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⑴新政
①目的:挽救清朝统治
②时间:1901年开始
③措施:
改革官制,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

改革兵制,编练新军。

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励留学。

改革经济,保护奖励工商业。

④作用:推动近代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加捐税,激化矛盾。

⑵预备立宪
①原因:遏制革命形势;资产阶级上层立宪派的推动。

②过程
1905年,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8年,清廷宣布以9年为预备期,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效法日本宪法,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统归于皇帝,一定程度上认可人民权利和政治地位。

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
③影响:立宪派分化;汉官离心;革命党趁机发动革命。

○阅读思考: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依次出现了洋务新政、戊戌新政和清末新政。

从这三次新政的从主要内容来看连续性,它们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四个方面的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早期的现代化,并且都是在重要的对外民族战争以后出现的。

这是三次新政的共性所在。

三次新政推行过程中,它们都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内容的改革,并且有不少内容是前后相继不断深化。

洋务新政的主观目的是“自强”“求富”,从军事工业到民用工业的创办是这方面的最好体现。

洋务派的“自强”观和“求富观”始终没有冲破“中体西用”的藩篱,尽量以“西用”来引进西学,这有助于摆脱顽固派的阻挠,却也限制了洋务新政的深化与发展。

洋务新政的推行启动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并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但是洋务新政未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