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什么是数感?《课程标准》的提法是: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在探索问题中体验数感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设计了许多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自己喜爱方式去探索问题的答案。
如教学“1亿有多大”时,我设计这样几个步骤让学生去探索:1.自学课本33页内容,回答:书中小朋友是如何探索出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的?学完你有什么感想?2.估一估:1亿本数学
书摞起来大约多高?1亿个小朋友站一起占地大约多大?1亿粒黄豆大约多重?3.各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去探究,设计探究方案,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4.各小组交流汇报。
在这个环节:探索1亿个小朋友站一起占地大约多大的小组汇报说:我们小组刚好10个人,站一起约占地1平方米,100人占地就是10 平方米,1000人占地就是100 平方米,……1亿个小朋友站一起占地大约10平方千米。
而探索1亿粒黄豆大约多重的小组汇报说:我们称出100粒黄豆约 20克重后,直接推算1亿粒黄豆的重量,因为100000000有8个零,只要在100粒黄豆重量20克后面添上6个零,即 20000000 克= 20000千克=20吨。
又快又正确。
通过这样的探索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这种探究的数学思想方法,而且使学生对十进制计数法更加进一步理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数感:“1亿好大啊!”1亿本数学书摞起来大约有80万米高,1亿个小朋友站一起大约占地10平方千米,1亿粒黄豆大约重20吨。
二、在运用知识中强化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与数学符号、数学知识、数量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
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生活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生活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
例如:某小学6位老师带着33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
植物园售票处:
方案一
方案二
成人:60元/人
儿童:15元/人
团体票:20元/人
(40人及以上)
怎样购票比较划算呢?
我让各小组学生讨论、汇报买票方案:
甲组学生说:因为不足40人,只能按方案一买票。
60×6=360(元)
15×33=495(元)一共要用 360+495=855(元)
乙组学生说:虽然不足40人,但是可以当作40人来计算,按方案二购买团体票,20乘40只要800元,尽管多买了一张票,
但还可节省55元,划得来。
丙组一个学生说:我看到一个叔叔也是去参观植物园,就跟他说:我们差一个人就可以组成40人的团队,购买团体票,更优惠,叔叔高兴地点点头,进去植物园后,叔叔还谢了我,说:他省到了40元。
这么一个生活实际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能选择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我认为只要学生能对运算的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都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这也就说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同时通过这样的实际应用,使得学生的数感得到了强化。
三、在读说训练中发展数感。
以读促思,读中感悟,学生的数感是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学习中一点点积累、发展起来的。
在自然数的大小中,一年级学习100以内的数,三年级学习万以内的数,四年级学习亿以内、亿以上的数。
每一个阶段都是先认识数,读写数,在读说训练中培养学生数感。
如教学“多得多、少得多”时,我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谁能告诉大家你今年几岁?学生纷纷大声说:我今年7岁,我也是7岁,我今年8岁。
然后我告诉学生,老师比你们大很多,请你们猜猜老师今年
多少岁?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30岁、40岁、50岁……”
太棒了,你们猜出的岁数都是比你们大很多,老师今年55岁了。
并在黑板上写:8 55
问“谁能用8和55这两个数字说一句话呢?”
学生又纷纷说开了:8比55少得多,55比8多得多。
又如四年级学习了“亿以上数的认识”后,出示这样题目:问题:把这些国家按人口数的多少从大到小排列。
学生说:我是通过分级,读出数的大小来排列的。
又有学生说:我是先求出近似数,中国14亿、美国3亿、印度11亿、俄罗斯1亿,再比较大小来排列的。
可见,读说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数感。
总之,学生的数感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学习过程中,对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结构,要使这种认知结构能良好发展,需要广大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构建有效课堂,在探索问题中、在运用知识中、在读说训练等方面去培养学生对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