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变化社会实践报告篇一:家乡新变化社会实践报告山东农业大学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学院:机电学院专业班级:电气一班姓名:许庆杰学号:XX0712一、总体状况及分析(一)生活水平提高这几年来,家乡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农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在逐步改善,食物消费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
主要表现在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各种营养结构较丰富的副食类消费增加。
特别是蔬菜、水果的消费量增加许多。
另外还表现在住房上边,很多人都去县城买房,在家乡的房子也愈来愈大,愈来愈豪华,愈来愈和谐。
过去农民不富裕,常是一季多衣,现在非常注重服饰面料、款式和品牌。
过去的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所取代。
其中人均服装支出呈上升趋势;与之相反,购买面料支出下降较快。
在家电方面,人们开始买电脑、冰柜等高档家用电器,家电下乡活动愈来愈烈。
(二)人们的精神文化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是单纯的去地干活儿,而开始注重享受生活,家乡定期会有电影放映,人们都会积极去观看。
娱乐设施也不断完善。
人们的科学意识也不断提升,会科学地解决一些问题。
比如通过法律手段去解决一些纠纷,违法事件。
(三)学习环境的改善我原就学的是……中学,那是……村唯一的一所中学,破旧的教室,狭窄的操场……年初学校又进行了扩建,家乡的孩子们在宽敞的教室里学习,教学设施齐全。
假期我不再是只能在家里看电视,我和同学们可以到社区里去看书、打乒乓球、羽毛球、台球、上网……(四)交通的便利和通讯的发达本来家乡只是土路,下雨天人们无法出行,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力倡导下,政府终于修建了村村通,这下可好啦,人们出行方便了许多。
俗话说:致富要通路。
这下家乡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人们的精力可谓大大节省。
在通讯方面,几乎家家都有电话或手机,人们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近,方便多多。
(五)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
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应用。
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成熟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
大力实施种植业和牲畜业良种工程。
引进推广辣椒、玉米等作物优良品种,建设各类种子繁育基地,推广优良品种,农作物优质品种率达95%以上。
建设了许多大牲畜冻配站点。
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学应用水平。
对广大农民进行多项目、分产业、逐层次的科技培训。
请科技户、种田大户及青壮年农民帮助和支持搞生产。
特别是大棚花木的建设和优质经济树木的栽种,潜力很大,相信定会给人们带来很大收益。
二、调查方式与结果总结(一)走访镇干部,听取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体会和相关成果寒假间我来到到了我镇的镇委会找到相关的负责人对我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调查。
对他们回答整理如下:1、经济持续增长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政策的积极鼓励,国家相关部门的正确领导,社会注意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大步跃进。
起步阶段,我镇依托矿产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积极且正确的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以此来拉动整个镇子的经济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逐渐意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继而开始进行其他经济增长点的探索。
由于教学具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施河小城镇建设和园区建设突飞猛进。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短短两年多时间,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极大地提升了小城镇建设的水平。
2、就业形势较好。
由于相关的镇办企业所以我镇的就业形式比较良好。
加之,现在国家政策对农民工的特殊照顾和工资保障也有许多人走出农村去城市打工。
整体看来,就业形势比较良好。
3.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近期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更是为我镇的经济差上了腾飞的翅膀,农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
主要收入来源有种地所得和打工所得。
尤其是党中央决定减免农业税以后农民种粮的收入更加可观。
更让人欣慰的是国家还对农民进行相关补助解决了宁民种地的后顾之忧,使我镇人民的收入大幅增长。
4、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出现新的变化由于农民的收入增加,镇民的素质的整体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与改善。
加之,社会的整体进步镇民的消费结构也有了新的变化。
除了单一的生活基本消费逐渐出现了娱乐消费、健身消费、旅游消费等等方面。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正在逐渐缩小城乡的差距。
(二)走访镇里的敬老院、学校、镇民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与指导下我镇建起了敬老院、镇民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当我来到我镇的小学的时候更是被自己的所见所闻震惊,崭新的教学楼代替了原来的砖瓦房,整洁的校园到处洋溢着琅琅的读书声,我仿佛看到祖国的美好明天正昂首阔步的向我走来。
(三)观察并比较新农村衣、食、住、行的变化现在站在我的家乡感受的全是新的气象,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向我走来,居民的衣食住行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样式新鲜的衣服不再只是城里人的特权,美味丰盛的菜肴同样出现在农民的餐桌上,一座座小洋、一辆辆小汽车也正在我镇入住。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正在快速的改变我镇的面貌。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一)迷信活动基督教信徒大约有30%,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其他人存在烧香等迷信现象。
(二)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略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的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四、最后通过分析家乡的变化,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新形势下必须准确把握农业发展定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则,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农民增收实现新突破。
围绕结构调整夯实增收基础。
切实把经济结构调优、主导产业调强、运行机制调活、经济效益调高,构筑具有家乡特色的质量效益型农业基础。
调优经济结构,就是在粮牧企、产供销、农科教、一二三产业之间,建立起协调发展的关系;调强主导产业,就是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壮大区域主导产业;调活运行机制,就是积极完善健全土地经营、金融服务、中介组织联结机制等,大胆探索和建立农业保险、政府保障等农业经营风险保障机制;调高经济效益,就是按效益最大化原则,建立全新的产业结构,真正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围绕科技创新挖掘增收潜力。
加快培育、引进、推广农畜优良品种。
种植业选育、引进品质优、产量高、抗病性强、成熟早、脱水快的优质品种。
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技术。
注重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水平,确保产品的商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增强农民依靠科技增产增收的自觉性。
篇二:社会实践报告(家乡变化)课题:我看家乡变化学院:××××××支部:××××××专业:××××××实践者:×××学号:××××××实践地点: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实践时间:共7天回首入世十年“生态油城”发展,展望十二五“黄河水城”新跨越还依稀记得在我刚刚进入大学向那些如今已经熟悉了的面孔作自我介绍时,当我说我来东营时大家的反应。
我在感觉到尴尬、诧异之余也不禁在思考为什么让大家不了解我那可爱的家乡那座美丽富饶的城市?然而当我说到“胜利油田”的时候大家却又感觉那么熟悉?是因为她的年轻?还是因为她落后?为了解开这众多的疑问我想这个寒假我的一个任务就是借这次社会实践的机会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一下我可爱的家乡——“黄河水城,石油之城,生态之城,中国东营”。
对于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我来说,我对家乡的印象是伴随着自己的成长逐渐神话并建立起来的。
自小跟随父母在外打拼的我感知着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的变化。
从我小时候我家生活上对物质的依赖逐渐到长大后对精神上的享受和追求的转变可以看到这座城市的发展。
我们家的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诉说着家乡的变化。
在成展的道路上,从家乡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像我们家一样的生活变迁。
早就有调查一下家乡变化的想法,中学时期因为假期的作业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而上了大学之后又借假期打工来体验生活所以一直没有机会来真正的去看一下家乡的变化。
恰巧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内容是“我看家乡变化”自己也正好学驾照没有去打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走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去近距离感受一下家乡的发展。
在驾照学习完之后,在父亲的陪同下亲自驾车沿南二路、黄河路、北二路等城市主干道路由东及西对我的家乡东营市东营区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了解。
在新世纪的黎明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来东营视察为东营的发展带来了“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曙光,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时XX年胡锦涛总书记的视察又为东营“十二五”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航向。
在过去十余年的时间里,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与殷切指导下以及东营人民辛勤耕耘和开拓进取之下东营继承着昔日的高速发展并正迈着年轻活力的步伐继往开来。
在“十二五”春风吹来之际,伴随着政府对“黄蓝战略”的有效实施,东营人民亦将借助党的优良政策依靠勤劳和智慧用团结的双手建设更加美丽、更加富饶、更加小康、更加和谐的新东营。
东营市是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主战场和核心区域。
1983年建市,经多次乡镇规模调整后共管辖东营区、河口区、广饶县、垦利县、利津县五个地区。
南部的广饶县(齐国乐安)是古代大军事家“兵圣”孙武的故里,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存有最早到中译本《共产党宣言》。
北部是黄河冲击的新生淤地——黄河三角洲。
南部历史悠久,北部资源丰富。
这里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驻地,是济军基地,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所在地。
这里有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资源,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这里有亚洲最大的地上人工湖——天鹅湖,山东省最大的城市公园——清风湖公园。
南部的广饶县是第一批村村通柏油路的县,第一批村村通电话的县,是第一批村村通公交车的县,是第一批通自来水的县,也是东营市第一批进入全国百强的县。
她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是一座新兴的城市,她年轻中瞒着朝气与活力。
“黄河水城”——中国·东营黄河三角洲开发,目前已经确定了“四区一城”的大框架。
四区”指的是在东营的东部沿海,在约1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由北向南规划布局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渔业畜牧区、高端产业区四大主体产业区。
一城”则指的是充分利用黄河水把东营市打造成“黄河水城”。
【临港产业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是2006年4月份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龙头和优先发展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东营港加快建设业主码头,投资16亿元,全力实施了八大业主码头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