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性和艺术表现

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性和艺术表现

中国画的写意性和艺术表现
河北大学张立阳摘要:中国画的写意性是指把绘画作为表达画家或创造者自身情感的一种活动,表现其对自然和社会的感触。

中国画较少考虑色彩、明暗、透视的变化,注重借助灵动的线条、挥洒的笔墨进行饱含主体情感和意志的作品创作。

“写意”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中国绘画的基本精神,强调主观的意象表现,着重抒发自我的看法和感受,由此获得精神世界的满足和情感的发泄。

关键字:中国画写意性艺术表现
正文: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艺术发展史,经过长期的流变和发展,延续了传统文化特征-和谐、自在、内敛,气质平和、含蓄,带有一些隐喻色彩,具有了本身的规范和规律,积累了丰厚的绘画基础,从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上所能看到的都是和谐,没有过多的张扬。

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艺术特征影响了画家的审美情趣、绘画的文化品位,中国画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立场、人生观、道德观和审美情趣,进而“写意”的观念渗透在中国文化精神的系统之中。

一、中国画的写意
所谓写意是创作者主体意象的表达和精神的体现,属于传统美学的艺术观,是中国画艺术表现的主要,有其系统的美学体系,包括从意匠构思、形象塑造、主题表现等整体创作过程。

写意的蕴义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美学本体上的,写意是一种观念、精神状态,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状态;一个是形式表现上的,指的是视觉感受到的笔墨线条等呈现出的形态,是创作者的感性物化或物态化。

写意是通过人的理性认知,依靠笔墨表现的“形”来呈现某一精神、思想、意愿。

画中的意超越形象, 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和意愿的表达,又必须通过形象来表现,以得其形。

1、形与神
在中国画中,形是表现神的手段或形式,神是表现的内容或对象,中国画最终目的是在表达作者或物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

画家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所要描绘的内容之中,得物象之气韵,将自然之形转化为社会之形。

中国画的形与神,
是具体与抽象,内容和形式,表象和心象的高度统一。

清代石涛提出的“不似之似似之”。

黄宾虹提的“画贵神似,不在形似,不似而似者,为得其神似”等等。

中国画的形与神之间是要摆脱物象的自然本性,对物象进行重新造型,使中国画的审美高度集中在画家主体所要表达的精神和意境上。

2、意境
意境是我国传统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是主客观的高度统一、情与景的高度融合,是体验,情趣、理想和自然社会原型融为一体后达到的艺术境界,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从而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意境不是单纯的感性或直觉再现,而是对理性意念和情感的构想,从直形式表现到精神、意志的顿悟。

中国传统绘画意境的产生,本质上说是画面对情感和精神、思想的营造,情与境的深度整合,是画家通过描绘事物或说是景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志和情感理想,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熏陶。

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一直都有大片的留白之举,留白就是要从有限的空白之处可以看到所要表达的无限天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画家在生活中有了强烈的感情,并且要通过绘画的形式将它表达出来,如此便有了意境的产生,因此说中国绘画所描绘形象的目的是把绘画当成一种表达创造者情感的活动,是画家心中的感受之境。

二、中国画写意性本质的艺术表现
中国画能够打破对具象的描写,走向构建理性思维统辖下的虚实平衡的写意性之路,根本原因在于生长于传统文化和艺术思维的影响下,根植于中国文人特有的文化品格和艺术气质,从这种观点来说中国画写意性就应有其独特的话语体系。

1、笔墨情结
笔墨是中国画造型表现的媒介和手段,是中国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传统中国画有“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之理,还有“差之丝毫而失千里”之说。

笔墨在具体创作中可以分为墨法和笔法,墨法和笔法相互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笔以墨法为内容,如果没有墨,笔法就无从体现,墨是以笔法为表现,墨法之妙,全在笔出。

中国画用的工具主要是毛笔、宣纸等,这些材料非常适合笔墨技巧的发挥,经过上千年的艺术创造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表现方法。

明代沈颗说:“笔与墨最难相遭口具境而效之,清浊在笔;有效而势之,隐
现在墨。

”[1]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画家的情感和意志和笔墨交融活动,无论是长线或短线,还是点或面,都是感性与理性的整齐划一,都会留下情感活动的痕迹。

唐.王维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

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

东南西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

”[2]
2、以线造型
中国画在刻画物体的体积时不注重反映它的表现和崇高精神的表达,而是强调物体间的比例、阴阳、虚实关系。

追求虚实之间的情感空间,着意于画面虚实、疏密的经营。

中国画最高的形式就是用线作为造型的元素和形式,线不是客观的,是抽象的,主观的,它是面与面的转折形成的,表现黑白不同的视觉想像,俗话说“力透纸背”,就是指用线的力道、速度能够恰当好处的产生所需的效果。

中国画的写意以线作为主要结构,突出动作表情,蕴含写意特征,画面是利用最简单的物象为符号,表达广泛深刻的思想内容。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过程中,线是中国画的基本表现手段。

线作为绘画的表现手段的基本功能是通过状物来实现的,状物表现了创作者的个人情怀,集聚了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情趣,由此线条不但具有造型的功能,而且还承担了审美的功能使命。

石涛的“一画”说,谢赫的“古法用笔”,吴道子的“吴带当风”都诠释着以线造型,线是中国画独特的审美特征。

以线造型决定了中国绘画实践规避写实再现之途而执意于情趣和意境。

3、意象造型
意象是创作主体的主观想象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经过独特的情感活动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重现,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内心深处的印迹,表现了他的情感经验和思想以及修养,简单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意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画的造型观念是经过认识理解的物象,再造物象之型是,传达知识、表达作者的精神境界及审美情趣。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认为:“夫象者,出意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

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3]明言而不能止于言,有象而不受制于象。

“意象造型”是中国画基本的造型方法,以创作者所要表现的主观精神的需要来表现意象的一种造型方式,简单说就是用画家在对自然社会深刻理解的基
础上,形成一种主观的认识,用自己心中之象来塑造艺术形象,错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是画家心中的理想产物。

意象造型的原则是既以客观存在物象原型为依据,又要与客观物象拉开一定的距离,它注重情景交融、物我两忘,最高境界是要达到“天人合一”,可以说意象造型是中国画写意性的本质特征。

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复杂的原因,它受民族文明活动和地域环境的影响,写意是诠释中华民族的艺术创作内涵的最准确的精神,并且写意也代表着哲学精神的一种高度和谐。

徐复观先生对中国画有过如下的正解:“其中也有些写实的意味,也有抽象的意味,但不是一般人所比附的写实主义、抽象主义。

[4]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的传统哲学,对中国画写意性的发展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为师造化、终得心源,既要有形,又要有神,这种物我兼容,主客统一,这就是中国画写意性的本质和表现。

参考文献:
[1](明)沈颖.画座.笔墨[A].潘运告.明代画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338
[2](唐)王维.《山水诀》
[3]王弼.《周易略例》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