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中国文脉(三)乐府诗
高三语文:中国文脉(三)乐府诗
试比较这两首诗的语言特色。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众家之评:
无言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 天衣无缝,一字千金。——钟嵘《诗 品》 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 自然过人矣。——谢榛《四溟诗话》
1.“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 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迢迢”是诗人从地面仰视星空的视角感受, 而“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是从织女 的视角感受而来,所以一远一近,各不相同。
2.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运用了对比、夸张、比喻、反复(叠词)、反 问等(任选两种);示例:对比,以织女灵巧 却织不成章,用对比手法描写了不幸的织女的 孤独、哀怨、痛苦;夸张和 比喻:以如雨的夸 张手法,表达织女对牛郎的日夜思念,有力地 别打了作者对织女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的不满; 反问:追问河汉并不长,为什么不能相见,通 过景物 描写来表达情绪,这样就更加有力地突 出了织女的情绪,更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 绪的哀怨;反复(叠词):增强了节奏感和音 韵的协调,自然贴切地状写了物 性、传说,抒 发了不尽的情思,形成独得之神韵。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 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 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 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骆驼,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 乡。
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 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 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 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 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 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 —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 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 思的心理特点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 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 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 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 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 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 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
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 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
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 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
木兰是女郎。
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 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背诵《木兰辞》
木兰辞 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 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 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 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 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 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 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 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 啾。
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 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 是女孩子。
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 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 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思考一:木兰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 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 子,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 的女儿。
四、深明大义,她既爱家又爱国
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当皇上大规模 征兵时,她想到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希望自己的国土落为他人 之手,当得知皇上要父亲出征时,她考虑父亲年老体迈,根本无法上战 场,于是她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代父从军,女扮男装,驰骋沙 场十多年,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之后,又谢绝官职,返回家园。她 爱亲人,也爱祖国,把对亲人和对祖国的爱融合到一起,做到了完美的 统一。
二、不图功名利禄
诗歌的第五节描写木兰凯旋归来,建立了赫赫战功却不愿接受可汗的赏赐, 而只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自己的故乡。这说明木兰是用自己的行为替父亲建立功 勋,为父亲赢得美名,而不愿以英雄的身份面世。她时时刻刻想到的是尽早回家 见爷娘,以尽孝心,诗歌至此即将达到高潮,于是出现了第六节全家人热烈欢迎 木兰还乡以及木兰还乡后梳装打扮的铺排描写。在热烈的气氛中,在欢快的节奏 里,我们不难感受到木兰和家人团聚的愉快心情和还“我”女儿面目时的喜悦。 可见,木兰是个不慕虚荣; 不图功名利禄;不贪图荣华富贵的巾帼英雄。
高效课堂精品课件 高三语文
乐府诗
—中国文脉(三)
学习目标:
1.背诵《木兰辞》《十五从军征》,落实书写。 2.结合《美的历程》“魏晋风度”一部分,认识魏晋时期人的觉醒,文 的自觉。 3.分析乐府诗的重要文学成就 。
何谓“乐府”?
在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 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 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 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 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 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 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 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 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 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 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 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 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 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 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 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 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
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 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
壮士十年归。
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 十二传,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 还故乡。
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美的历程》p91)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2.两个“相去”分别从什么角度表达相思之情的?
诗中已出现了两次“相去”。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 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 离时间之长。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 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 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 顾反”,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 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 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翻译: 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摆弄着织 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 如同下雨般零落。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 有多远呢? 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们只 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 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 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 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 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 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 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 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 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 征。
• 一、孝顺和勇敢 • 课文开篇写木兰停机叹息,为下文设置悬念。木兰为何事而叹息呢?这是她
将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所发出叹息。文中写到:“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 兄”。木兰考虑到父亲年老体弱,根本经受不住战场的打击,而弟弟又幼小 无知,无人从军,木兰毅然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从这里可以看出木兰 很孝顺。其实木兰辞官还乡和父母团聚,也可以看出木兰孝敬父母。第三段 用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 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几句 写出了木兰出征的路线及征程的遥远,也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作为一个柔 弱女子,同一群男儿一起纵马奔驰,从另一角度突出了她的勇敢。第四段用 了“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四句来描写战争, 但我们完全能想像出其中的艰难和危险。这些,木兰都承受下来,而且还建 立了赫赫战功,这就更加突出了她的英勇顽强。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1.起始句“行行重行行”从全诗来看,有何作用?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 “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 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 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 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