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1.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

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靖康之变。

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A.光武中兴B.绍兴和议C.庚申之变D.甲午战争八卦是我国古代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和位置。

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

这表明[ ]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D.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台湾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通过对秦国18位宰相的出身进行详尽考证,最终发现这18位宰相中出身贵族的只有5人,其他的是以平民身份跻身卿相的。

许先生的这一考证结果,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的秦国①宰相制度还不健全②墨学曾为显学③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很大④走向富强的原因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我国古代商人处于“士农工商”四民之末,大多数人认为“无商不奸”或者“无奸不商”。

但有一些被称为“儒商”的商人却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他们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财富与成功,是儒者的楷模,商界的精英。

儒商比较注重个人修养、诚信经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注重合作,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这主要表明当时社会A“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发生改变B一部分士人考取功名做官后兼营商业C商人“见利忘义”和行为遭到批判D儒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人的价值观有人说: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体现“规范之美”,而北京汴京城则体现“自由之风”。

“规范之美”与“自由之美”也适用于评价唐朝和宋朝的A政治制度B对外关系C绘画艺术D儒家思想《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这主要表明A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使分封制崩溃B诸侯争霸促成百家争鸣的局面C儒家学说在诸侯争霸下的窘境D孟子使儒家学说发扬光大1.(2012·北京朝阳高三统考)东周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被称为社会制度嬗变、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共同的文化圈、经济圈形成期。

下列史实与这一观点相关的是() A.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确定期B.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期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期D.中央集权国家模式的完善时期2.“如果不是在西周转入东周的时期出现了文化上的重大变异,也许封建的体制还会周而复始地循环一段时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谁对传统抛弃得越彻底,对实利主义奉行得越透彻,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

”最能反映这种“文化上的重大变异”的是A.儒家思想B.墨家思想C.法家思想D.道家思想3.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说。

有学者称“唐代批判南朝梁陈、北朝齐隋的提倡佛教,而极力提倡经世之术。

”下列解释与其观点相符的是A.此时正是佛教传向内地、道教形成与儒学复兴的时期B.“周孔老庄诚帝王之师”不及“释迦发穷源之真唱……”C.反对三教等量齐观的社会地位,强调儒学的主导地位D.倡导以“主诚主敬主静主寡欲主返观内心”为理学修养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写道:“公元1000年左右正在发生或者是已经发生的变化并不仅限于社会和政治形态、经济和技术。

……以复古传统为特征的11世纪标志着自公元5世纪以来对中国社会所施加的高于一切的佛教霸权影响的结束。

……11世纪时,中国精英界的人物与其唐代的先驱们之间的区别,就如同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物与中世纪的人物之间的差异一样。

”他把中国这一时期定名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主要理由是A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入到内涵的扩张B宋代的知识精英们运用理性精神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C因为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而阐述正统思想D11世纪前后的知识精英们借用佛教而恢复古代儒家的传统思想王平在《水浒传“替天行道”考论》中指出:“由元杂剧中‘水浒戏’‘除暴安良’、伸张正义,演变成《水浒传》‘护国安民’、为朝廷效力,这是水浒故事中‘替天行道’内涵的一个重要转变。

”下列对作者评论正确解读的是A君主专制统治逐步强化B宋朝忠君思想开始盛行C儒家思想新发展的反映D道家学说致使封建迷信盛行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改造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和宗教化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12.朱熹从鹅湖参加学术辩论凯旋时,途经武夷山分水关,赋诗一首《题分水关》:“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意思指朱、陆二人在理学上各有“地势”,并且呈“西东”鼎立;流有万千,其源为一,基础都是儒学,所以说“合处同”,也就是说他们相同的主张是A.格物致知 B.心外无物,心即是理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B“存天理,灭人欲”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D“学者须先立志”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历史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且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今日来看,他们的立场仍是过于单纯。

”这种“单纯”主要表现在A理学抛弃了传统儒学“积极入世”的治学态度B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C理学弥补了传统儒学在塑造人性方面的缺陷D理学家们将儒、道、佛思想合而为一根据朱熹与他的弟子位的问答录《朱子语类》中记载:“黄仁卿问:‘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朱熹)曰:‘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朱熹认为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朝沿用B体现了朱熹从君臣关系角度对专制制度的批评C朱熹与黄宗羲都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评D中国的君主专制在精神是靠儒家支持程颢曾说:“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

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富,人之所欲也,苟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

”下列观点中对程颢主张理解不准确的是A.人们追求物质利欲是正当合理的要求B.生财有道,取之有道C.这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否定D.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中蕴含着一定的人文精神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所以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

第一次增益,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次增益,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他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

材料中的两个“他”分别是A孟子王阳明B董仲舒王阳明C孟子程颢、程颐D董仲舒朱熹2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教,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

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这一观点主张出自于A程颐程颢兄弟B朱熹C王阳明D李贽历史学家嵇文甫在《晚明思想史论》中说:“他一方面大刀阔斧,摧毁传统思想的权威,替新时代做一种扫除工作;同时他又提出许多天才的启示,替新时代做一种指导工作。

他既为宋明道学放出极大的光芒,同时却也为清代思想开其先路。

”材料中提到的人物最有可能是A朱熹B王阳明C王夫之D黄宗羲李贽在《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中说:“夫妇人不出阃域,而男子则桑弧蓬矢以射四方,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由材料可知,李贽A提倡人人平等B抨击君主专制制度C挑战儒家经典D反对对妇女的歧视4. 《明夷待访录》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对黄宗羲观点最准确的评价是A.主张建立伏尔泰式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B.资产阶级反封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应C.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D.系统提出了构建新社会的美妙蓝图5.有人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的“掘墓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②他的政治哲学依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正统政治哲学③其思想依然根源于中国的自然经济④其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不大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说:“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下列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A主张以相权来制约君权B提出了新的近代社会方案C提倡以学校议政来修补封建制度D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24.顾炎武在《郡县论》的开篇即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废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这表明他A.主张恢复分封制 B.意在肯定郡县制C.力倡加强中央集权 D.反对过度削弱地方权力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