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婚俗客家人的祖先原来是居住在中原黄河边汉民族的一支,于唐末宋初时开始分批迁徙。
中山客家人是从第五或第六次大规模迁徙中,于崇祯末年或咸丰末年迁来中山定居的。
他们刻苦耐劳,知书识礼。
在家和睦邻里,外出守望相助,活动能力十分强。
因此,非常出色地融合了社会主流,涌现了许许多多出类拔萃的人物。
尽管如此,客家人仍然保留自己语言及风俗习惯,客家山歌以及婚姻习俗仍在沿用。
尤其是婚俗更显得有其独特之处,有:媒妁、压日、过门、转三朝、挪七朝五个步骤。
一、媒妁:客家男女长到十六七岁,便有媒人串门提亲。
媒人多是本村或邻村妇女,有的是专职的,也有兼职的。
她们多是以谋利为目的,巧妙撮合。
经过媒人的安排,男女双方不能直接见面,而要暗地里隔远窥视,窥视时只能单方面知道。
如男方见女方,媒人带男方到一地方隔远指向那个女子,然后问男方中不中意。
再过一段时间,带女方到某一地方指向男子,问女方愿不愿意。
待双方满意后,男女方拿出生辰八字(即出生年月日)互相交换。
经过问神看相等“相及”过而无意外,则可定出“压日”时间。
二、压日:压日程序,不可等闲视之。
经媒人撮合,男女方家长一致同意,便举行压日,恐夜长梦多,免生意外,男方急于付给女方彩礼或聘礼,俗称“身价银”。
通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协议。
男方一次性付给女方“身价银”和规定数量的糖果礼饼之类实物。
如果女方“身价银”和彩礼要得越多,则女方显得越高贵。
这就叫“压日”。
压日已定,永不反悔,即使日后男女方发现各有不足,只能怨命,否则以数倍奉还,甚至被人作为笑柄。
以往这种结合又叫买卖婚姻,“压日”今天来说就是定婚的意思。
三、过门:1、哭嫁:“压日”过后快则数天,慢则半年,男方有权催促女方过门,女方亦无条件接受。
过门前两天晚上,女方家族及村中女人,包括小女孩汇集出嫁人家里一起谈心话别,诉说衷情,名曰“开叹情”。
用山歌形式随口唱出,唱的多是愤世之语,包括对婚姻的不满,对妇女地位低下的不满,对生活艰辛的不满等等。
平时无处诉说,藉此机会大发怨言,尽释心中愁情。
唱到动情时伏地抱头大哭,由此引发全场女人哭声连天。
待到出门时间到,三托四拖不肯出,有如生离死别。
本来是大好喜事,却成为“嫁女小丧家”,民间称之为哭嫁;2、接新娘:早年,男家接新娘须聘请花轿,后改用车辆接送。
接新娘的人多是新郎的宗亲兄弟及好友。
到达女方时,新娘并不是顺顺利利上轿,还要大搞一番热闹。
女家姊妹叔婶要讨拦门钱,出难题戏弄男家来人,几番讨价还价直到傍晚时分才能出行。
新娘出门时,要请一位能言善辩的送嫁婆陪行,女家还要在新娘头上顶着米筛,向新娘头上撒米。
然后燃放鞭炮欢送。
临别,新娘还向最亲的姊妹掌中吐一点唾沫,以示永远留念,有来有往的意思。
婚姻当日男女方均热情款待亲友,大摆宴席,开席时燃放鞭炮,鞭炮响过之后才到的客人随时仍可入席,(与本地人鞭炮响过后便不再来入席的风俗有别,)坐满十人便可上菜。
之后每道菜吃完又可再加菜。
厨房人员围着宴席四处转,看到哪碟菜少了,又要加料;3、搞新娘:新娘入门时,要过火堆,拜天地,然后进新房,陪嫁婆陪伴左右,寸步不离。
当晚,男家的所有宗亲以及朋友汇聚一堂,请出一对新人做节目。
由在坐人士出题,新郎新娘表演,多是一些猜谜语、新人对口咬糖果、咬瓜子、对对联、唱山歌之类游戏。
目的都是要考验新娘的胆色和才艺,如果新娘对答如流,精巧应付,则备受人们的器重,男家便增添光彩。
夜深节目做完客人们才徐徐散去。
四、转三朝:新娘入门第二天早上,就与夫君上堂敬拜父母及祖先。
第三天早上,夫妻挑着粉果、煎堆之类食品回娘家,拜谢娘家父母及祖先,还将粉果、煎堆分发给族人宗亲以及亲戚。
借此增加情谊,加深亲家联络。
五、挪七朝:第七天,女方的至亲族人及亲朋好友倾巢出动,前往男方拜会。
男方尽情摆设盛宴款待,意在加深男女双方家族的沟通和认识,亦显示女方不可轻视的实力,日后共同合作,抵御外人欺侮。
这是中山地区的客家婚俗,其中看八字(交换八字),定日子压日,给身价银,哭嫁,接亲娘,酒席的风俗,过火堆,婚后回娘家等礼俗部分和哥隆人的传统婚俗是很像的,可是现在的很多哥隆人可能都已经忘了这些风俗,在昌江的浪炳村还能见到一点踪影。
客家人的“吵嫁”婚俗在福建连城、长汀、清流、宁化的结合部的山村,以语言、服饰、风俗相同的部分村落居民,统称为“四堡人”,这里保存有诸多奇异的风俗,其中当地婚俗中的“吵嫁”情节,颇富戏剧性,妙趣横生,意味深长!“吵嫁”是四堡最古老的表现了。
在儿女成婚的大喜日子里,亲家要大吵一场才罢休,据说这是中原遗风。
“吵嫁”的婚俗在迎亲那天夜里的女方家中进行。
黄昏时候,男方的迎亲队伍来到女方家中,不但无人接待,坐冷橙板,反而不管来迟来早,有错没错,女方亲人都要故意“找茬”,大声“斥责”男方诸多不是。
比如来早了,女方亲人就嘲讽迎亲人:“那么早来洗菜帮厨吗?”来迟了,则说:“现在才来,要吃剩菜啊?”看到扛抬送来的猪头:“这么小的猪头也敢拿来吗?真是的,抬回去,换个大的来。
”急得迎亲人一个劲地道歉赔理,领受着各种奚落揶揄,还要满脸堆笑向女方亲人敬烟求情,不敢有半点动怒。
晚宴后,宾客散去,女方亲人又在茶桌上与迎亲人吵开了,什么聘金太少啦,什么光洋数量不够啦,什么猪肉太肥啦,什么轿菜不够啦等等,总之要数落得男方人一无是处,硬要逼着男方的迎亲人回家补来,吵到高潮处甚至拍桌板点指头,剑拨驽张,沸沸扬扬,仿佛真要打起架来。
同时,迎亲人还要到闺房中送上轿礼给新娘,新娘的伴女便将上轿礼当场拆看,不管多少,反正是嫌太少,于是又展开吵闹,新娘以不出门回男家相要挟,逼得男方人把上轿礼钱加到新娘满意为止。
|新娘临出门了,新娘的母亲和新娘则开始嚎啕大哭,哭诉母女分离,伤心之状令人感动,直到出门时辰到了,这场吵嫁才告结束。
一时间,双方亲人立刻转怒为喜,显得亲亲热热,拍肩迎笑,从怒到喜的瞬间变化,让局外人始料不及,啼笑皆非,莫名其妙。
“吵嫁”的双方由一人为主,五、六人助战,至少要吵上一、二个小时。
当地风俗认为,有了热热闹闹的争吵,婚后男家就会人丁兴旺,富贵双全,夫妻恩爱,白头偕老。
四堡人玩起游戏来真的有点酷哇!如果没有“吵嫁”,万一婚后家庭不和或有不测之事,则会归咎到出嫁时没有“吵嫁”。
直到今天,这种奇异风俗仍还保存着。
迁移过程与路线北方汉人南迁历史记载很多,但客家先民由中原大批南迁始在唐朝末期,一般认为中原汉人大规模爆发式的迁移有五次,其迁移模式和路线总的来看是从北到南、自东到西,从平原到丘陵、山区,沿着河流到核心地区,由国内走向国外,散居世界各地。
并不是每次迁徙都是客家先民的迁徙,而是有严格区分的,一般认为五代以前的迁徙是闽粤先民(包括潮闽、广粤)的迁徙,五代至南宋时期的南迁,才是真正含义的客家人的迁徙。
A.两晋南北朝主要受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影响,北方汉民大量南迁。
其迁移远者自今日山西长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灵宝等地,沿颍、汝、淮诸水流域,向南行动,到达湖北、河南南部及皖赣沿长江北岸,此时的迁徙是闽粤先民(包括潮闽、广粤)的迁徙。
B.唐末五代主要由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及藩镇割据等战争影响[1],南迁者远者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寿县、阜阳等地渡江入赣,更徙至闽南;近者则从赣北或赣中迁至赣南或闽西,或粤北、粤东边界,此时才是真正含义的客家人的迁徙。
客家方言的发音,继承了较多五代两宋时的中原语腔调,也说明了这些。
C.南宋元朝受金人南下,蒙古人入主中原及元末农民起义的影响。
宋末客家人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失败后,为躲避元朝的追捕诛连,形成空前的大迁徙,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形成“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特点,使客家人具有典型山区居民的特征。
元末明初的战乱,又触动了客家人的迁移。
迁出地多为福建,迁入地则集中在循衍各地(今梅州,清朝曾设为嘉应州)。
主要原因是循衍位于岭南东部北上的最佳通道上,有较多的低洼丘陵地区可供开垦,加上在抗元过程中一度变为废墟,即响应“文陆号召从军勤王,崖山之覆,州人士死者十尽八九,井邑皆空”。
故客家人从他邑迁来重新组合。
由于大量客家人在元末明初迁入循衍一带,从而使梅州成为客家腹地,成为客家的聚居中心,拥有“客都”的地位。
这一期的迁徙路线是:主要由闽粤岭山地域,分迁至广东中部及沿海地区,及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和台湾等地,还有小部分回迁至江西赣南及赣中赣北西部罗霄山脉两侧,使江西的客家有新客和老客之分。
D.明末清初迁徙原因一方面是内部人口的膨胀,另一方面是满州贵族入主中原的影响。
由于山多田少,人口与耕地矛盾的越来越激烈,不断有人往外迁徙,如明嘉靖年间从程乡、长乐迁海丰、归善、新安等沿海地区,从汀州迁至福州等地。
清初康熙年间从嘉应、韶州各属迁至以广州为核心的增城、花县、新安、东莞、鹤山等地。
“复界”迁至今天的宝安、深圳、香港、中山、台山等地,“湖广填四川”迁往四川、广西等地。
明末清初客家人举兵勤王失败后,为避株连,多隐姓埋名,或逃亡各地,很多人随郑成功迁到台湾E.同治年间由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而引起的部分客家人的迁徙。
广东西路事件后当地大部分客家人在官府资助下向南迁入高、雷、钦、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闻最多,远者渡海至海南岛崖县及定安等地。
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统治者要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参加起义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杀,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换姓,或逃亡外地。
大批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门、汕头、厦门和海口一带,象契约华工一样,被迫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南北美洲等地从事苦役劳动。
这一时期主要由广东中部、东部迁至西部、南部及海南与东南亚等世界各地。
客家的迁徙不是有组织、有领导的,而是无组织的非常焕散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