内景
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文化史》 孔子者, 《 中国文化史 》 : “ 孔子者 , 中国文化之 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 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 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之后数 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 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柳诒徵 柳诒徵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 之源;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 之源;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 ——夏曾佑 夏曾佑 在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 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最重要, 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最重要,最巨大 作用的是孔子。 作用的是孔子。” ——张岱年 张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