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

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

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 导语: 《菩萨蛮》 , 本唐教坊曲, 后用为词牌, 也用作曲牌。

亦作 《菩萨鬘》 , 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晚云烘日》等。

下面是由小编整 理的关于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

欢迎阅读! 《菩萨蛮》语文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 教学目标: 1.鉴赏全词通过传神的神态、 容貌、 动作的描写来曲折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 活动的手法。

2.把握全词反衬手法的运用。

3.了解温词的语言风格,正确评价其思想价值。

教学重点: 1.鉴赏刻画描写人物的方法。

2.鉴赏词中关键字词。

教学难点: 1.学习把握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为什么要学习古典诗歌 ? 明确: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学 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途径——鉴赏。

二、简介花间词和南唐词


唐五代词主要有花间词和南唐词两大词派。

(一)花间词派是以晚唐词人温庭筠、 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 以写男女相 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温韦外尚有薛昭蕴、牛峤 、张泌、毛文锡、牛希济、 欧阳炯等共 18 人 ,后蜀赵崇祚将此 18 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

亦称作“西 蜀词派”。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该派的两种风格,其他人的词作多蹈袭 温韦余风。

(二)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 主李煜父子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 高 雅而全 面 的文 化修养和艺术情趣, 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 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 调和开阔的词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三)花间词派,向来是“温韦”并称。

温词如周昉、张萱笔下的簪花仕女, 簇金结绿,韦词如吴道子笔下的淡妆美人,疏朗清秀;温词如富丽堂皇之牡丹, 韦词如清新明丽之芙蓉。

温词多“密而隐”, 富于美感的联想; 韦词多“显而疏”, 易于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同学们可以通过对温庭筠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和韦庄 《菩萨蛮》 (人 人尽说江南好)的学习,用心体会温词和韦词以上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三、作者简介 温庭筠,与李商隐 并称“温李”, 与韦庄并称“温韦”, 花间词的开山鼻祖, 奠定了文人词“绮 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四、鉴赏诗歌 1、结合小注,自读。

提醒注意:一个词语 有几种不同的注解,诗无达诂。

以小注②“小山”为例,分析证明此处理解 为“眉”更好。

2、齐读,整体感知内容,在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词 意给“女性”添加定语并作具体分析(指导学生完成)。

贵族、美丽、寂寞 整合答案:这首词刻画了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形象。

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先解析题目,明 确这是考察对艺术手法的把握,这也是鉴赏的第二步),讨论完成。

描写:肖像、动作(细节)、着装 4、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




明确:所谓“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便是指诗歌内容多以描绘女子 闺中生活情态为主,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

5、整合前边的分析过程及结果,形成一段完整的赏析文字,由学生完成。

明确: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感情深藏不露,但可以从“懒”、“迟”的动作中 窥探出, 又可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发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 的女子。

此词正是通过描写一个女子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表现了 她慵散无聊的心绪,自矜自怜的情怀。

6、 “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明确:反衬。

看似平常之笔,实是绝妙的反衬手法。

女主人公独处深闺,满怀惆怅,而入 眼的却是成双成对的金鹧鸪, 这不仅给她哀怨的心绪添上几分酸楚和难堪, 也点 出了她追求的是“成双成对”、“愿做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规律总结: 衬托的概念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 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 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这种“烘 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 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又分为两种形式: 1.正衬; 2.反衬。

方法指导: 如何解答衬托类题目?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 出主体。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 使物像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 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 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 如“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 》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 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古诗 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 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了较好的 艺术效果。

)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 浴红衣。

”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 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石头城(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 本诗题为“石头城”, 明显是写“石头城”, 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 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 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 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 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景物描写 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 法,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 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 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对雪景的描写可谓一绝,用的就是正面描写与 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正是寒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扬 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仍旧迎着朔风回来。

看那雪,到晚却下得紧了”, 这是从正面入手,直接突出雪大风猛;“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 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那间草亭已被雪压倒了”,“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 灭了”,这是从侧面入手,通过写草屋的摇振、倒塌,火种的浸灭来间接突出风 雪之猛烈。

两种描写手法的结合,使风雪的特点更为突出了。

知识迁移: 对比和反衬的区别: 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 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反衬只 突出一个方面(正), 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

如王籍的 《入若耶溪》 : “蝉 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 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 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 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

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 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

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 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句 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

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课堂训练 1、词,又称 、 等,滥觞于 ,兴盛于 ,主要有 和 两个大的流派。

2、温庭筠,字 , 派之开山鼻祖,与 并称“温韦”。

3、拓展阅读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ruó)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 试分析“皱”字的好处。

(2)试比较本词与温词《菩萨蛮》的异同。

五、小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