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东晋南朝门阀社会及其解体共68页
东晋南朝门阀社会及其解体共68页
318年司马睿称帝,是为晋 元帝,都建康,史称东晋。
晋元帝司马睿
东晋南朝政治大势
382年东晋十六国全图
高车
前秦
东晋
北方士族与江东士族的合流
◎相同的社会阶级
◎共同的胡族敌人
勤苦以学中国之书,尚可不须也,况于乃有 转易其声音,以效北语,既不能便,良似可耻可 笑。所谓不得邯郸之步,而有匍匐之嗤者。此犹 其小者耳,乃有遭丧而学中国哭者,令忽然无复 念之情。……曰:此京洛之法也。不亦惜哉!”
影响:
1、起义席卷东晋大部分地区,东晋王朝业已名存 实亡。
2、起义沉重打击了门阀世族势力。
特别是谢琰被杀后,北府兵为寒人掌握,士 族从此失去军权。南方的门阀世族从此失去了政 治上的垄断地位,开始走向衰落,寒门庶族地位 得以逐步上升。使原来已经极度紧张的阶级矛盾 有了一定的缓和,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 有利条件。
孙恩、卢循起义
孙恩起义:399~402年 卢循起义:410~411年 性质:
孙恩、卢循领导的反晋斗争主 流是农民起义性质。
这一斗争虽带有宗教色彩,但 斗争双方并非按宗教划分,笃 信五斗米道的王凝之等人被杀, 就是证明。孙、卢是北来失势 士族,起义初期也确有不少地 主分子参加,但义军的基本成 员无疑为会稽三吴地区的贫苦 农民和奴客。
一、东晋南朝政治大势
南强北弱→北强南弱 东晋门阀政治→南朝皇权政治 皇帝:高级士族→低级士族→寒人 朝廷:士族当权→寒人兴起
东晋 317—420
宋 420—479
齐 479—502
梁 502—557
陈 557—589
东晋南朝政治大势——东晋
北方大族的南迁与司马睿建立东晋
307年(永嘉元年)九月 ,司马睿以安东将军、都督扬 州江南诸军事的身份移镇建业 (江苏南京),得到琅玡(山 东临沂)大族等北方大族的支 持,才投靠了司马睿。
在东晋的建立与稳定上,最有功绩的人物是王导, 他的功绩就在于笼络吴人,协调南北各阶级特别 是南北士族的利益,以坚定地支持东晋对付北方 胡族统治者的进攻,进而克服神州。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 北人两种势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 化因得以续延。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论 也。
1、东晋统治阶级中央与地方等存在着错综复杂 的矛盾。
2、高门垄断高官与寒门产
★琅琊王氏 ★颍川庾氏 ★谯国桓氏 ★陈郡谢氏 ★太原王氏
生严重矛盾。
3、豪强地主与农民的阶级
吕
矛盾日趋尖锐。
思 勉
著
侨置与土断
【侨置】东晋政权优 遇南来的北人,在他 们聚居的地方设立所 谓侨州、侨郡、侨县。 侨州郡县沿用北方原 籍的旧名。
——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
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 善。……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 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 会(王)敦来朝,导谓之曰:
“ 琅邪王雄德虽厚,而名论犹轻, 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 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 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 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 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 率拜于道左。……自此之后,渐 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 — 《晋书·王导传》
丝履 铁剪
东晋南朝政治大势——南朝
宋:420—479,刘裕
齐:479—502,萧道 成
梁:502—557,萧衍
陈:557—589,陈霸 先
王氏助元帝
王导
王与马,共天下
《世说新语· 宠礼》载:“元帝正 会,引王丞相登御床,王丞相固辞, 元帝引之弥苦。王公曰‘ 使太阳与 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
——这反映了门阀士族力量强
大,可以与皇权并行。侨姓士族地
主是东晋政权的统治核心。后来有
谢安
庾、桓、谢相继与马共天下。
东晋的社会矛盾
东晋门阀家族:
【土断】即撤销侨州 郡县和侨籍,让侨户 和土著居民一起在当 地著籍,并且同样负 担国家的赋役。
东晋北伐
祖 逖 北 伐 : 313 年 祖 逖 率 部 曲 百 家渡江,发誓收复中原,后因东 晋内部争斗而失败, 庾亮北伐:334年,庾亮趁石勒 之丧北伐,乃遣兵出沔中,却被 石虎所败,无功而返。 殷 浩 北 伐 : 353 年 自 寿 春 率 大 军 北伐前秦,后为前秦大败。 桓 温 北 伐 : 354 、 356 、 369 三 次 北伐,曾收复洛阳,后因朝廷不 愿北还而丧失。 刘 裕 北 伐 : 409 年 开 始 北 伐 , 收 复洛阳、长安和黄河流域大片旧 土,成果仍是五次北伐中最为显 著者。
王仲荦论侨寄
只要注籍在侨州郡户口簿上, 就可以获得优复(免调役)等等 的优待。……对于吸引中原地区 人民像怒潮似地涌向江南,也起 过一定的作用。同时,当时北来 的世家大族互相标榜门阀,…… 倘使琅邪王氏、陈郡谢氏为了流 寓江南而变成了丹阳王氏、会稽 谢氏,那就等于取消了他们的高 贵标帜。
《魏晋南北朝史》
江南经济的开发
北方流民南迁 西晋末年, 大规模移民总数为30万户左 右,占全国总户数377万户 的十二分之一强,占迁出地 区总户数约60万户的半数。 永嘉以来,北方平均8人之中 即有1人系北来移民。
农业得到显著发展 中原精耕 细作的技术已经传到南方。 水利兴修与农业技术的改进 使农作物品种、产量增加。 交广地区因地气暑热,已有 一岁三数之田。
始建于东晋的光相桥(浙江绍兴)
手工业
▲扬州成为冶铸中心。官营 冶坊有“百炼钢”经反复多 次的锤炼而成。
▲纺织业中麻葛织品品种增 加,制作精巧。刘裕曾在建 康置锦署,为金陵丝织业打 下基础。
▲江南青瓷的发展十分突出。 在胎质、釉色、纹饰和烧制 技术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造纸业发达,有著名的 “滕皮纸”、“黄纸”。
——《抱扑子·外篇·讥惑》
元帝始过江,谓顾骠骑曰:“寄人国土,心常怀 惭。”荣跪对曰:“臣闻王者以天下为家,是以 耿、亳无定处,九鼎迁洛邑。愿陛下勿以迁都为 念。”
顾荣的答语,实际上是一种默契,即允许北人寄 居江左,并与之合作。双方协议既成,南人与北 人戮为同心,共御外侮,赤县神州免于全部陆沉, 东晋南朝三百年的世局因此决定。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 书社,1987年,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