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外地虫源的大量迁入、气候条件适宜、水稻成熟期推迟、褐飞虱抗药性增强、施药技术不到位造成的。

针对这些原因,防治上应采取“主动出击,积极预防”、“压前控后”的对策。

关键词褐飞虱;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褐飞虱是一种迁飞能力强、繁殖速度快的水稻害虫,2005~2007年在浙江省新沂市连续3年水稻穗期大发生,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其中8月中旬至9月中旬,迁入峰次多,迁降虫量大,田间虫卵量高,虫口增殖速度快,滞留危害时间长,为害严重。

部分防治不力田块9月下旬出现“冒穿”、“倒伏”。

1 褐飞虱大发生的原因分析
1.1 外地虫源的大量迁入是导致褐飞虱大发生的直接原因褐飞虱初始虫源均由南方(主要是南岭地带及其以南)随暖湿气流长距离迁飞而来。

近3年水稻中后期褐飞虱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特别是水稻后期褐飞虱随频繁过境本地的暖湿气流迁入,迁入虫量“落地成灾”,导致3、4代褐飞虱大发生。

2007年8月中旬出现成虫迁入高峰,迁入虫口繁殖迅速,3代大发生;3代繁殖及后期不断大量补充迁入的虫源,9月中旬再次出现虫口高峰,4代大发生。

1.2 气候条件适宜,利于生长繁殖褐飞虱生长发育适温为20~30℃,最适温度26~28℃,适宜的相对湿度在80%以上,近3年夏季温度适宜,雨水偏多,秋季气温偏高,利于褐飞虱滞留繁育和前期基数的积累,使得田间虫、卵量高,危害持续时间长。

2007年初伏、中伏气温偏低,对褐飞虱的发生繁殖极为有利,造成褐飞虱短翅成虫出现早、比例高,有效卵量多,卵孵率高,初孵若虫成活率高。

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气温持续偏高,这种“晚秋不凉”天气,为六(3)、七(4)代褐飞虱繁殖、滞留创造了有利条件,危害时间延长,褐飞虱在田间持续为害至收割期。

1.3 水稻成熟期推迟,寄主环境适宜随着水稻高产、迟熟粳稻品种的种植,部分稻田施肥量偏大,特别是氮肥施用过迟、过多等,导致水稻田间小气候湿度大,植株嫩绿,稻株内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增加,为褐飞虱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同时刺激褐飞虱短翅成虫的形成,为种群大量增殖打下基础。

成熟期推迟,水稻常年收割期在九月底10月初,而近年收割期推迟到10月20日后,推迟15 d左右。

丰富的食料及良好的产卵场所,为褐飞虱繁殖、滞留为害创造了有利条件。

常年褐飞虱在新沂市发生2、3、4代3个世代,六(3)代为主害代,七(4)代不发生或危害轻,但近3年秋季气温偏高,水稻生育期推迟,七(4)代滞留危害,主害世代数增加,七(4)代滞留成主害代。

1.4 田间药次数过多,褐飞虱抗药性增强长期单一依赖使用化学农药是导致本地褐飞虱大发生原因之一。

近几年由于水稻稻纵卷叶螟等病虫重发生,水稻
前、中期用药次数增多,用药量增多,三唑磷类和菊酯类药剂大面积施用,从而刺激褐飞虱产卵,增加繁殖倍数,同时导致后期褐飞虱天敌大幅度减少。

而多年来吡虫啉类等药剂大面积高剂量使用,对控制褐飞虱起到了较大作用,但褐飞虱对吡虫啉类等农药的敏感性逐渐降低,防效下降,从而影响了对褐飞虱的有效控制。

天敌数量减少,抗药性增强,引发褐飞虱很猖獗。

1.5 施药技术不到位,防治效果差水稻后期群体大,田间荫蔽度高,而褐飞虱主要在植株中下部吸食为害,部分农户后期用药对水量偏少,每公顷只喷15~30桶水,不足450 kg,加之所用药剂多为速效农药,药液滞留在植株上部叶片上,药液极少甚至喷不到植株中下部,造成药效差,防治不彻底,防治效果不理想,药后田间残虫量高。

2 防治对策
2.1 加强虫情监测,及时指导防治褐飞虱是一种喜温性、迁飞性害虫,在褐飞虱发生期间,应密切观察虫情动态,增加调查频次,调查灯下虫量与田间虫量相结合,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查虫与查卵相结合, 准确掌握褐飞虱迁入及发生发展动态,及时防治。

2.2 贯彻“治前控后,治上控下”、“治3控4”的策略在防治褐飞虱的策略上,立足普治3代,控制3代褐飞虱的暴发危害,同时减少了4代的当地虫源基数,减轻水稻穗期的防治压力。

2.3 推广植保专业化防治要统防统治,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方法,统一组织成片防治,实现水稻病虫防治的高效化、无害化、和科学化。

2.4 合理选用药剂,提高防效
由于防治药剂特性不同,因此防治上应根据不同虫态及发育进度合理选用药剂,如5%锐劲特对成虫效果较好,由于其残效期长,在水稻前中期施用,对褐飞虱控效长而稳定;扑虱灵对低龄若虫效果较好,宜在卵孵高峰期使用;48%毒死蜱对褐飞虱速效性较好,对成虫、若虫均有效果,在虫口急增期使用效果较好;对褐飞虱防效较好的锐劲特、毒死蜱等一季使用1~2次为宜,以免产生抗性;敌敌畏由于对天敌杀伤力较强,不宜用在水稻前期,主要在后期应急时使用,因此防治上视虫情选择和轮换使用不同药剂。

在药剂上宜选用速效药剂与持效药剂相结合,长效与短效药剂相结合,不同药剂复配、交替使用,将褐飞虱危害控制到最低限度。

近年来,水稻田部分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和有机磷农药的使用,对褐飞虱天敌杀伤力强,给褐飞虱大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此,防治上应杜绝使用菊酯类药剂,限制使用三唑磷等对水稻生态系统破坏较大的农药。

2.5 科学防治
防治褐飞虱须进行大水量喷雾,使用弥雾机应较常规加大喷水量,保证水稻植株上中下部均能喷到药液,从而提高防治质量。

水稻生长中期用背负式喷雾器,要求每公顷对水量在600 kg以上,后期提倡用植保机械大水量喷雾。

喷药前田间应保持水层,药后保水3 d以上,可显著提高施药质量,保证防治效果。

3 防治方法
推广抗耐虫品种,实行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物理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采取综合防控技术,控制褐飞虱大发生年份的危害。

3.1 农业防治选育、推广抗虫或耐害水稻品种,推广水稻健身栽培技术,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科学的肥、水管理,使水稻群体结构合理,植株健壮生长,减轻褐飞虱的危害。

3.2 物理防治积极推广佳多频振式杀虫灯直接诱杀成虫,使其无法繁殖后代,减少褐飞虱种群数量。

3.3 生物和生态防治褐飞虱有较多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要注意保护天敌。

若天敌能控制褐飞虱的危害,可不用药;必须打药时,尽量选择对天敌毒性低的选择性药剂。

在生态防治区可采用养鸭治虫、稻田养殖来控制褐飞虱的危害。

3.4 化学防治
3.4.1 适期防治。

防治3代褐飞虱最佳适期在卵孵盛期;4代褐飞虱在田间发育进度不整齐,发生量大,宜2次施药,以加强控制效果,首次用药在卵孵始盛期,第2次在低龄若虫盛发期,2次防治间隔7~10 d。

3.4.2 药剂配方。

采用48%毒死蜱乳油1 500 ml/hm2、5%锐劲特悬浮剂600~750 ml/hm2对褐飞虱的防效较好,应大力推广锐劲特、毒死蜱及其复配剂;交替搭配使用噻嗪酮、吡蚜酮、异丙威等药剂及其复配剂;还可采用锐劲特+毒死蜱,毒死蜱+扑虱灵等配方。

对后期脱水田可用80%敌敌畏4 500 ml/hm2进
行毒土熏蒸,对漏治田或虫口密度大的严重田块,可采用撒毒土与药液喷雾相结合,先撒毒土后,接着进行叶面喷雾。

参考文献
[1]余德涛. 褐飞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别[J]. 农技服务,2007,24(2):45-46.
[2]洪乃桥,何显文. 褐飞虱的危害和发生规律[J]. 农技服务,2007,24(2):47.
[3]奚本贵,秦吉洋,张桥,等.大发生年份不同药剂防治褐飞虱的效果[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905-3906.
[4]王贺胜,江洪泾,马骥,等. 2006年颍上县褐飞虱特大发生原因浅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2933.
[5]葛红卫,金高松,卢丽萍,等.稻褐飞虱发生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342-4344.
[6]侯再芬,王克贵,刘治江.白背飞虱·褐飞虱成虫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初步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5):902-903.
[7]彭小梅. 安福县稻飞虱暴发的气候条件分析及防治措施[J]. 农技服务,2007,24(8):48-4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