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御辱之战,是一场卫国之战,经过八年的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人民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而提到抗日战争,就不得不说当时领导中国的国民党,这个执政党当时对抗战做了什么贡献呢?
提起国民党当时的状态,我们总会想到“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这几个字眼,国民党费尽心力的阻止共产党的发展与行动,限制了全民抗战的力量。
然而事实是不是这样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能否认国民党在抗战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可以说,没有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抗日战争只会持续更久,只会让我们的发展晚的更多。
那么国民党的贡献都有什么呢?
首先,国民党作为当时的中国政府的执政党,提出了抗战,就证明着中国并不甘遭人侵略,他在抗战初期抛弃了“让外必先安内”的口号,鼓励各党各界人士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并且最终做出了“联共抗日”的重要国策,从而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其次,国民党作为当时的执政党,代表中国政府,他的动员力是其他政党所不能相比的,国民党可以通过动员全国的武装力量,经济力量来抗战。
国民党在1938年3月召开的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抗战之胜负,不仅取决于兵力,尤其取决于民力。
”可见国民党认识到了动员人民的重要性。
同时,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拥有当时最有实力的军队。
1937年国民党有党员165万多人,其中军队党员达到100万多。
而同期的共产党只有党员4万余人,相差十分悬殊。
而国民党同时拥有在中国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拥有与日抗战的实力。
最后,在外交上国民党同样做了杰出的贡献,积极利用同盟关系,积极进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判,先后与和中国有不平等条约的国家签订了和平新约,中国从此摆脱了近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从这四方面来看,国民党对于抗战所做出的贡献,毫无疑问是十分巨大的。
作为政府军,在面对日本野蛮的侵略的时候,在不抵抗只能亡国的情况下,国民党做出了顽强的抵抗,并且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民浴血苦战,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这场战役是日军的噩梦,让日军同样花费了巨大的精力,让他们明白侵略中国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
战场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
大小战斗数百次,历时4个半月,是抗战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战。
这次战役虽然以国民军退出武汉失败告终,但是他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而日军由于国力损耗巨大而只能延缓进攻,并且战线的拉长使得日本的后勤补给十分困难,所以拖住了大量的日本军队。
从而阻止了日军的继续行动,局面变得僵持了起来。
同时国民党的积极抗战,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法西斯之一的日本大量军队被牵制在中国国土上,使得日本无心攻打其他国家,从而使得最终获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而中国也因此国际地位迅速提高。
然而事
情总有两面,国民党在抗战中同样有着不小的负面作用,影响了全民抗战的力量。
第一,蒋介石在决定抗战的同时,却又害怕群众的广泛动员可能会危及自身的统治,因而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群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这样使得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损失十分严重。
第二,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纪律不严明,各个派系各怀鬼胎,导致十分难以统一,互不相容,极大地抵消了抗日有生力量。
第三,当抗战进入僵持阶段之后,由于日本对华侵略方针的改变,使得国民党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政策。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立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国民党从此由片面抗战变成了消极抗战。
这样限制了抗日的力量,使得正面战场出现大溃败。
第四,蒋介石抽出相当多的兵力用来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制造了多次的反共“摩擦”事件。
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在那八年的抗战之中,中国人民为胜利付出了太多太多,诚然,国民党在后期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虽然国民党在政治和军事上有一些原则性的错误,但我们不能否认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的贡献,国民党在原则上是与民族利益一致的,始终坚持抗日方针,直到抗战的胜利。
抗战的胜利是全民族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获得的一次伟大的胜利!
英商1301班
U201317160
楚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