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且各具特色,众民族的不同文化形式使得我国的文化特点显得更加地丰富和多样。
而其中较为常见的婚嫁习俗,是发源于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夏代,臻于周代。
客家作为汉民族一支重要民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由数次南迁的中原汉人与当地土著交往、互动、融合而成的群体。
赣南地区由于具备重要的地域条件和军事特点,是中原汉民南迁较早的聚集区与扩散地,是最早形成客家文化的地域之一,其中南康则是客家民系的摇篮。
他们定居赣南后,除了保持自己的中原传统文化外,还吸收了大量异族文化,与之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彩、独具客家风情的文化形态。
婚俗作为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客家人生五大习俗中最为重要的礼俗,其形式多样、仪式复杂、功能丰富,体现了浓郁的客家特色。
客家人的婚嫁习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其特点,并将这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进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族;客家;婚俗;传承目录摘要 (I)一、前言 (1)二、客家人的定义 (1)三、南康客家婚俗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 (1)(一)议婚 (2)(二)订婚 (2)(三)完婚 (3)(四)完婚阶段的特色 (4)四、南康婚俗的传承情况 (4)五、继承客家婚俗的方案 (5)总结 (6)参考文献 (6)一、前言当前时代,婚俗在众人眼中无非是洁白的婚纱和帅气的媳妇,或者是当下流行的汉代婚礼,又抑或是神圣的教堂、庄严的神父等各种充满西方色彩的婚庆仪式的画面。
而当这样的婚俗变为常态时,那些传统的婚嫁风俗就显得愈发的遥远与珍贵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现今只有生活在乡镇的普通百姓,依旧还是保留了许多旧时的婚嫁风俗,尤其是赣南这片充满着浓郁的客家风土气息的土地,时常能从老一辈的人那儿听闻关于婚嫁的那些事儿,偶尔有幸也可以亲临旧时的婚嫁现场。
婚俗是赣南客家地区的一种文化体现形式,也是当地人民较为重视的活动,颇有历史特色[1]。
所以,我觉得提高对传统婚嫁风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很有必要的,需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份不可丢失的文化。
为了加深对客家传统婚俗的了解,本文将从南康客家婚俗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了解其传承情况,进而提出继承优秀客家文化的方案。
二、客家人的定义客家的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等发展,在南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客家人族群。
客家人作为一个具有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重要群体,是广东本地的主要族群(广府、客家、潮汕、粤西高凉、四邑、海陆丰、粤北少民等)之一,也是江西和福建本地的重要族群之一,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语言-客家语。
由于客家民系并不比其他民系形成的时间晚,因为客家语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后吸收了一些土著语言,但其主体仍是中古雅韵[2]。
据估计,全球约有八千万客家人。
其中约五千万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等19个省(市、自治区)的 180多个县(市),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达到2500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
约600万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1500万人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
三、南康客家婚俗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南康的婚俗特色相比于常见的婚俗较为复杂,它是由议婚、订婚、完婚三个阶段组成。
在这三个阶段都深刻地体现了南康客家独具特色的习俗风貌[3]。
(一)议婚议婚是南康客家婚俗的开始第一步,也就是双方家长、长辈或者本人根据双方的情况进行考量,然后讨论双方是否合适,这表现了南康客家人对婚姻的重视。
议婚的第一点就是说媒,一般情况是由男方作为主动方,会拜托自己的亲友或者媒婆去说媒,如果男女双方都有初步的意向,想深入的了解和发展,就会约定良辰吉日。
在这天,男方带上一些水果或者糕点、酒肉之类的小礼品在亲友或者媒人的陪同下,与女方在约定的地点见面,也就是“看妹仔”。
客家人作为对礼节很重视的民族,通常在相亲中会包一个类似见面礼的红包赠送给女方,红包内的金额都要求“六”“九”,寓意“顺”“久”,也表达了对婚姻的美好憧憬。
如果女方收下了礼品和红包,且对客人热情款待,这样的情况则是允婚。
在允婚介绍后,议婚中另一个环节即访家就随之而来了。
访家顾名思义就是对家庭的访问,也称“察家”、“旅屋场”通过这点可以较为充分的了解双方的家庭概况,观察双方家庭的邻里关系和感受邻里的相关评论,这也是表明了联姻的意愿。
家族近邻都会自发送来米酒、果品和荤盘等招待客人,以示这里的人热情好客。
男方则会在家里盛情款待来访的女方亲友,并对每一个来访的人员赠送红包,以讨喜庆,和表现家族的好客[4]。
如果女方对于男方的表现满意,之后就会议定返礼,比如嫁妆、礼金等等。
(二)订婚在议婚后,如果双方都非常满意,就会进入订婚阶段,也叫“定亲”。
男女双方在访家结束并表示满意后,男方将选择吉日,带上礼品和嫁妆以及未来新娘的金银首饰,新购的衣物等,在媒人的陪同下正式的登门求婚。
在女方家自然会被当做宾客对待,将气氛营造得很热烈和庄严,并在女方众亲友的面前回赠未来女婿衣物或鞋物等,这就形成了订婚仪式[5]。
定亲后男方要提前半年左右初确定迎娶日,并择吉日带上礼物送到女方家,此谓“报日子”。
女方同意的话,则按日期赶制嫁妆,准备出嫁事宜。
在这段时间里,遇有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男方要以食品和衣物等送给女方,俗称“哨节”。
如果已经完成定亲,而男方迟迟不报日子,女方可以视之前的婚俗活动皆无用,婚事生变。
(三)完婚议婚和订婚都如期圆满完成,就会进入完婚阶段,俗称“过娶”,男方叫“娶亲”、“归门”,女方叫“过门”[6]。
这是婚俗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礼数最多,最讲究的一个阶段。
在婚礼前一天或者当天,新娘要沐浴换装,设筵于堂,行告祖礼,请族中福泽之妇为新娘开容,就是用麻绳绞去脸额颈项上汗毛,又称“开面”。
男方则要一早将鱼肉三牲等送至女方家供操办婚宴用,带上一只活公鸡,沿途吹唢呐,放鞭炮发往女家。
接亲队伍到女家时,女家孩子会拦轿,要发红包才让进门,男方不仅要给新娘父母包“恩恤礼”,而且对所有跟新娘有关的亲人,以及为新媳出嫁服务的人都要包红包,如妆扮礼、沐浴礼、开桌礼、厨师礼、主事礼等等,礼数不到不发亲。
吃过“送亲酒”,即中餐,当催促发亲的唢呐声和鞭炮响过后,女方将陪嫁礼物摆放在男方抬来的扛盒里,新娘头遮红盖头,由娘舅或兄弟足踩米筛背上轿。
米筛是千里眼的象征,踩米筛是表示娘家对出嫁女儿的祝福与思念。
上轿时,女家还要陪送一只未生蛋的活母鸡与男方送来的公鸡相匹对回送男方,此曰“带路鸡”。
然后一路吹吹打打而归,所以称“归亲”。
当新娘距离男方家较近时,会出现男方专门聘请的锣鼓师进行出拉弹唱,场面热闹非凡,之后由司仪手执雄鸡,呼赞喝彩。
完毕打开堂门,迎进花轿,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踏着米筛,迎着新郎撒来的糖果五谷,走入大厅。
接着由多子女的夫妇(希望能给新娘带来好运,以后多子多福)分别扶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和夫妻对拜。
礼毕入洞房,新郎新娘并坐床前饮交杯酒,喝鸡腿汤。
外面大厅里则摆下盛宴招侍宾客,此谓“归亲酒”[7],即晚餐。
闹房,其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是为了将婚俗的喜庆推入高潮,营造出亲切、快乐和热闹的氛围。
这时候众亲友会一起出一些活动的主意,并要求新郎新娘完成。
活动内容大多以难度较高或者搞笑幽默、羞涩的主意为主。
一般要闹至半夜,结束时喜放鞭炮,招待大家吃些点心,然后新郎新娘要洗漱更换新内衣。
婚后旧俗有“三朝看嫁妆,四朝回面,五朝入厨,六朝洗手,满月送藤盘”等喜庆余音,现多为第三天,新郎伴同新娘,带一壶混熬了猪肉、鸡肉和鸡蛋的汤“回门”,也称“回红”,即回娘家,午饭后又一同返回。
(四)完婚阶段的特色在完婚阶段,哭嫁、戴“四子项链”、撒小额硬币、拜堂前新娘要“坐性”这四个阶段真切地表现了南康客家的婚俗特色[8]。
第一,哭嫁[9]。
新娘在被新郎迎娶出门之时,要在亲友面前号哭,即为“哭嫁”,这是种非常特殊的哭,是怀着喜悦心情向亲友诉说离别之情的哭。
她边哭边诉,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抑扬顿挫,婉转动听,若为具有唱山歌素质的新娘,还往往会触景生情,哭唱成歌。
这时旁边还有亲人“陪哭”“劝哭”,简直是场“哭艺”表演。
当地人认为,“哭嫁”是种吉祥如意的象征,不哭不体面,不热闹,不哭命不好,事业不兴旺发达。
第二,戴“四子项链”。
新娘出嫁时脖子上要挂“四子项链”即枣子、花生、桂子(桂圆)、荔枝四种果子串成的珠环,按每种果子名称取意为“早、生、贵、子”。
这代表着娘家对新人的美好祝愿。
第三,撒小额硬币。
接亲队伍快到女家时,女家唆使孩子们,选择一个路窄的地方,用板凳将路拦住不让接亲的人过。
这时,男方负责礼金的礼宾会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小红包,红包的钱很少,一般每个红包一角、五角、一块不等,撒在地上,让孩子们去抢,趁孩子们抢钱时,接亲的队伍就越过障碍。
有经验的、机灵的孩子会商量好,一些人抢红包,另一些人仍拦住花轿不放,接亲的人便一次次地撒小红包。
到一定时候,花轿仍过不去,大人们觉得差不多了,便会出来干预,于是花轿顺利通过。
这不仅是为了增加喜庆,更重要的也在于考察男方是否大方。
第四,拜堂前新娘要“坐性”。
新娘到达男方后,由新郎抱到一个大簸箕中央坐着,一般要做两个小时,这就是“坐性”,“坐性”是为了磨新娘的性子,使其以后能更好的跟婆婆相处。
坐完之后才开始拜堂仪式。
以上四点,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和对于礼仪的注重。
毕竟作为一个具有自身民族特性的客家婚俗,拥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对于我国文化的组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0]。
四、南康婚俗的传承情况虽然赣南地区的南康客家风俗具有地方特色,对于当地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就先目前来看,南康客家风俗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继承和发展。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赣南南康的客家风俗也渐渐地被人们遗忘。
如今南康的婚礼和饮宴逐渐的失去了客家特色和风味。
在南康客家,婚礼的举办一般是简单的婚宴酒,人们追求的是效率而不是特色。
的确,在现今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社会,效率就是生命。
但作为一名客家人,我们应该保留客家的一些特色。
在婚俗中,可以适当的减去议婚和订婚这两个阶段的一些传统习俗,因为其中确实有些内容失之繁琐,但对于完婚阶段的一些礼俗,我们还是应该继承。
原因在于:第一,风俗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另一个地方的特征,作为客家人,为了区别于汉族的其他的民系,我们有必要沿袭客家的特色风俗。
第二,客家婚俗中的很多礼节都可增加婚礼的喜庆,并寄予美好的祝愿,如哭嫁风俗和戴四子项链。
第三,现在国家提倡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客家风俗也应当得到继承与发扬。
从整体上看,赣南南康的客家风俗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些风俗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因素,有些还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思想,但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客家优秀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