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古诗鉴赏分析

浅谈古诗鉴赏分析

浅谈古诗鉴赏分析一、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的事物入手例一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

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尤其尾联的“艰难苦恨”,并分承五六两句。

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

“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以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例二台城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

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

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

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

“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

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

堤柳堆烟,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

“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

例三东栏梨花宋·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惆怅”是诗中具有浓厚感情的词,充分表现了当时诗人的心情。

要了解惆怅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诗人所见的景物变化中得知。

柳树抽线浅绿变为深绿,继而柳絮飘飞,暗含春色已暮。

梨花盛开,满城漾白,这里更加强调的是白色——春色之美原在万紫千红,花团锦簇,如锦绣般的大地——但是这里单只描写雪白的梨花(柳絮只是陪衬),更着眼于自己家门口东栏边的一株梨花——它愈开得热闹,愈引人惆怅——到这里,此诗的强烈特色完全显现出来了,一株如雪的梨花,正是强烈的白色引起人共鸣的主要关键所在,它暗示了盛极将衰,任何人面对如此一幅画面,也会稍然为之动容。

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

最后一句,直接抒情,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因此,我们抓住了有极浓厚情感的词句的感情线索,再联系景物特征就能探测到诗人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暂的情怀。

例四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整诗单纯写“夜”无一“倦”字。

但仔细一看,我们从这幅“秋夜图”中不仅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

我们仿佛看到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何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诗人把从入夜到破晓的过程描述的非常细致。

我们不禁要问: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原来诗人为“万事干戈里”而彻夜难眠,诗人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

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老杜自己也是报国无门。

因而“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二、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例五苏台览古唐·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诗人通过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

起句的“旧苑荒台杨柳新”一句之中,“旧苑荒台”,以极衰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而“杨柳新”,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极愉悦的兴会,写出古今盛衰之感,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前者包含着属于历史的巨大伤痛,让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显示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

这里所表述的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

因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是在不断追求着自由自在,追求着超越解脱。

但是,这种渴望与追求常常难以实现,人就常常难免陷入一种痛苦绝望的境地。

例六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自然流露。

特别是“独怜”句,“独怜”是偏爱的意思。

以“幽草”“深树”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寂静,而“生”和“鸣”两个字,又在静中透出动感。

诗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

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清楚地表露了诗人恬淡的胸襟。

例七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这是王安石晚年罢相后回到金陵时的词作。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田园风光图。

时间是从白天到入夜。

画面中有临水的屋舍、劳作的农人、有红花、有绿杨,清风微拂,黄鹂婉转,新月如鈎。

这恬静、这安逸、这秀丽的乡村风光怎不令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面对人生遭际的变化,诗人似乎采用了一种安然自适的态度。

用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

三、紧扣“诗眼”入手例八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紧扣“早行”,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而鸡声和月,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又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

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而“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

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

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

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

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

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

“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整首诗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了。

例九菊花唐·元稹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例十咸阳城西楼晚眺唐·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本诗开头“一上高城万里愁”,一个“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诗人开头“万里愁”用意何在呢?下文的“蒹葭杨柳似汀洲”,一个“似”字,早已道破,此处并无什么真的汀洲,不过是想象之间。

然而为何又非要拟一个“汀洲”不可?须知诗人家在润州丹阳,他此刻登上咸阳城楼,举目一望,见秦中河湄风物,居然略类江南。

于是笔锋一点,微微唱叹。

万里之愁,正是乡思之始。

咸阳本是秦汉两代的故都,旧时禁苑,当日深宫,而今只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鸟,不识兴亡。

因此“万里”之愁?抑或“万古”之愁?耐人寻味。

例十一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桂花落”,尤其是在夜间,是不大可能被人觉察的。

夜深人静,谁会去注意桂花的坠落呢?可是“人闲”,也就是说由于人的内心闲适平静,居然连桂花下落这样一个细微的动态也捕捉到了。

夜,阒寂无声,人,闲适平静,自然会觉得春山静谧而空寂了。

“空”字十分传神,让人似乎感受到了深山的寂静和群山的空旷,感受到大自然的百物万象此刻仿佛都不复存在了。

四、从“意象”入手当然,古诗中还有猿鸣、蝉声、落花、流水……等。

所以通过分析鉴赏古诗中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围及作者的心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把握诗歌的主旨。

五、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入手在诗歌鉴赏中,抓住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我们可以探求诗人运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的真实意图,把握诗歌的内涵及诗人内心感情。

例十二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

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

(其一)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本诗运用1.寓情于景。

诗人将冬郎父子的赞许之情寄寓在所描绘的令人神往的想象图景中。

2.映衬。

用老凤的鸣叫衬托雏凤更清脆悦耳的鸣叫声。

3.比喻。

将冬郎父子比为凤凰。

4.夸张。

红艳秀美的桐花延展万里,突出美景的壮观。

在诗中作者将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赞扬冬郎父子的才情,表达了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真切赞美。

古典诗歌的鉴赏除了以上角度外,还可以从题材类型入手,因为题材类型相同,从而使的表达感情上形成一定的倾向性和相类性。

当然,诗人的情绪千差万别,我们在鉴赏时,还需要根据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结合以上提到的一些方法进行赏析,从而更好地品味诗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