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培养的智慧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培养的智慧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培养的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79-01
1.引领学生结合生活情景理解数的意义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

数是非常抽象的,作为刚刚进入学校的孩子来讲,要理解数的意义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在认识数的教学中,要从学生经历过现实中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领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尽量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让他们亲自感受数的意义,从而理解数的意义。

例如,教学《1-5的认识》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猫钓鱼的情景,有5只小猫、5条小鱼、2棵树、3只蝴蝶、4朵花、1座房子等,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当学生对”1-5”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边以及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谈谈哪些地方可以用”1、2、3、4、5”来表示。

这样教学,学生真正理解了”1-5”的意义,建立了初步的数感。

又如,在数学《11——20名数的认识》时,教师用课件展示书上的主题图:快乐的周末,老师领着一群小朋友过马路的情景,让学生仔细观察,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多少车、多少棵树、多少根白
线条……?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图上有19个人、有15棵小树、有15辆车、斑马线的白线条有20根……。

为了进一步地认识11-20各数,再让学生比较几种方法后,经历了新的计数单位”十”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同样的数字处于不同数位时,就具有不同的意义。

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2.引领学生用多种策略表示数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而数感的培养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在探索认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教学中,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来认识数,更能充分感受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例如,教学”8”,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之上,教师适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我们老早就认识了’8’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数呢?”学生思考、讨论以后,有了下面的回答:生⑴:”8”表示8个人,8个苹果,8朵花,8条鱼……;生⑵:1+7=8,2+6=8……;生⑶:9-1=8, 10-2=8……;生⑷:8比7大1, 8比9小1……;生⑸:我有8个苹果,吃掉了3个,还有5个;生⑹:我昨天得了4面小红旗,一共得了8面小红旗;生⑺:8的前面是7,后面是9。

3.引领学生多用数字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数学教学家hofreudenthal曾指出:”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用数字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将所学到的数
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感受数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可安排一个找生活中的数的活动,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过这些数?学生踊跃发言:”我在钟面上看到了12、12,我妈妈买回18个苹果,昨天,我家里来了15位客人,我在超市里发现运动鞋20元钱一双,今天10月16日,我的学号是19,我穿的鞋号是20公分……”
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到了数的意义,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4.引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数感
新课程强调学习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找到答案,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结果。

用什么方法更合适,得到的结果更合理,这与问题的实际背景有直接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学生才会理解运算的意义,才会更进一步的发展数感。

例如,教学”十几减几”:时,让学生动手当一回”售货员”,从13个苹果里卖出9个,学生在操作与交流中得到多种拿法,由此创造出了多种计算”13-9”的方法:⑴13-1-1-1-1-1-1-1-1-1=4,⑵13-3-6=4⑶13-10+1=4,⑷
10-9+3=4,⑸因为9+4=13,所以13-9=4……。

同时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不断深入,数感的发展也是不言而喻。

又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是教师可安排一道这样的实践应用题:16个同学要过河,每条船每次最多坐3人,想一想:最少要租
几条船,才能把16个同学一次运过河去?怎样乘船才合理?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能亲自体会到16÷3=5……1中商5与余数1
的意义,5表示5条船,1表示如果5条船都坐满3个人,还有一个人也需要一条船,因此至少需要6条船。

同时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还试到了不同的答案,他们认为可以这样5分配:4条船各坐3个人,另外2条船各坐2个人。

学生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这一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对计算意义的了解,并且发展了他们对数的感悟能力。

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智慧引领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作等活动,发展学生敏锐精确地数感,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