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1.测量一木板的长度,在如图所示的各种情况中正确的是()A. B.C.D.2.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误差的产生与测量的仪器有关B.误差的产生与测量的人有关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减小误差的有效方法D.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将能完全消灭误差3.用三角板和刻度尺配合,先后4次测量小球的直径,其测量结果分别为1.76cm、1.78cm、1.74cm、1.78cm,则小球的直径应取()A.1.78cm B.1.765cm C.1.77cm D.1.76cm4.小云同学在测量木板长度时,用两把刻度尺进行了测量,如图所示,以下测量结果最接近木块真实值的是()A.3.2cm B.3.30cm C.3.3cm D.3.5cm5.水中游得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每秒可跑40m,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比较它们的速度大小,则()A.猎豹最大 B.旗鱼最大 C.褐海燕最大D.三者一样大6.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它通过45m的路程时用了30s的时间,那么它前15s内的速度为()A.0.5m/s B.1.5m/s C.2m/s D.3m/s7.一列队伍长50米,行进速度2.5m/s,经过一座100m的涵洞,当队伍全部穿过涵洞时,总共需要()A.60s B.40s C.50s D.80s8.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A.7~20秒钟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0~5秒时间内,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C.第10秒钟时,甲、乙两车速度相同D.经过5秒钟,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大9.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A.甲与丙B.甲与乙C.丙与丁D.乙与丙10.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s追上了它前方450m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A.5m/s B.10m/s C.15m/s D.20m/s1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C.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D.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12.正在拉二胡的一位同学不断用手指上下移动去控制琴弦,这样做的目的是()A.使二胡发出不同的音调 B.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C.为了获得更大的响度D.阻止琴弦振动发音13.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如图甲、乙所示,则这列声波()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 D.音调、响度和音色均不同14.下列现象中,不是依靠声获得信息的是()A.有经验的养蜂人听蜜蜂的“嗡嗡”声就知道它是否采了蜜B.夏天里人们买西瓜,要捧起来拍两下听听声音来分辨西瓜的好坏C.小明往水瓶里倒开水,能听出水瓶里的水满不满D.人们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零件15.噪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下防治噪声的方法中可行的是()A.通过科学研究,使噪声源不发生振动B.建筑工地不允许使用大型机械C.将所有噪声源隔离在真空容器中,以避免噪声干扰D.城市里在穿行住宅区的高速公路两旁建隔音墙,一般道路两旁植树种花16.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为37.50℃,若没有甩过,又用它依次去量乙和丙的体温,已知它们的实际体温为36.90℃和38.60℃,那么两次测温后下列数据正确的是()A.36.90℃和38.60℃B.37.50℃和38.60℃C.36.90℃和37.50℃D.37.50℃和37.50℃17.下面关于常用温度计的使用中,错误的是()A.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的最高刻度的温度B.温度计的玻璃泡要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C.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D.读数时,要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再读数18.如图所示四种测量水温的方法,其中正确的为()A.B.C.D.19.一只刻度均匀的温度计,插在冰水混合物中,显示温度是2℃;插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显示温度是96℃,那么当它插入水中显示温度为25℃时,水的实际温度是()A.25℃ B.27℃ C.24.5℃D.无法判断20.用手分别接触温度相同的冰和的水,会觉得冰比水凉,这是因为()A.冰的温度比水低B.冰是固体,水是液体C.冰熔化时要从手上吸受大量的热D.这是人的错觉21.下列图象中,能正确描述液体凝固成晶体的图象是()A.B.C.D.22.下列事例中,能使蒸发变慢的措施是()A.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B.将水果密封在塑料袋中放入冰箱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23.水烧开后,壶嘴向处喷出“白气”,这“白气”形成过程是()A.先液化再蒸发 B.先汽化再液化 C.先升华再液化 D.先汽化再凝华24.下列的几组物态变化过程中,都要放热的是()A.凝华和升华B.升华和汽化C.液化和凝固D.熔化和液化25.用久的白炽灯泡灯丝变细、玻璃泡壁发黑,钨丝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凝固 B.升华 C.凝华 D.先升华后凝华26.关于光的传播,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光只有在真空中才能沿直线传播B.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C.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D.光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沿直线传播的27.夏日炎炎,人们总喜欢躲在大树的阴影下乘凉.树荫的形成是由于()A.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像 B.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C.小孔形成的像 D.小孔形成的影28.在纸上剪一个很小的方形孔,让太阳光垂直照在方形孔上,那么地面上产生的光斑()A.是方形的 B.是圆形的 C.它是小孔的像 D.是长方形的29.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其中反射角是()A.∠1 B.∠2 C.∠3 D.∠43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反射光与入射光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B.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C.树荫下的光斑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D.在漫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可能不等于入射角31.目前光污染越来越严重,白亮污染是普遍的一类光污染,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都能造成白亮污染,形成白亮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C.光有能量 D.光沿着直线传播32.小猴子在水中捞不到月亮,这是由于水中的“月亮”是()A.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实像B.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C.光的漫反射所成的实像 D.光的折射所成的虚像33.如图是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像的大小与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有关B.蜡烛远离玻璃板过程中,蜡烛的像始终与蜡烛等大C.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的位置,像会成在光屏上D.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能在玻璃板后成一实像34.“小科学家”比赛中,有一项目是“反弹击物”(如图),要求参赛者将皮球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弹击中目标区内的物体.参赛者在发射区沿哪一方向射球,最有可能击中目标()A.沿OA方向B.沿OB方向C.沿OC方向D.沿OD方向35.今年“六•一”儿童节,“心得乐”面对面爱心捐助活动在我市城南公园举行,杨杨收到了爱心人士捐赠的新衣服,当杨杨穿着新衣服走近穿衣镜时,他在穿衣镜中的像将()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大小不变 D.远离穿衣镜36.对下列几种光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湖光映彩霞”﹣﹣光的反射现象B.“潭清凝水浅”﹣﹣光的折射现象C.皮影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D.“风吹草低见牛羊”﹣﹣﹣光的直线传播37.如图所示,一束激光AO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折射后从另一侧面射出,其出射点可能是图中的()A.M点 B.N点 C.P点D.Q点38.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你将看到排列有序的三色发光区域是()A.红、绿、蓝B.红、黄、蓝C.红、黄、紫D.黄、绿、紫39.小明对自动感应门很感兴趣,想了解其原理.他查阅有关资料后得知,自动感应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感应装置接受到人所发出的红外线,将门打开;另一种是感应装置发出微波来感知向门移动的物体,将门打开.以下设计方案能探究某自动门是哪种类型的是()A.速度相同的两个人分别向门靠近,观察门的反应B.人以两种不同速度分别向门靠近,观察门的反应C.门打开后,人在门前静止一段时间,观察门的反应D.白天和黑夜让人向门靠近,观察门的反应40.下图表示的是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空气和玻璃的界面时,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其中正确的是()A.B.C.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41.在加热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甲、乙、丙三种液态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可以看出这三种物质中可能是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一定比大.42.寒冷的冬天,在背阴处,地上的雪即便没有熔化,过几天也会消失.这是.43.如图所示,桥通过平静的水面成像,半圆形桥孔与其像合在一起构成圆.桥长45m,则桥的像长m.正中大圆直径为10m,则大圆顶部到水面的距离为m.44.你能解释“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吗?请你在图中用光学知识画图说明.若井中有水,井底青蛙的位置不变,由于,青蛙观察到的井上范围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5.如图为色光三原色的示意图,图中区域1应标色,区域2应标白色.三、作图题(共2个小题,每题2分)46.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47.如图所示,MN是平面镜,S是发光点,作出S点发出的能通过P点的光线.四、实验题(每空1分,共16分)48.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实验器材:针、不透明纸、白炽灯、桌子、白纸.探究设想: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研究小孔成像规律,这里的光源是白炽灯里的钨丝,所成的像是钨丝通过小孔在白纸上成的倒立实像.实验过程及问题:如图所示,在不透明纸上用针扎一个直径约1mm的小孔,让白炽灯发出的光穿过小孔射到白纸上(光屏),在白纸上可看到一个清晰的光斑,这种现象叫做,这种现象是由于形成的.(1)保持灯和白纸的位置不动,向上移动小孔,像的大小将变,像的亮度将变.(2)保持灯和小孔的位置不动,向上移动白纸,像的大小将变,像的亮度将变.(3)保持小孔和白纸的位置不动,向上移动白炽灯,像的大小将变,像的亮度将变,以上三种实验方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叫做.(4)通过上述实验,我们的得出怎样的结论?49.小红同学在水平桌面上用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白纸、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玻璃板应该放置在水平桌面上.(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为了;使用相同的两支蜡烛,目的是为了.(3)小红经过仔细观察,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像挨得很近,原因是(4)做完一次实验后,小红让蜡烛靠近平面镜重做实验,此时像的位置平面镜(填“远离”或“靠近”),像的大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市武城二中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1.测量一木板的长度,在如图所示的各种情况中正确的是()A. B.C.D.【考点】刻度尺的使用.【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刻度尺的使用规则:(1)首先要了解刻度尺:①量程是多少;②零刻度是否磨损;③分度值是多少;(2)使用时: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解答】解:A.测量的始端未与0刻度线对齐,操作错误B.读数时视线要未与尺面垂直,读数错误C.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操作正确;D.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没有紧贴被测部分,操作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使用,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2.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误差的产生与测量的仪器有关B.误差的产生与测量的人有关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减小误差的有效方法D.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将能完全消灭误差【考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所谓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与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又不尽相同,错误是指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不按照规定测量而产生的结果,错误可以避免,只要规范测量,遵循仪器的使用规则可避免错误,但是误差不能消除,因为它的产生是与测量的人和测量的仪器的精密程度有关,只能尽量的减小,不能消除.【解答】解: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的产生与测量的仪器有关,与测量的人有关;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办法有:尽量使用较精密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故ABC正确,D错误.故选D.【点评】误差是我们测量时不可避免产生的,是正常的,我们要正视误差.3.用三角板和刻度尺配合,先后4次测量小球的直径,其测量结果分别为1.76cm、1.78cm、1.74cm、1.78cm,则小球的直径应取()A.1.78cm B.1.765cm C.1.77cm D.1.76cm【考点】长度的测量.【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多处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因此求出4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最接近小球的直径.【解答】解:小球的直径d=≈1.77cm.故选C.【点评】长度的测量比较准确的数值应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这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用的测量方法.4.小云同学在测量木板长度时,用两把刻度尺进行了测量,如图所示,以下测量结果最接近木块真实值的是()A.3.2cm B.3.30cm C.3.3cm D.3.5cm【考点】长度的测量.【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注意长度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从0开始的,读出末端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同时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答】解:由图知:上面的刻度尺上1cm之间有2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5cm=5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5mm;木块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右端与3.3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上=3.3cm.下面的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右端与3.3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下=3.30cm.因为下面刻度尺的准确程度较高,所以木块的长度更接近于3.30cm.故选B.【点评】一般说,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小,测量的准确程度越高.所以我们要根据具体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5.水中游得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每秒可跑40m,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比较它们的速度大小,则()A.猎豹最大 B.旗鱼最大 C.褐海燕最大D.三者一样大【考点】运动快慢的比较;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分析】根据求出猎豹和褐海燕的运动速度,将速度单位换算统一,进行比较.【解答】解:旗鱼的速度;猎豹的速度;褐海燕的速度.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体运动速度的比较,解题的关键是物体速度的换算.6.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它通过45m的路程时用了30s的时间,那么它前15s内的速度为()A.0.5m/s B.1.5m/s C.2m/s D.3m/s【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根据v=求出其运动速度,因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速度值是不变的.【解答】解:物体运动速度:v===1.5m/s,因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它前15s内的速度也是1.5m/s.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和匀速直线运动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7.一列队伍长50米,行进速度2.5m/s,经过一座100m的涵洞,当队伍全部穿过涵洞时,总共需要()A.60s B.40s C.50s D.80s【考点】速度的计算.【专题】计算题.【分析】当队伍全部穿过涵洞时,队伍经过的距离为队伍的长度与涵洞长度之和,行进速度已知,根据公式t=可求所需的时间.【解答】解:队伍从队首进洞到队尾离洞,一共行走的路程为S=S队+S洞=50m+100m=150m,当队伍全部穿过涵洞所需要的时间为t===60s.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时间的计算,关键是速度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在于路程的确定,这也是本题的重点.8.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A.7~20秒钟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0~5秒时间内,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C.第10秒钟时,甲、乙两车速度相同D.经过5秒钟,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大【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1)在s﹣t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2)在s﹣t图象中,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两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车的运动速度;(3)由图知,两车在10s末相遇,此时乙处于静止状态,甲还在运动.(4)根据图象读出5s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解答】解:A、乙车在7~20s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所以乙车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B、由图象看出两车在0~5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两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小于乙车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故B正确;C、由图象看出两车在10s末相遇,此时乙处于静止状态,甲还在匀速运动,二者速度不相同,故C错误;D、由图象看出甲车在5s末的路程10m,乙车在5s末的路程15m,所以在5s末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由s﹣t图象比较物体的速度大小、判断两车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由图象判断小车的运动性质、找出小车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9.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A.甲与丙B.甲与乙C.丙与丁D.乙与丙【考点】匀速直线运动.【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的图象有两种表示方法:s﹣t图象和v﹣t图象.一定要分清楚其本质的不同.【解答】解:如果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因速度不变,s与t成正比,所以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如图丙.如果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因速度不变,所以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射线,如图乙.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如何通过图象来表示.图象能很直接的反应物体的运动规律,对于图象题,首先看清两个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再顺着图象看随横坐标轴变化,纵坐标轴如何变化,找到物体的运动规律.10.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s追上了它前方450m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A.5m/s B.10m/s C.15m/s D.20m/s【考点】速度的计算;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专题】计算题;应用题.【分析】已知汽车的速度和行驶时间,根据公式s=vt可求汽车行驶的距离;汽车行驶的距离等于450m与自行车行驶距离之和,从而求出自行车30s运动的距离,再利用公式v=求出自行车的速度.【解答】解:72km/h=20m/s;汽车运动的距离s汽=v汽t=20m/s×30s=600m;自行车运动的距离s=600m﹣450m=150m;自行车的速度v===5m/s.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和路程的计算,难点是明白汽车经过的路程等于450m与自行车行驶距离之和;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换算.1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C.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D.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回声.【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解答】解:A、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不符合题意;B、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但需要有介质传播才可以听到声音,不符合题意;C、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声音的传播速度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分析解答.12.正在拉二胡的一位同学不断用手指上下移动去控制琴弦,这样做的目的是()A.使二胡发出不同的音调 B.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C.为了获得更大的响度D.阻止琴弦振动发音【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分析】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解答】解:二胡发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琴弦的长度不同,则振动的快慢就会不同,导致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所以可以不断用手指上下移动去控制琴弦,这样做是为了改变二胡发出声音的音调,从而会有美妙的音乐;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了音调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会结合实例进行分析.13.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如图甲、乙所示,则这列声波()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 D.音调、响度和音色均不同【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专题】声现象.【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从波形上显示为排列密集;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振幅从波形上显示为偏离平衡位置远;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解答】解:甲、乙的波形特点是:相同时间内出现的次数相同,说明振动的频率相同,则音调相同;波偏离平衡位置幅度也相同,则响度也相同;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因为两列波的形状不同反映了波的音色不同,故图中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选:C.【点评】通过比较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调的影响和振幅对响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波形图上看懂频率和振幅.14.下列现象中,不是依靠声获得信息的是()A.有经验的养蜂人听蜜蜂的“嗡嗡”声就知道它是否采了蜜B.夏天里人们买西瓜,要捧起来拍两下听听声音来分辨西瓜的好坏C.小明往水瓶里倒开水,能听出水瓶里的水满不满D.人们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零件【考点】声与信息;声与能量.【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以及传递信息和能量的区别.【解答】解:A、蜜蜂带着花蜜音调低,不带花蜜音调高,所以根据“嗡嗡”声就能判断它是否采了蜜;B、西瓜的生熟可以通过拍拍西瓜听听声音来辨别,这都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C、往热水瓶中倒水的声音是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倒的水越多,音调就越高通过听声音就能判断是否已装满;D、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零件,是利用超声波的破碎能力来清洗的,即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传递信息与声音传递能量的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15.噪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下防治噪声的方法中可行的是()A.通过科学研究,使噪声源不发生振动B.建筑工地不允许使用大型机械C.将所有噪声源隔离在真空容器中,以避免噪声干扰D.城市里在穿行住宅区的高速公路两旁建隔音墙,一般道路两旁植树种花【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专题】声现象.【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知道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解答】解:A、在噪声的产生处可以减弱噪声,物体只要振动就会发出声音,不振动就不能工作,不符合题意;B、工地没有大型机械工作无法进行,不符合题意;C、所有的噪声源都隔离在真空容器里不现实,不符合题意;D、在高速公路两旁建隔音墙、道路两旁植树种花都可以在声音的传播途中减弱噪声,办法可行,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解答,噪声的减弱办法是针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这三个过程来采取措施的.16.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为37.50℃,若没有甩过,又用它依次去量乙和丙的体温,已知它们的实际体温为36.90℃和38.60℃,那么两次测温后下列数据正确的是()A.36.90℃和38.60℃B.37.50℃和38.60℃C.36.90℃和37.50℃D.37.50℃和37.50℃【考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分析】体温计玻璃泡的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体温计玻璃泡上方的水银不能很快的流回玻璃泡中,所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同时体温计在使用前要用力甩一下,将水银甩回玻璃泡中.【解答】解: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7.50℃,直接用来测量人的体温,若体温高于37.50℃,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病人的体温不高于37.50℃,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7.50℃.所以体温是36.90℃的人测量的结果是37.50℃,体温是38.60℃的人测量的结果是38.60℃.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