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学史资料(新)

史学史资料(新)

一、填空题1、后人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认为是《二十四史》中的代表性著作,充分肯定了《三国志》在史学上的地位。

《三国志》只有纪,传而无典志,这个缺憾只有留待后人弥补了(P99)2、《五代史志》综叙梁、陈、齐、周、隋五朝典章制度,与“五代史”纪传相配合。

《五代史志》是自《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以来最重要的史志著作。

(P117)3、《通典》在内容上和体裁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制度分门立目。

《通典》以分门囊括制度,以会通贯穿古今,以论议指陈得失,开拓了历史撰述的新领域,奠定了中国典制体史书发展的宏伟基础。

(P135)4、宋元时期历史文献学贡献较大的,要推郑樵和朱熹。

《通志》中的《艺文略》、《校雠略》、《金石略》、《图谱略》,四略集中反映出郑樵历史文献学的成就。

《通志》把《志》改称为《略》,一共是20《略》。

《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是郑樵学术的总汇。

(P177 P196)5、钱大昕考证法,主要是三点:一是取证,二是比较,三是专题考索。

(P275)6、1902年,梁启超撰成长篇论文《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鲜明地贯彻了进化观和因果论的理论指导,体现出与以往学者全然不同的研究风格。

堪称是“新史学”理论在研究实践中的第一个硕果。

7.魏源著有《圣武记》、《海国图志》《道光洋艘征抚记》《元史新编》、《古微堂集》、《诗古微》《书古微》、《老子本义》、《古微堂诗集》。

8,在《新史学》发表稍后,夏曾佑撰成《中国古代史》,它的产生是“新史学”思潮在通史撰著上取得的重要成果。

9、陈寅恪提出史料学的“通识”,是近代新考证学史料学观点的重要特点。

“民族文化之史”是陈寅恪先生自己提出来的。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论述稿》是他两部著名的史论。

10、龚自珍针对乾隆以来“号为治经则道尊,治史则道拙”的观点。

提出“尊史”说。

11、《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的史学著作,其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记载了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的242年历史。

12、《汉纪》是东汉的荀悦,根据《汉书》编纂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共有30卷。

13、《左传》记事的下限鲁哀公二十七年,是编年体的史书。

14、《通典》200卷,分九门,记载了历代典章制度,其记事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有的记载至德宗贞元年间。

15、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中共为24部“正史”的内容做考证。

16、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所考证的史事自《史记》下至《五代史》,其中包含《旧唐书》、《旧五代史》十九史之所记。

陈寿——《三国志》;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范晔——《后汉书》李延寿——《南史》、《北史》;沈约——《宋书》;常璩——《华阳国志》;姚思廉——《梁书》、《陈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魏徵——《隋书》;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顾炎武——《日知录》;崔述——《考信录》;王夫之——《宋论》;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陈垣——《史讳举例》;姚莹——《康輶纪行》王韬——《法国志略》;徐继畲——《瀛环志略》;魏源——《道光洋艘寇海记》;二、名词解释今文《尚书》是儒家经典《尚书》版本中的一种,《尚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官方历史文件汇编,其为28篇,后又在民间得到一篇《泰誓》,共29篇,是秦博士优生所传,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的,故称为今文《尚书》,可确认是先秦时代的文献。

其大体可分为作“虞夏书,商书、周书”部分,记载各时期的历史,文体上主要有典、谟、训、誓、诰、命,汇集了殷商王朝的训诰和追述古代的史篇。

古文《尚书》是儒家经典《尚书》中的一种,古文《尚书》25篇,是汉代时期孔子旧宅的夹壁墙中发现的,由孔子的后人孔安国献给朝廷,因其用古文即籀文(大篆)写成的,故称古文《尚书》。

由于当时汉代有今文和古文之争,今文《尚书》符合当时形势,占优势,故古文《尚书》因无人传而失传。

其大体可分为作“虞夏书,商书、周书”部分,记载各时期的历史,文体上主要有典、谟、训、誓、诰、命,汇集了殷商王朝的训诰和追述古代的史篇。

伪古文《尚书》东晋梅赜传。

58篇(《古文尚书》25篇,又将优生的28篇分作为33篇),并以孔安国的名义为之作传,还为全书写了一篇序言。

清人的《十三经注疏》中所收的就是伪古文《尚书》。

《汉纪》《汉纪》30卷,荀悦撰。

这是一部编年体西汉皇朝史,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皇朝史,其记事起于刘邦之兴,止于王莽之败,根据《汉书》编撰而成的。

荀悦撰此书的原则和方法是“约撰旧书,通而叙之,总为帝纪,列其年月,比其时事,撮要举凡存其大体”即在体裁上改纪传体为编年体,在内容上综合凝练存其大体。

编撰目的为“通道义”“彰法式”宣扬封建统治的义理和法制,“著功勋”“表贤能”表扬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通古今”表达封建统治的兴衰成败,此书的特点是创造了“连类列举”的编纂方法。

《后汉纪》30卷,东晋袁宏撰,是编年体东汉史,袁宏仿《汉纪》编撰此书,历时8年完成。

其记事起于“王莽篡汉”终于魏封汉献帝为山阳公,用“言异言行,趣舍各以类书”的撰述方法,把发生在不同时间的一人的言行,或言行相似的许多人以类相从,集中在一起写出来,这种写法吸收了纪传体的长处,扩大了编年史内容的范围。

其撰述思想是“通古今而笃名教”,其中,名教的核心是君臣、父子的关系,他借撰述东汉史来阐发名教思想。

《后汉书》90卷,含纪10卷,传80卷。

南朝宋人范晔撰,本打算撰志10卷合为100卷,但未能完成,后刘昭以司马彪《续汉书》志补入《后汉书》流传至今。

范晔撰《后汉书》时,至少有10种汉晋史所著东汉史作为参考,其在史学评论上的特点为“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其特点是范晔对于材料的整理之功和对于史事评论的精深,在历史观上继承了司马迁的历史哲学。

《春秋》春秋末期,孔子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并参考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史官的记载编成,是现在所知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其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

内容为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如朝聘、会盟、战争等,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各族关系、城筑、田赋、政治人物的丧葬。

按照年、时、月、日顺序逐条记载史事。

其编写原则和方法,后人称之为“春秋笔法”。

撰述思想上的特点是遵“王道”、重“人事”,它是最早摆脱天与人羁绊的史书,在历史观点的发展上有重要的意义。

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国语》21卷,是分国记言的文献汇编,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编次,自鲁至越,视其跟周王室关系的亲疏依次排列,所记以政治言论为主,故其内容多富于政治见解和历史见解而独具特色。

它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体裁为国别体,在历史观上发展了重视人的进步思想,但又不拘于周礼,而是更表现出重视人事的发展和历史人物对社会变幻的认识。

《世本》15篇,是一部早已亡佚的通史雏形性质的撰述。

作者可能是赵国史官。

断限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战国末年。

它是早期的综合体史书,体例为帝系、本纪、传、谱、氏姓、居、作,包含了多方面内容和多种体裁的综合体通史著作的雏形。

它的内容记载超出了史官所撰国史的范围,或许是赵国史官的私人撰述。

《史通》书名。

唐刘知幾撰。

中宗景龙四年(710)成书。

今本二十卷,四十九篇。

内篇原有三十九篇,今存三十六篇,论述史籍源流、体例、编撰方法。

外篇十三篇,多论史官建置沿革,史书得失。

作者主张编纂纪传体断代史时,应增加都邑、氏族、方物、方言四志。

认为史学家必需兼有“史学”、“史才”、“史识”三长。

强调实事求是,对旧史失实、浮夸处多有评论,对后代影响很大。

注本有明李维桢《史通评释》、王惟俭《史通训故》、清黄叔琳《史通训故补》、浦起龙《史通通释》等。

《蒙古游牧记》是张穆研究边疆史地的代表作,共16卷。

彰穆以十年之功撰成前12卷,后经何秋涛以十年之功补辑而成,并校阅了全书,于咸丰九年(1859)刊刻行世。

本书以方域为骨骼,以史事为血肉,记述了内外蒙古自古代到道光年间的地理沿革和重大史事。

史书中详载土尔扈特部的动人史实,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对世人也有极大的启示。

此书采用了“因其部落而分纪之”的办法,突破了一般方志的窠臼。

《朔方备乘》何秋涛曾撰《北缴汇编》6卷,咸丰八年(1858年),他在此书的基础上扩大范围,增益为80卷,并奉旨“缮写清本”进呈,于次年由军机处呈递,咸丰赐名《朔方备乘》。

此书记述了汉晋至清道光时期我国东北、北方、西北的边疆沿革,攻守形势和中俄关系史,特别是《北徼界碑考》、《北徼条例考》、《俄罗斯馆考》、《俄罗斯学考》、《雅克萨城考》、《尼布楚城考》《库页附近诸岛考》、《北徼喀伦考》等篇,以丰富的史实、详细的考据,阐述了中俄边界的历史和现状。

作者的“边防之事,有备无患”等认识贯穿于全书,反映了他的远见卓识和爱国思想。

《康輶纪行》姚莹著,16卷,是由作者在四川任职时两度奉使入藏所撰札记汇编而成,本书对西藏历史、地理、宗教、政治、戍守有记载。

此书反映了作者对外国侵略者,尤其是英国侵略者觊觎中国领土的极其敏感和忧患,故书中对外国历史、地理、政治多有研究。

《海国图志》共100卷,魏源著。

于咸丰二年(1852)年成书,它是以《四洲志》为基础,博采中国文献,尤其是最新的西人论著、图说编撰成为一部系统的世界史地及现状的著作,是近代倡导打破封闭状态,认识世界潮流的先驱名著。

全书大部分介绍外国地理、历史和现状知识。

《海国图志》主旨在“御辱”,开篇两卷《畴海篇》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提出反侵略的方法,全书地图75幅,图志结合,内容详博,具有实用性和直观性的特点,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新史学》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长文《新史学》。

它与《中国史叙论》是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

《新史学》是作者就普遍的史学理论作进一步阐述,所论以中国史学居多,但理论上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作者呼吁“史界革命”,倡导“新史学”,批判“中国之旧史”有四弊二病,梁启超倡导“新史学”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新旧更迭的里程碑。

《通鉴胡注表徽》陈垣在抗战时期写的最有代表新的作品,这本书集中反映出他在政治、文献学各方面的成绩和简介。

《通鉴胡注表徽》言史法,是从整个史学工作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上着眼,把校勘、目录、考证等各类方法作为一个方法的整体来把握。

《通鉴胡注表徽》言史法和言史事有机结合起来,把研究历史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现实的关注结合起来,这部书是陈垣的“学识里程碑”,这本书总结的史学方法,符合中国史学自身的特点,体现出史家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