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20高三语文下学期假期作业(2.25)

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20高三语文下学期假期作业(2.25)

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假期作业(2.25)分数:32 时间:30分钟一、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莱布尼茨的《中国近事》一书相当全面地阐述了他对中国的态度。

在他看来,中国与欧洲正好代表了世界的两极。

两地相较,可以说各有长短,__________:欧洲人长于思考,而中国人善于观察。

他列举了一系列欧洲人最引以为自豪的几个方面。

这时他话锋一转,说:“然而有谁过去曾经想到,地球上还存在这么一个民族,它比我们这个自以为从所有方面都教养有素的民族更加怀有道德修养。

自从我们认识中国人以后,便在他们身上发现了这一特点。

如果说我们在手工艺技能上与之相比不分上下,而在思辨科学方面略胜一筹的话,那么在实践哲学方面,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__________了。

”他认为,“人类最大的恶源自人类本身”,以致“人与人相互为狼”,这是最大的愚蠢。

谁来匡正它呢?他认为唯有中国!因为“中国人较之其他的民族无疑是具有良好规范的民族”。

他认为中国人尊敬长辈和老人;中国的等级观念不像欧洲那么森严,比如农民与仆人之间平等相待,完全可以与欧洲贵族的所有社交礼仪相媲美。

“而达官显贵之间的交谈也__________,从不侮辱对方,即使有愤怒之情,也不诉诸辞色,( )。

”应该说,莱布尼茨在这里讲的未必句句都中肯。

但他提出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各个民族都有优缺点,匡正缺点的最好方法是互相学习,__________。

1.文中面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比我们这个自以为向所有方面都教养有素的民族更加具有道德修养。

B.它比我们这个自以为在所有方面都教养有素的民族更加具有道德修养。

C.它比我们这个自以为对所有方面都教养有素的民族更加怀有道德修养。

D.它比我们这个自以为在所有方面都教养有素的民族更加怀有道德修养。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而欧洲跟这大不一样,在家庭、邻里之间都保持着这种礼仪B.而这跟欧洲大不一样,在家庭、邻里之间都保持着这种礼仪C.在家庭、邻里之间都保持着这种礼仪,这跟欧洲大不一样D.在家庭、邻里之间都保持着这种礼仪,欧洲跟这大不一样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相上下自惭形秽温文尔雅扬长避短B.无分轩轾相形见绌温文尔雅取长补短C.无分轩轾自惭形秽毕恭毕敬取长补短D.不相上下相形见绌毕恭毕敬扬长避短4.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5分)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

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寿还在做学问。

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1)将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2)将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3)将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4)将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5)将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高校毕业生(本科/硕士)出国留学户籍档案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简明、连贯,不超过180个字。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二、古代文化知识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礼”指《周礼》《仪礼》和《礼记》,对中国后世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影响很大。

B.“有司”指主管某个部门的官吏,其中“有”是有某种权力的意思,“司”是主管的意思。

古代设官分职,让官吏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有时也泛指官吏。

C.“国号”即国家称号,古代的国号就是朝代名称。

历朝建国者都十分重视国号。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去除竹简的青色,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被称为“杀青”。

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

中华礼乐的建构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

没有周公,则礼乐文明体系难以建立;没有孔子,则礼乐文明的精神就难以大白于天下,而这正是何以唐代以前周孔并称的原因所在。

所以,若要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当然要学习孔子思想;但从产生的次序而言,则是先有了礼乐文明,后有儒家学说。

周制是孔子所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

因此,礼乐制度才是儒学的社会存在之“体”,而数千年的中华历史表明,儒家思想只有植根于礼乐文明的地基之上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

孔子摄礼归仁,以仁为礼之内在基础;同时又摄仁归礼,以礼作为仁的实践途径。

因此,在孔子那里,仁与礼是互摄的。

从心性角度而言,仁是礼的精神前提,礼乐规范应当归本于仁:从实践工夫而言,仁的达成又以礼为前提,礼是仁道的实践途径。

所以,仁与礼是互为前提的,这从逻辑学上似乎是悖论,但儒学非古希腊逻格斯意义上的哲学,而是知行合一的工夫之学,所以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所在。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并非仅仅满足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爱好,而是为了通过揭示礼乐文明的精神,重振礼乐文明生机与活力。

依据周孔之教而成的礼乐文明,从文明存在形态上看,首先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礼乐制度。

这些制度成为传统社会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家族体系的精神力量,是慰藉中国人心灵的精神源泉。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但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是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经过长期激进的反传统而被摧毁,丧失了社会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儒家本身的思想形态也经历了重要的义理转向,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

这两个方面当然是相互联系和彼此诠释的,儒家义理的哲学化其实是儒学在社会层面被否定和解构之后的必然选择。

礼乐文明重建,将注定是一个漫长艰难的历程。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7.下列关于“礼乐文明”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乐对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方面的基础作用是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的原因。

B.西周礼乐文明催生的儒学源自孔子对礼乐制度的反思及礼乐文明精神内核的总结。

C.礼乐文明根据周孔之教而建立,以制度形式存在,是传统社会礼俗的组成部分。

D.礼乐文明主要通过儒家来阐释,近代以来的儒家却逐渐远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二段用假设、因果等方式进行论证,阐述了儒家思想与礼乐文明的密切关系。

B.文章从心性角度和实践工夫两个维度论述仁与礼作为儒家思想核心,两者互为前提。

C.文章对礼乐文明和儒学先后产生的阐述,证明学习孔子思想是认识礼乐文明的途径。

D.文章分析了近代以来儒家两方面的显著变化,论证礼乐文明重建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孔两人都对礼乐文明的建立与发扬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所以唐代以前把周孔并称。

B.儒家思想只有植根于礼乐文明地基之上才有生机,没有礼乐文明就难以有儒家思想。

C.儒学作为实践之学,是因为其两个核心概念仁和礼之间有着互摄和相互成就的关系。

D.儒家义理哲学化使它远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重建礼乐文明就需要儒家学说复原。

假期语文作业答案(2月25日)一、1.B[解析] 原句有两处语病:“怀有道德修养”搭配不当,应该是“具有道德修养”;介词使用不当,“从所有方面”中的“从”使用不当,“在所有方面”“从某个方面”的搭配是合理的。

2.C[解析] 上文先说中国,再说欧洲,此处也应该先说中国,再说欧洲,排除A、B 两项;“这”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的社交礼仪,C项与上文联系紧密。

3.B[解析] 无分轩轾:不分高下、轻重。

比喻对待二者的态度或看法差不多。

不相上下:分不出高低。

形容数量、程度差不多。

此处强调莱布尼茨看待中国与欧洲的态度,应该用“无分轩轾”。

相形见绌:和另一人或事物相比较显得远远不足。

自惭形秽: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相形见绌”与上文的“略胜一筹”相对应。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毕恭毕敬:有礼貌地对待。

形容态度十分恭敬。

此处侧重态度温和而非恭敬。

取长补短: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扬长避短:发扬长处,回避短处。

对象为人。

此处应用“取长补短”。

4.[答案] (1)“光临”“回到”(2)“至今健在”“精神矍铄”(3)“高寿”“高龄”(4)“高足”“学生”(5)“欣慰”“高兴”5.[解析] 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考生对图表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能力。

该图属于思维导图类,要注意厘清思维框架的层次。

该图表最上端的“出国”是整个框架的中心,然后分“当年出国”和“次年出国”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含不同的内容。

[答案] 示例:高校毕业生出国留学,可登录就业信息网,选择出国去向和填写登记表,并于6月11日前交至就业指导中心。

当年出国,档案放置有两种方式,如若放置在留学服务中心,则可凭《就业去向登记表》赴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取得调档函,然后到学校办理户口、档案手续;如若放回生源地,则和次年出国一样,毕业后领取生源地二次分配《报到证》,然后到学校办理户口、档案手续。

6.D【解析】D项,“去除竹简的青色”错,应是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

二、7.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张冠李戴,礼乐制度是传统社会礼俗的组成部分,不是礼乐文明,原文第五段为“依据周孔之教而成的礼乐文明,从文明存在形态上看,首先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礼乐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