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高一语文古诗文琵琶行并序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高一语文古诗文琵琶行并序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高一语文古诗文《琵琶行并序》专项训练一、阅读《琵琶行》一诗的小序,完成下面小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湓.浦口(pén)琵琶.(pá)B.贾.人(jiǎ)遂.命酒(suì)C.悯.然(mǐn)转徙.(xǐ)D.恬.然(tián)迁谪.(zhé)2.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听其.声;问其.人②遂命.酒;命.曰《琵琶行》A.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B.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C.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D.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3.“左迁”“出官”“迁谪”等词涉及古代官职制度。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三个词都表示白居易被贬官降职。

B.“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与之相反的是“升迁”“拜”“除”等。

C.“出官”是外出做官,不涉及官职升降。

D.“迁谪”是贬官的意思。

“迁”是指官职的变化,“谪”是被罚流放或贬职的意思。

【答案】1.B 2.B 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言文字音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逐项识别字音正误。

本题B 项,“贾人(jiǎ),应该改为“gǔ”。

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虚语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本题要求选择“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然后逐项对比。

第一个“其”代听到的琵琶声,第二个“其”代琵琶女。

所以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第一个“命”是命令或叫的意思;第二个“命”是命名或提名的意思。

所以两个“命”意思不同。

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中,C 项,错在“‘出官’是外出做官”,“出官”应该指古代京官调任地方官。

故选C。

二、阅读《琵琶行》语段,完成小题。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琵琶女人生三个阶段的特点,每点不超过7 个字。

2.“春江花朝秋月夜”本是美好时光,诗人为什么此时却倍感悲伤?3.结合诗歌中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原因。

【答案】1.(1)年少红极一时(2)年轻闲度风月(3)老大独守空船。

2.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考虑抒情方式,“美好时光”“倍感悲伤”应为乐景衬哀情;然后结合诗人的处境分析。

3.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方面:①感伤琵琶女的身世,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

”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已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琵琶女对苦楚身世的倾诉,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感伤自己的遭遇。

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江州司马青衫湿”既是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不注重人才的抗议与控诉。

【解析】1.在节选部分的第一节中,可以看出琵琶女少年时“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青年时“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老年时“老大嫁作商人妇”。

2.这句诗采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这句诗由“春江”“花朝”“秋月夜”三个名词短语组成,每个短语都是一种美好景象,每到此时,诗人联想到家人的团聚、朋友的欢宴等,更加感到自己的孤独凄凉。

所以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3.根据课文内容可知,白居易泪湿青衫有两方面的原因:同情琵琶女的处境、身世,感伤自己的遭遇、处境。

符合这两点即可。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1.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全都相同的一组是()①明年秋②委身为贾人妇③曲罢悯然④今漂沦憔悴⑤铁骑突出刀枪鸣⑥整顿衣裳起敛容⑦恬然自安⑧因为长句⑨暮去朝来颜色故⑩去来江口守空船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⑦ C.①③⑧⑨ D.④⑤⑨⑩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例:歌以赠之A.浔阳江头夜送客B.遂命酒C.问君西游何时还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感斯人言B.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C.转徙于江湖间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4.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②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答案】1.B 2.B 3.C4.①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

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

②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

③于是创作了这首七言诗,作歌行来赠送给她。

【解析】1.B 项②③④⑦都是古今同义的词语,其它几个词语都是古今异义词。

①“明年”古义为第二年,今义为今年的下一年;⑤“突出”古义为撞击、冲突,今义为表现比平均水平优秀;⑥“整顿”古义为整理,今义为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⑧“因为”古义为“因”有表因果、趁机、于是等意义,“为”有做、当等意义,要具体分析。

今义:表因果的关联词;⑨“颜色” 古义为脸色、女子的姿色,今义为色彩、颜料;⑩“去来” 古义为去了以后,今义为去和来。

8.本题考查词类活用,例句与B 项加点字都是名词作动词;ACD 三项的加点字都是名词作状语。

9.C 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句;ABD 三项都是省略句。

10.文言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字字落实,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字。

关键字①命酒”指命人摆酒;“快”指畅快的;“悯然”指闷闷不乐的样子;②“斯”这个人;“是”这;③“因为”指趁机作了,“歌”指作歌。

四、阅读《琵琶行》选段,完下面小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的情景。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2.对节选部分第一段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D.第五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悲惨的心情,第六句用月光进一步反衬诗人此时的心情。

3.下列选项中对第二段诗人运用手法描摹音乐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音词,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D.运用拟人手法描摹声音,增强音乐效果。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2)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答案】1.C 2.D 3.D4.(1)主人(我)和客人都下了马,到了船上,举起酒杯想喝酒,但没却没有管弦音乐。

(2)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需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东面和西面的画舫和游船都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之中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

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分析选项内容,C 项正确。

故选 C。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D 项,“反衬”错误。

应该是烘托。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中浸着一轮冷月。

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