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水田园诗鉴赏练习

山水田园诗鉴赏练习

山水田园诗鉴赏练习
山水田园诗基本知识
一、表达的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二、常见的写景技巧
(一)1.听觉角度:①动静结合②以动衬静2.视觉角度:①绘形、绘声、绘色②色彩映衬
3.运用各种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等
4.运用炼字技巧:
5.运用描写技巧:①工笔
(二).表现手法:
(1)写景:衬托(动静明暗虚实点面正侧)远近高低绘声绘色白描拟人
(2)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三、语言特点:描写见长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四、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五、主要诗人: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
六、鉴赏山水田园诗方法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⑴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⑵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⑶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⑴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

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⑵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

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⑶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1)江村的景物特点是怎样的?
(2)诗中哪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3)末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2、(1)幽静。

(2)老妻画纸,稚子敲针表现了诗人长久漂泊,终于安定之后的宁静。

(3)对江村生活的满足;对功利的无求。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幽"的?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3、(1)选择幽静的意象写幽,以动衬幽,以声衬幽。

(2)有恬然自得之乐,又有报国无门、寂寞惆怅之慨。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2)你认为诗的三、四两句中哪个字最为精练传神?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加以赏析。

4、幽深、宁静的特点。

"闲"字。

栀子花在庭院中开放,"闲"在那里,无人观赏;一个闲字从侧面衬托了妇姑雨中浴蚕的繁忙景象。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杨州禅智寺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杨州。

注:唐开成二年,诗人探弟病寄居杨州禅智寺。

后因歇假逾期而离职
(1)本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简要分析本诗首联和尾联所表现的景象和使用的手法。

5、(1)孤寂凄凉黯然神伤(2)首联通过秋雨后嘶哑凄咽的蝉声和秋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透露出萧瑟秋意,以"蝉噪"反衬寺院的幽静,以秋雨秋风烘托寺院的冷寂。

尾联写竹林西边秋风传来杨州的繁华市井中歌舞喧闹之声,反衬诗人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于写景之中暗含着诗人的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
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
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

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问题: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6、参考答案
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

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7、阅读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5分)
答:(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1、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诗人这样写是不是违反了常理呢?
2、“城中增暮寒”暗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1、没有。

诗人这样写是写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望去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

2、本诗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但最后一句才露出作者本意,抒写了关心人民疾苦的忧虑。

9、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酬张少府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越中山色镜中看”极句韵味,请你作简要赏析。

2诗的前两句主要写兰溪的景色之美,后两句主要写的是什么?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附参考答案:
9、(1)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2)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10、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111这是个极其新颖别致的比喻,“镜”比喻溪水,既写了月光的皎洁,又暗示了兰溪水面的平静,还表现了溪水的清澈。

同时,她还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山披月色,月照溪水,朦胧而飘渺,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恬静而淡雅的画面。

2三、四句主要表现渔人之乐。

运用的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鱼的来“上滩”衬托兰溪的恬静之美,进而表现渔人由衷的喜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