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重点句子翻译(一)《高祖本纪》1、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高祖仁厚爱人,喜欢施舍,性情豁达。
他平时就有远大的抱负,不愿做一般老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
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诈称“贺钱一万”,实际上他一个钱也没带。
3、公始常欲奇此女,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他许配给个贵人。
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4、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这时候,沛公站起来,整理衣服,向他道歉,并把郦食其请到上座。
5、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沛公增加悬挂疑兵旗帜,命令全军,所过之处,不得掳掠,秦地的人都很高兴,秦军松懈,于是大破秦军。
6、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7、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再说,我之所以把军队退回驻扎在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后,共同制定一个规约。
8、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纳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现在如果他来了,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
您应当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
再逐步征集关中的兵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
”9、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恰巧项伯想救张良的命(使…活),(于是项伯)连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就用不能攻杀刘邦的道理劝告项羽,项羽这才作罢。
10、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
到南郑时,许多将领和士兵都在中途逃跑回去了,士兵们都唱着歌,,想东归回乡。
11、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项羽封有功的部将作王,却偏偏让您到南郑去,这分明是流放您。
12、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
队伍中的军官、士兵大都是崤山以东的人,他们日夜踮起脚跟向东望去,盼着回归故乡。
如果趁着这种势头(士气高昂的时候)利用他们,可以凭借此建大功。
13、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认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而逃走,因此楚军全部溃败。
14、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既然你们一定认为这样做合适,那我也就从有利用国事上考虑吧。
1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当初大人常常认为我没有出息,不会经营产业,比不上二哥刘仲勤快努力。
可是现在我的产业和刘仲相比,那一个多?16、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我只是因为丰县人因为雍齿的缘故反叛我而帮助魏王才这样的。
17、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沛县父兄们仍旧坚决请求,高祖才答应把丰邑的赋税徭役也免除掉,跟沛县一样。
18、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第二天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使…跟从),驱马来到鸿门拜见项羽,向他道歉。
(二)《管仲列传》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被任用之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因为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召集诸候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这全靠管仲的谋划。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我曾经多次从政却总是被国君贬斥,他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机遇。
3、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以小的过失而为羞,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为耻。
4、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人们家中财务充足了就会讲究礼仪道德,丰衣足食后就会关注荣辱的取舍,居于上位者遵循礼法行事就六亲自然和睦而关系稳固5、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所以他的主张平易而容易实行,人们想做的,他就趁机提倡,人们认为不好的,他就顺应着革除掉。
6、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不好的。
这样一来,统治者和百姓就能相亲相和,这话说的不就是管仲吗?(三)《屈原列传》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屈原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
2、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上官大夫和屈原在朝廷上处于同等位次,想得到怀王的宠信,内心忌妒屈原的才能。
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作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
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要改变,但屈平不同意。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
4、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忧愁、苦恼、疲困时,没有不喊天的,生病痛苦,内心悲痛时,没有不喊父母的。
5、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他的文笔简约,他的用语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正直,他描述的是平常事物,但他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是近事,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
6、屈平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已经被免去官职,其后齐国想攻打楚国,齐国和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对此很是担忧,于是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
7、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张仪到楚国后,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的当权臣子勒尚,并在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编造骗人的假话,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跑了张仪。
8、翼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希望国君能完全醒悟,社会现实能完全改变,他思念国君,振兴国家并希望国君和社会重走正道的愿望,在《离骚》中作了多次表达。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国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推举贤能来辅佐自己。
10、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可是亡国破家总是一个连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清平的国家却许多代也不出现了,这是因为国君所认为的忠臣并不是真正的忠臣,所认为的贤臣也不是真正的贤臣。
1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楚国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割,失掉了六郡。
怀王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1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脸色憔悴,身体和容貌都想干枯的树木一样。
13、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那?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但他们都只效法屈原的说话得体,善于应对的一面,始终不能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言相谏,此后楚国一天比一天弱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消灭。
15、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读过《服鸟赋》,作者认为死与生是一回事,被放逐和被重用都不必看重,我又茫然自失了。
四《项羽本纪》1、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项梁暗中用兵法组织部署宾客和子弟,借此了解他们的才能。
2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项羽都沉掉所有船只,砸破饭锅用具,烧掉营垒,携带三天的干粮,借此向士卒表示决一死战,不让一人有畏缩后退之心。
3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前来援救巨鹿在城下驻扎的诸侯军队有十几座营垒,没有那一个敢放兵出战。
4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当打败了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领,他们进入辕门时,无不跪在地上,用两膝前行,没有谁敢抬头仰视。
5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项王睁大眼睛大声责骂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受惊吓,退避了好几里。
6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江东虽然小,土地方圆纵横千里,民众数十万人,也足以称王,希望大王赶快渡江。
7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进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项籍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进军,现在无一人返回,纵使江东父老怜爱我,让我为王我有何面目去见他们?8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纵然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在心中没有愧疚吗?9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悬赏我的人头,我把这份好处送给你吧10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
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项王已经死了,楚国地方全部投降汉王,唯独鲁地不降服,汉王就率领天下的兵马想屠灭鲁地,因为鲁县军民坚守礼义,为主人以死尽忠,汉王就拿着项王的头颅给鲁县人看,鲁县父老们这才投降。
11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自己夸耀功劳,施展自己的聪明,独断专行而不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可以用武力征服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结果五年就亡掉了自己的国家,身死在东城,尚且不觉悟也不责备自己,实在是太错了。
史记重点翻译二五《刺客列传》1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他在所游历的那些诸侯国家,都是跟一些贤士、豪杰和年高有德行的人结交。
2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
后来秦国天天出兵太行山以东的地方,攻伐齐国、楚国、和三晋,渐渐像蚕食桑叶一般,侵蚀着诸侯的土地,快要到燕国了,燕国的君臣都害怕战祸的来到。
3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怎么可以因为被欺侮的怨恨,就想去触犯秦国的逆鳞呢?4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这叫做“把肉放在饿虎经过的路上”呀,祸患一定是救不了了!即使有管仲、晏婴那样的才能,也不能替我们想出解救的办法。
希望太子赶快叫樊将军到匈奴去,来消除秦国侵略燕国的借口。
5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
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为了结交一个新知的朋友,便不顾国家的大害,这可以说是“加深怨恨而扩大祸患”了。
6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