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八讲维也纳体系的衰落与“欧洲体系”的全球扩张经过1848年欧洲革命和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欧洲协调体制的裂痕愈大。
至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欧洲的均势被打破,维也纳体系终于解体。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和通讯手段的革新,把世界日益联结为一个整;欧洲先进国家产业结构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型,制造了世界范围内的分工体系,“中心—边缘”结构逐步建立起来。
在用工业革命的成果武装起来的西方列强侵略扩张中,穆斯林世界衰落了,东亚封贡体系解体了,欧洲霸权时代降临了。
值得我们注意和深思的是,在欧洲,两个欧洲侧翼国家——海上霸主英国和陆上强国俄国是侵略扩张的先锋,英俄两国争霸也是19世纪中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旋律之一。
在北美,年轻的美利坚共和国在自己独立不久就敢于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对抗欧洲势力;在东亚,古老而庞大的“中央帝国”衰落了,边缘地区的岛国日本却借机而起,通过明治维新跃进列强的行列。
美国和日本的加入,对欧洲的霸权提出了挑战,也扩大了欧洲国家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激烈反抗,对西方的抵制和造反开始兴起。
1.克里米亚战争与欧洲国际关系新格局维也纳体系确立后,沙皇俄国利用其战略优势,加快了对日趋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占和瓜分的步伐,以实现其控制黑海海峡,实现几代沙皇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南下地中海。
在近东有着巨大政治经济利益的英法两国,不能坐视俄国在近东建立霸权。
双方争夺近东霸权的矛盾和斗争导致了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历史上又称“东方战争”)。
参战的双方分别是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和撒丁王国。
战争的导火线是争夺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
1853年11月30日,俄国舰队在锡诺普港全歼了土耳其舰队。
1854年1月,英法舰队进驻黑海保护土耳其。
2月6日,俄国宣布与英法断绝外交关系。
2月27日,英法向俄国下最后通牒,要求俄国退出所占领的两公国,俄国对此不加理睬。
3月12日,英法与土耳其结盟并于3月28日对俄宣战。
此时,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正在寻求时机把奥地利势力驱逐出意大利。
他看到如果与英法结成同盟,将会给意大利的统一带来希望。
1855年1月撒丁王国终于也加入了英法同盟与俄国作战。
这次战争本质上仍是欧洲列强间的争夺,至此,俄土战争已变成一场欧洲大战。
等到战争进行到1855年9月,俄军败局以定。
10月中旬,奥地利又趁火打劫,向俄国再次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同英法议和,如拒绝接受建议,奥地利将参加对俄作战。
新继位的亚历山大二世被迫接受议和。
1856年3月30日,各国签署《巴黎和约》。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俄国的国际地位与战前相比判若云壤,对欧洲国际事务的发言权也被削弱。
在英法的遏制下,俄国的西进之路受阻,它的扩张矛头不得不转向中亚和远东,以弥补在欧洲和近东的损失。
法国通过战争洗刷了1814年战败的耻辱,将俄国从欧洲大陆的权力之巅拉了下来并取而代之;同时,法国又能与英俄都保持着较和谐的关系,这一结局可以说是法国的外交胜利,也是拿破仑三世“对威望追求的胜利”。
英国从克里米亚战争中获益非浅,《巴黎和约》的有关黑海中立化等条款扼阻了俄国的南进企图,对英国在近东、印度和远东的扩张形势更加有利。
奥地利在克里米亚战争和随后的巴黎和会上获取了不少实际利益,它摆脱了俄国的直接威胁。
但从国际战略方面来看却棋输一着。
它唯利是图的外交作风不但恶化了俄奥关系,失去了俄国这一盟友,而且引起英法的不满,奥地利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的外交舞台上陷入了孤立之中。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虽是战胜国,但得到的唯一战果是“维持现状”。
与此相伴行的是,它对其在欧洲的附属国的控制进一步被削弱,塞尔维亚由列强保证其自由,多瑙河两公国于1859年建立了统一的罗马尼亚国家,巴尔干半岛的政治局势变得更为复杂起来。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普鲁士、撒丁王国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开始着手解决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问题。
2.“铁血政策”与德国统一有两件事对德国的统一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法国大革命唤醒了德意志的民族主义。
其次,在1848年革命中,德意志统一运动开始付诸实践。
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俾斯麦于1862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上任之初就以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说表达了他的行事原则,他说:“当今的重大问题已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通过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大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他也因此被称为“铁血宰相”(Iron Chancellor)。
他是一个“重行动,富于感情,意志坚强的人,性情暴烈、干劲十足。
无论爱和恨,都没有人可与他相比”。
他自称是一个忠于普鲁士国王的贵族。
他的政治哲学也很独特,他坚信“普鲁士权力的任何扩大都对德意志有利,对普鲁士的独立和力量的任何限制都对德意志有害”,他相信“国内问题应从属于对外政策问题”,“强权是一切政治问题的决定因素。
”德意志统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易北河两公国——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问题。
1848年的法兰克福议会曾主张将这两公国并入德意志联邦,但没有成功。
但这次不同,普鲁士是下了决心要得到这两个公国。
1864年普奥联军向丹麦开战。
丹麦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援助,被普奥联军击败了。
俾斯麦向来都将奥地利视作统一大业必然要冲破的障碍。
在普奥战争来临之前,俾斯麦外交活动的重点是在国际上孤立奥地利。
在普奥战争中最可能施以干预的不外是法国和俄国。
1866年6月16日普奥开战。
战争出奇地迅速,仅用7周就结束了,因而被称为“七周战争”。
1866年8月23日,普鲁士和奥地利在布拉格正式签订和约。
1867年,普鲁士建立了北德意志联盟,为全部统一德意志奠定了基础。
1870年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
9月2日色当陷落,拿破仑三世和10多万法军当了俘虏。
9月4日巴黎公社起义夺取了巴黎。
巴黎公社失败后,上台的梯也尔政府与德国于1871年2月26日在凡尔赛(Versailles)签订了以法国割地赔款和军事占领为主要内容的预备和约。
5月10日,德法正式签订《法兰克福和约》。
《法兰克福和约》是一个掠夺性条约,因此,普法战争在德法之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法德之间的敌对情绪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标志着德国的统一。
德国的统一打破了欧洲的均势格局,因为一个崛起的中欧将不可能满足于继续在东西强邻之间苟存。
均势的前提已经失去,强国之间不再有什么缓冲地区,不再有制造纷争战乱的温床。
德国的统一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和近代国际关系演绎的地缘基础。
“它不仅推翻了维也纳和平宣言,还推翻了威斯特伐利亚和平宣言”。
法国由于战败,从克里米亚战争结束时的欧洲霸主地位跌落下来。
在中欧俄法边界上出现了统一的德国,加之在南欧法奥边界出现了统一的意大利,彻底改变了以往俄、法、奥三强主宰欧洲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
德国的统一也标志着维也纳体系的崩溃。
从某种意义上说,德国的统一使“欧洲失去了一个主妇,却得到了一个主人,在俾斯麦灵巧的安排下,1870年以后整整20年中,大国体制将被德意志支配。
”另外,德国的统一是通过战争手段完成的统一,也加深了德意志民族本身所固有的军国主义传统,使德国成为欧洲军国主义的堡垒。
3.美国的加入从美国独立一直到内战爆发前夕,巩固国家独立与安全,争取扩大国外市场,是摆在美国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也是指导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原则。
美国的早期扩张、1812—1814年第二次美英战争、1823年的门罗宣言以及向西部大规模扩张领土是这一时期美国史的主要内容。
美国独立后不久,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欧洲开始进入拿破仑战争时期。
美国政府为了避免卷入欧洲的冲突,奉行中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美国先后通过《约翰·杰伊条约》和《莫特枫丹条约》与英法两国保持紧密的商业关系。
同时,利用这一时期有利的国际环境,美国从西班牙手里获得了密西西比河上自由航行权和在新奥尔良3年的“存栈权”。
随后,美国于1803年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从法国手中购买了路易斯安那,领土扩大了一倍。
美国扩张的步伐并没有就此止步,利用欧洲战争和西班牙的衰落,又于1810年、1813年进占了佛罗里达。
除了在美洲大陆进行扩张外,美国的触角也伸展到了非洲和亚洲。
1805年美国军舰入侵北非的的黎波里,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了最惠国待遇;1815年侵占了阿尔及尔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1820—1822年在西非建立了美国在非洲的殖民据点——利比里亚。
1812—1814年爆发了被美国人视为又一次独立战争的第二次美英战争。
第二次美英战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1812年9月,沙皇俄国出于不愿英国分兵美洲,削弱反法同盟的力量,同时又影响俄美之间贸易的目的,出面调停。
1813年3月,美国接受调停,但为英国所拒绝。
9月,英国又一次拒绝俄国的调停,但英国提出可以在中立国与美国代表谈判。
经过艰苦的谈判,美英两国于1814年12月24日签订了《根特条约》。
条约解决了两国的诸多领土和边界争端问题。
《根特条约》签订后,美国终于得以完全摆脱英国的控制,国家的独立得以巩固。
战后美国政治上的殖民地意识开始迅速消失,经济上开始从殖民地经济向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经济过渡。
同时,第二次美英战争摧毁了印地安人部落联盟,为美国向西部扩张创造了条件。
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大陆恢复了正统秩序,英国的海上霸权如日中天。
19世纪初拉丁美洲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独立解放运动,衰落已久的西班牙殖民帝国迅速解体,欧洲列强乘机向美洲地区渗透扩张。
面对沙皇俄国在北美地区的南下政策、欧洲神圣同盟1823年冬对拉丁美洲的武装干涉、英国向拉美渗透的逼人气势,“门罗主义”应运而生。
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交了由国务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或称为“门罗主义”)。
“门罗宣言”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原则:“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
“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在限制和约束欧洲国家在美洲扩张的同时,保留了美国在美洲扩张的权利。
“不干涉”原则包含着不干涉和干涉两个方面:不干涉欧洲事务是美国既定的原则方针,但对涉及到美国切身利益和权利的南北美洲事务,美国不能置之不理。
换言之,美国反对欧洲各国干涉美洲事务,但美国却有干涉美洲事务的权利。
“美洲体系”原则宣扬美洲的共和主义,把共和制的美洲与君主专制的欧洲截然分开。
“美洲体系”的含义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它的潜台词和核心是“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
尽管“门罗宣言”的三个基本原则客观上支持了拉美各国的独立,但实际上也等于宣布了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