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汾市大宁县七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临汾市大宁县七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临汾市大宁县七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 (2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本书编撰的目的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B .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湘行散记》、中篇小说《边城》等。

C . 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举人可直接参加殿试,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D . 古代表示任用提拔的说法有举、拜、陟,如“陟罚臧否”中的“陟”就是提拔的意思;表示降职的有迁、黜、贬、谪,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就是贬官的意思。

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1分)2. (1分) (2019九下·嘉兴模拟)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近年来,很流行的一句话:“或者读书,或者旅游,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一次绝佳的旅行,是身体和灵魂的共同bá________涉。

尘世点滴,曾经的páng________徨,曾经的青sè________,曾经的错过,一切的一切,都随远行的车轨碾过,逝去,不再。

那一刻,天地人合一,山水满含情,野鹤无意飞。

三、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3. (5分)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一封朝奏九重天,________。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2) ________,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3) 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4)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

(《无题》李商隐)(5)戍鼓断人行,________。

(《月夜忆舍弟》杜甫)(6) ________,蝉鸣黄叶汉宫秋。

(《咸阳城东楼》许浑)(7) ________,流水桥旁。

(《行香子》秦观)(8)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

(《醉翁亭记》欧阳修)(9)《行路难》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6分)4.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作为座右铭的文字,是出自苏联小说_______________,书中主人公_______________。

(2)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

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 ____;读《格列佛游记》,我们了解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读《童年》,我们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读《水浒》,我们感受到什么是义薄云天。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7分)5. (11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孤独温暖的旅程铁凝①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好像是吃过饭出了餐厅,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

旁边有人告诉我,这便是汪曾祺老。

当时我没有迎上去打招呼的想法。

越是自己敬佩的作家,似乎就越不愿意突兀地认识。

但这位灰衣老人却招呼了我。

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

这样的问话令我感到刚才我那顾忌的多余。

我还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对于人类和生活的一些看法。

②不久以后,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位于坝上草原的河北沽源县。

去那里本是参加当地的一个文学活动,但是鼓动着我对沽源发生兴趣的却是汪曾祺的一段经历。

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过,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

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

汪曾祺从未在什么文字里对那儿的生活有过大声疾呼的控诉,他只是自嘲的描写过,他如何从对于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竟然到达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

他描绘着它们,又吃着它们,他还在文中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这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

我去沽源县是个夏天,走在虽然凉快,但略显光秃的县城街道上,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捱过他的时光。

我甚至向当地文学青年打听了有没有一个叫马铃薯研究站的地方,他们茫然地摇着头。

马铃薯和文学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呀。

我却仍然体味着: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有耐心和爱。

③1989年春天,我的小说《玫瑰门》讨论会在京召开,汪曾祺是被邀请的老作家之一。

会上谌容告诉我,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

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的说好。

在这里,我不能用感激两个字来回报这些意见,我只是不断地想起一位著名艺术家的一本回忆录。

这位艺术家在回忆录里写到当老之将至时,他害怕变成两种老人,一种是俨然以师长面目出现,动不动就以教训青年为乐事的老人;另一种是唯恐被旁人称“老”,便没有名堂地奉迎青年,以证实自己青春常在的老人。

汪曾祺不是上述两种老人,也不是其他什么人,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

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寥、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是焦躁不安的世界。

④我常想,汪曾祺在沽源创造出的“热闹”日子,是为了派遣孤独,还是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是他觉得世界更需要人去抚慰呢?前不久读到他为一个年轻人的小说集所作的序,序中他借着评价那年轻人的小说道出了一句“人是孤儿”。

⑤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

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记述了他在沽源的另一件事:有一天他采到一朵大蘑菇,他把它带回宿舍,精心晾干(可能他还有一种独到的晾制方法)收藏起来。

待到年节回京与家人做短暂的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⑥于是我又常想,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⑦这使我不断地相信,这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吧?用文学,或者用蘑菇。

(1)作者在回忆汪曾祺先生的时候,既有与汪老的直接接触,也有从书本中了解的汪老。

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①文中作者说汪曾祺先生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结合文章分别回答“温和”“剔透”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②“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在这里肆虐,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挨过他的时光。

”这句话中分析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③文中“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从文章看,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汪曾祺?(4)文章的标题“孤独温暖的旅程”有什么含意?(5)第⑤段中“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汪曾祺为什么说“人是孤儿”。

6. (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周晔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②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

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

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

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③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④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

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⑤“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

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⑥“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

”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⑦“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⑧“那怎么﹣﹣”⑨“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⑩“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⑪“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⑫“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⑬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⑭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

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

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

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⑮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

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⑯“怎么了?”爸爸问他。

⑰“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

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⑱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去,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

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