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客观原因:敌强我弱 主观原因: 1、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
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 防御战。
2、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
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的寄托在 政府和正规 军的抵抗上。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物理1102班 小组成员:2、9、11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1937年至1945年的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反 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成为中国近现 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在八年抗战中,国民党承担了正面战场的 作战。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1937、
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从1938年8月到194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 阶段。在这一阶段,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 时,其对内对外政策也发生重大变化。 具体表现有: 积极:
1、在1938年底和1939年初,国民党先后在河南南岳、陕西武功两 地召集军事会议,决定要“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 耗敌人”,“转守为攻,转败为胜”。 2、1939年12月,在桂南会战中,以第五军为主力的国民党军队曾攻 克昆仑关,消灭日军4000余人。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1、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太原、淞沪、徐州 和武汉四次大规模的防御战役,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速战 速决”的战略企图,消耗日军起重要的作用。 2、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胜利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为敌后根 据地的开辟和发展提供空间和时间。 3、国民党中抗战官兵的英雄事迹,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 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 念。 4、在战略相持阶段,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 上采取消极对敌,实行反共政策,导致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 丢失大量国土,正面战场的地位退到次要位置。
7——1938、10)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1938、
10——1945)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 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战处于 战略防御阶段。这一阶段国民 党战场 是我国抗战的主战场。
具体表现有:
血战卢沟桥
1、1937年8月14日,国民党外交部发表了《自卫抗战声 明》,表示“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遭日本侵略,⋯⋯ 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 天赋自卫权以应之”。 8月15日国民党政府下达总动 员
平汉、津浦线北
太原战役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3、1938年2月国民党第五占区以两个集团 军分别攻击济宁、邹县日军,歼敌数千 人。3月中旬,国民党军队对日军一部 在台儿庄拼命抵抗,随后组织7个师对 正面之敌进行反击。6月,国民党军在 武汉进行了保卫战。
台儿庄战役
从“七· 七”事变到广州、武汉失守的15个月里, 国民党军队虽然战场的被动局面, 痛失半壁河山,广大人民遭受了空前的劫难。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3、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美、英对日宣战。为了配合 美、英打击日军,国民党政府命令各战区发起攻击。1942年元旦 发起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曾给日军以有力的打击,日军死伤5万 余人。 第
三 次 长 沙 会 战
消极:
1、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 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蒋介石还将抗战到底 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 (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2、于1941年1月发动围歼新四军军部的皖南事变,1943年扩大对陕 甘宁边区的封锁,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加紧反共。
谢谢观赏!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令。为此,决定在平汉、津浦两线设 立三道防线,以阵地战阻止日军进攻。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迅社发表了 《中国共产党为发布国共合作宣言》。 第二天,蒋介石又在庐山发表谈话。 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表示愿 意同共产党合作抗日。 2、1937年10月中旬的忻口、太原战役, 国民党第二战区集中了五个集团军阻 滞了日军沿同浦路南犯,造成了华北 有利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