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规划作业

区域规划作业

中国城市群“蓝图”简析
城市群体系建设背景
在中国,要使城市有较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其城区人口规模应在200万以上(才能以合理的税费,提供较好的公共服务,否则服务不足或腐败;这也正是人们都涌向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的根源),最好是300万以上(才能支撑较发达的公共交通业,比如地铁和航空等)。

但城区人口超过1600万人口时,会有较严重的城市病;城市群的人口超过5000万时(200公里范围内),也会有较严重的城市群病,尤其是环境问题(城市废弃物难以就近消纳)和交通问题等。

中国有13亿人口,至少将会有10亿城镇人口,只有均衡布局更多的大都市区(中心城市200-1600万人口,200公里范围内1000-5000万人口),建设更多(50个左右)的大都市区(可增设新省或直辖市),才能使中国的人口相对均衡分布,使城镇废弃物就近消纳(200公里内),并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与城市病的矛盾。

“城”辐射带动“镇”的合理半径以不大于200公里为宜(方便乡镇(或城区)人员到城区(或乡镇)办事能当天来回);所以,现有特大城市(特别是省会)200公里之外,如果有较大的区域(3万平方公里以上)和较多人口(1000万以上/容易培育200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均应培育新的中心城市(比如增设为新省的省会、建设交通干线枢纽(尤其是是高铁)、建设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等),以实现全国城镇的均衡合理分布,从根本上防止全国的人口只集聚在现有的省会或直辖市(使城市病和城市群越来越严重)。

其中,以徐州、宜昌、赣州、桂林和宜宾等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均是培育新的大都市区的理想区域。

另外,要使“中心镇(县城)”能有效带动全县乡村,“中心镇(县城)”到县域边界以20—30公里(公交的合理距离)为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将进一步扩大,城市群在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对区域联动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日益明显所谓城市群就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研究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不仅是实施党和国家分区域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增长极综合优势对全国经济带动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因此研究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对推进我国城市群战略实施效果评价和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等十大城市群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撑点以城市群为轴心的城镇化发展路线已明晰,城市群目标定位基本明确。

城市群建设从三个层次推进:一是已基本建成的11个城市群,二是正在建设的14个城市群,三是7个潜在城市群。

预计到2030年,32个城市群将建设成熟。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确认了次级城市或二三线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化建设方向。

大城市资源环保承接能力有限,县域城市建设条件差距仍较大。

目前,二三线城市是打造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

中国十大城市群中的各个城市都高度集中于某一地理要素(交通干线或河流);二是十大城市群中的各个城市的自组织演化在空间结构方面具有优化趋势其次,空间结构具有轴线特征中国十大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与交通因素密切相关,明显表现出按照一定的交通轴线发生联系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各个城市基本分布在铁路干线的各个节点之上,从各城市之间的联系和扩散效应上分析,都是以各个城市群核心城市为中心,形成向四个不同方向扩散延伸的态势总体上分析,中国十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主要以高速公路及铁路干线为扩散轴向外扩散延伸.
通过对中国十大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比较研究,可以得出:第一,中国的城市群在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以后,已经在东部地区出现了绵延的态势,城市群和城市群之间在沿海地区基本上连成了一条带状,同时沿长江流域向中西部延伸呈现出陆大道院士研究发现的倒T型结构第二,中国十大城市群中的各个城市都高度集中于某一地理要素(交通干线或河流),核心城市主要以高速公路及铁路干线为扩散轴向外扩散延伸同时,各个城市群中的城市自组织演化在空间结构方面具有优化趋势第三,中国城市群的未来发展是中西部地区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仅有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两个大型的城市群,这对于拉动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中西部地区继续培育新的城市群,加快城市化进程第四,随着城市群战略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群可扩张土地的减少,使得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出现了一定的挤压效应在空间上,反映为十大城市群中的九大城市群由于发展空间的制约,都出现了东南西北走向发展的态势仅有辽中南城市群一个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是西南东北走向发展的。

1.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重要节点城市等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沿海中心城市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层次,延伸面向腹地的产业和服务链,加快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

内陆中心城市要加大开发开放力度,健全以先进制造业、战略
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提升要素集聚、科技创新、高端服务能力,发挥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

区域重要节点城市要完善城市功能,壮大经济实力,加强协作对接,实现集约发展、联动发展、互补发展。

特大城市要适当疏散经济功能和其他功能,推进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向外转移,加强与周边城镇基础设施连接和公共服务共享,推进中心城区功能向1小时交通圈地区扩散,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

2.加快发展中小城市
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加强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提升质量,增加数量。

鼓励引导产业项目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夯实产业基础。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要向中小城市和县城倾斜,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在中小城市布局、优质教育和医疗机构在中小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增强集聚要素的吸引力。

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把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培育壮大陆路边境口岸城镇,完善边境贸易、金融服务、交通枢纽等功能,建设国际贸易物流节点和加工基地。

3.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按照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要求,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

大城市周边的重点镇,要加强与城市发展的统筹规划与功能配套,逐步发展成为卫星城。

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要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专业特色镇。

远离中心城市的小城镇和林场、农场等,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

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