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单元 实验:验证动量定理守恒

第三单元 实验:验证动量定理守恒


图4-3-8
解析:(1)碰撞前后物体的mv的矢量和保持不变,即 0=m1v1+m2v2 ① 由于m1和m2分离后做平抛运动,由于高度相同在空中运动的 时间t相同. 在①式两边同时乘以时间t得0=m1v1t+m2v2t 即0=m1s1+m2s2 用标量的观点得m1s1=m2s2 即需要刻度尺、天平. (2)需直接测量的数据是两木块的质量m1、m2和两木块落 地点分别到桌子两侧边的水平距离s1、s2. 答案:(1)刻度尺、天平 (2)见解析
针对训练2-1:如图4-3-10在“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实验 中,仪器按要求安装好后开始实验,第一次不放被碰小球,第二 次把被碰小球直接静止地放在斜槽末端的水平部分,在白纸上记 录下重锤位置和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依次为O、A、B、C,设 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的质量依次为m1、m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有( ) A.第一、二次入射小球的落点依次是A、B B.第一、二次入射小球的落点依次是B、A C.第二次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将同时落地 图4-3-10 D.m1·AB=m2·OC 解析:最远的C点一定是被碰小球的落点,碰后入射小球的速度将 减小,因此选B;由于被碰小球是放在斜槽末端的,因此被碰小球 飞出后入射小球才可能从斜槽末端飞出,两小球不同时落地;由动 量守恒得m1·OB=m1·OA+m2·OC,选D. 答案:BD.
备选例题
【例题】 用气垫导轨研究碰撞,某次实验中,A、B两铝制滑块在 一水平气垫导轨上相碰,用闪光照相机每隔0.4 s的时间拍摄一次照 片,每次拍摄闪光的延续时间很短,可以忽略不计,如图所示.已知 A、B之间的质量关系是mB=1.5mA,拍摄进行了4次,第一次是在 两滑块相撞之前,以后的3次是在碰撞之后,A原来处于静止状态, 设A、B滑块在拍摄闪光照片的这段时间内是在10~105 cm这段范 围内运动(以滑块上的箭头位置为准),试根据闪光照片求: (1)A、B两滑块碰撞前后的速度各为多少; (2)根据闪光照片分析说明两滑块碰撞前后两个物体各自的质量 与自己速度的乘积和是不是不变量.
图4-3-11
解析:弹开后B做平抛运动,为求其弹开后的速度即平抛运动 的初速度,必须测量下落高度h. 1 h= gt12,x1=v1t1,v1=x1 g 2 2h 弹开后B做匀减速运动,由动能定理
1 2 µmgx2= mv2 ,v2= 2
2µgx2
g = m 2µgx2 2h 2h
由动量守恒定律Mv1-mv2=0,即Mx1 答案:桌面离地高度h Mx1
图4-3-12
解析:(1)设两球均为弹性球,则m1v1=m1v1′+m2v2′
1 2 mv1 2
=
1 2 m1v1′ + 2
联立可解得:v1′=
1 m v ′2 2 2 2 m1 − m2 v m1 + m1 2
, v2′=
2m1 v2 m1 + m1
只有当m1>m2时,碰后入射球才会继续前进,而不会返 回或停下. (2)确定小球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的起始点. (3)用半径最小的圆将小球的落地位置包围起来,圆心 即为小球的平均落地位置. 答案:见解析
t1
B
t2
给验证带来误差的原因有测量时间、距离等存在误差,由于阻力、 气垫导轨不水平等造成误差(只要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3)根据能量守恒定律,A、B两物体运动的动能来源于静止时 候压缩弹簧的弹性势能,故根据动能的总和可求弹簧的弹性势能, 即 2 2 L1 1 L2 1 Ep= mA t12 + 2 mB t 2 . 2 2 答案:见解析
图4-3-9
(1)实验中还应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上述测量的实验数据,得出关系式 _________________成立,即可得出碰撞中守恒的量mv的矢量和, 上式中算得的A、B两滑块的动量大小并不完全相等,产生误差的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上述实验数据能否测出被压缩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大小? 如能,请写出表达式.
思路点拨:推动阶段:点迹不均匀;碰前匀速运动阶段:点迹均 匀且最大;碰撞阶段:点迹不均匀且由疏变密;碰后匀速运动阶 段:点迹均匀且较密. 解析:(1)分析纸带上的点迹可以看出,BC段既表示小车做匀 速运动,又表示小车具有较大的速度,故BC段能准确地描述小车 A碰前的运动情况,应当选择BC段计算小车A碰前的速度,而DE 内小车运动稳定,故应选择DE段计算碰后A和B的共同速度. (2)小车A碰撞前的速度 BC 10 . 50 × 10 − 2 = v0= 1 5 × 0 . 02 m/s=1.050 m/s 5× 小车A在碰撞前: f mAv0=0.40×1.050 kg·m/s=0.420 kg·m/s 碰后A和B的共同速度 v共= m/s=0.695 m/s 碰撞后A和B: (m1+m2)v共=(0.20+0.40)×0.695 kg·m/s=0.417 kg·m/s 结论:在误差许可的范围内,碰撞中mv的矢量和是守恒的.
g = m 2µgx2 2h
2.利用如图4-3-12所示的装置来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 恒”,实验中: (1)入射小球的质量m1和被撞小球的质量m2的关系应为 m1__________________m2(填“>”“=”或“<”). (2)重垂线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减小实验的误差,在确定小球的落地位置时,采用 的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验证“两小球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某同学用如图4-3-13 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1)先将斜槽轨道的末端调整水平,在一块平木板表面先后钉上 白纸和复写纸,并将该木板竖直立于靠近槽口处,使小球a从斜槽 轨道上某固定点处由静止释放,撞到木板并在白纸上留下痕迹O; (2)将木板向右平移适当的距离,再使小球a从原固定点由静止释 放,撞在木板上得到痕迹B; (3)然后把半径相同的小球b静止放在斜槽轨道水平段的最右端, 让小球a仍从原固定点由静止开始滚下,和小球b相碰后,两球撞在 木板上得到痕迹A和C. (4)用天平测量a、b两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a、mb,用刻度尺测 量纸上O点到A、B、C三点的距离分别为y1、y2和y3.
″ ∆s A 0.15 = s=0.2 ′ 0.75 vA
考点演练
(对应学生用书第304~305页) 达标提升 1.用如图4-3-11所示的装置进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1)先测出可视为质点的两滑块A、B的质量分别为m、M及滑 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µ,查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2)用细线将滑块A、B连接,使A、B间的轻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滑块B恰好紧靠桌边. (3)剪断细线,测出滑块B做平抛运动的位移x1,滑块A沿桌面 滑行距离为x2(未滑出桌面). 为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写出还需测量的物理量及表示它们的字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动量守恒,需要满足的关系式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4-3-6
(1)若已得到打点纸带如图4-3-7所示,并测得各计数点间 距(标在图上).A为运动起点,则应该选择______________ 段来计算A碰前的速度,应选择______________段来计算A和 B碰后的共同速度.(以上空格选填“AB”、“BC”、“CD”、 “D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图4-3-7 (2)已测得小车A的质量m1=0.40 kg,小车B的质量m2=0.20 kg,由以上测量结果可得碰前m1v0=__________________ kg·m/s;碰后(m1+m2)v共=____________ kg·m/s. 由此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 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典例研析 类型一:实验原理的考查 【例1】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做“验证碰撞中的不 变量”的实验:在小车A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A使之做 匀速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的小车B相碰并粘合成一体,继续 做匀速运动.他设计的具体装置如图4-3-6所示,在小车后连 接着纸带,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频率为50 Hz,长木板垫 着小木片以平衡摩擦力.
1 2
思路点拨:无论实验装置如何变化,实验的目的始终是测出碰撞 前后物体的速度和物体的质量,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所以应认 真读题,根据所给信息进行分析. 解析:(1)要测量B的速度必须要先测出B的位移和发生该位移 所用时间,故还应测量的物理量为B的右端至D板的距离L2. (2)因为碰撞之前两物体都静止即总动量为零,所以要得出守 恒的量是mv的矢量和,需得到的关系式 mA L 1 − m L 2 =0.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 ′ ∆s ′ (1)碰撞后: v B = B
∆t ′ ∆s A′ 0.3 = m/s = 0.75 m/s v A = ∆t 0.4
=
0.2 m/s = 0.50 m/s 0.4
由题意得vA=0.
从发生碰撞到第二次拍摄照片,A运动的时间是∆t1= s, 由此可知:从拍摄第一次照片到发生碰撞的时间为 ∆t2=(0.4-0.2)s=0.2 s,sB″=∆t2·vB′=0.1 m. 由sB+sB″=40 cm-10 cm=0.3 m.∴sB=0.2 m. 则碰撞前B物体的速度为 vB= ∆s B = 0.2 m/s=1.0 m/s, (2)碰撞前:mAvA+mBvB=1.5mA, ∆t 2 0.2 碰撞后:mAvA′+mBvB′=0.75mA+0.75mA=1.5mA, 所以mAvA+mBvB=mAvA′+mBvB′,即碰撞前后两个物体各自的质量 与自己的速度的乘积之和是不变量. 答案:(1)0 1.0 m/s 0.75 m/s 0.5 m/s (2)是不变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