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旅游服饰文化

第六章 旅游服饰文化

第六章旅游服饰文化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中国汉民族的冠、衣裳、履的主要种类及其形制特点。

·掌握蒙古、藏、维吾尔、壮、回、苗、彝、朝鲜、满、土家、自、瑶、傣等民族衣、帽、鞋等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主要部分的特点。

·掌握谩方服饰的特征及罗马式;寄特式、意大利、德意志、西班牙、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葡洛可可风格以及进入"时装"时代的西方现当代服饰的特点。

能力目标:·能够辨认中国汉民族各朝代的服饰、十三个少数民族主要服饰、西方十一种不同风格服饰的特征。

·能够运凋服饰文化知识为旅游业服务,增加旅游文化的内涵和活力。

第一节中国汉民族服饰第二节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第三节西方服饰俗话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服饰是人类衣、食、住、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构成人类生活的重要因素,又是一个有着分明时代性、民族地域性、风俗性以及艺术性的综合文化现象。

服饰的产生与发展同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审美观念的演变发展,习俗的传承、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材料的更新密切相关。

第一节中国汉民族服饰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

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合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演化成整体以汉族为主的服饰文化。

一、中国汉民族的冠(一)冠冕冕冠是古代帝王公卿用于祭祖和参加重大典礼时所戴的礼帽,传说源于黄帝。

冕冠是在冠的基础上加一块冕板,叫"延"。

冕冠的两旁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以把冠与发髻固定在一起,又在的一端系上一根丝带,从颈下绕过,系于的另一端,把冕冠固定在头上。

另外,在两耳之处各垂一颗玉珠,叫"充耳",意在提醒戴冠者勿信谗言。

冕冠有多种,凡戴冕冠者都需穿冕服,在不同场合穿不同冕服。

宋代以后,臣下都不用冕冠。

冕冠一直沿用到明代,到清代被废弃。

(二)凤冠凤冠是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礼冠。

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如皇后凤冠,缀九龙四凤;皇妃凤冠,缀九四凤等。

另一种为命妇(有封号妇女)所戴彩冠,冠上仅缀珠、花钗。

明清时一般女子在婚礼时戴的彩冠也叫凤冠。

(三)朝冠朝冠是与朝服配合使用的冠戴,一般在朝廷举行大典时使用。

清代规定,皇帝、皇后、皇子、士公、文武品官及命妇才能戴朝冠。

朝冠分冬、夏两种,冬冠用皮毛制成,帽顶隆起,帽檐上折,帽上饰朱缨,帽顶饰珠。

夏冠用藤、竹丝、玉草编成,形如斗签,帽上所饰如冬冠。

朝冠檐下两边有带系于颌下。

品官的朝冠式样大致相同,主要区别看镂花金座上的顶子,也叫"顶戴"。

按规定,从皇帝到各级官员,无论穿礼服、吉服或常服,都要在所戴朝冠或吉服冠的冠顶之上,以各色宝石和素金表示出本人等级。

(四)进贤冠(略P121)进贤冠又叫梁冠。

前高后低,冠前有缝,内用铁丝作梁,缝外加圳式饰物。

梁冠始于汉代,以梁多少及所佩的缓分官衔等级。

一品为冠七梁,革带用玉,绶用云风四色花锦。

二品为冠六梁,革带用犀,绶同一品。

三品为冠五梁,革带用金,绶用云鹤花锦。

四品为冠四梁,绶同三品。

五品为冠三梁,革带用银,绶用盘雕花锦。

六品、七品为冠二梁,革带用银,绶用练鹊三色花锦。

八品、九品为冠一梁,革带用乌角,绶用二色花锦。

唐宋之后梁冠在旧制基础上增加了梁数。

乌纱帽源于隋朝,是一种圆顶官帽,用乌纱做成,也是当官的代名词。

宋代乌纱帽由唐代头(又称"折上巾)发展而成,即由软翅头改为长方形硬胎展翅乌纱帽。

明代品级官员,凡上朝时,头戴乌纱帽。

其形状是帽顶前低后高,帽两侧插上帽翅,两翅平直,均为圆角,系以铁丝,帽后有两根飘带,帽内有网巾束发,两翅向两侧平伸,长近尺,后逐渐加长(图6-1)。

(六)帷帽帷帽又称席帽,是一种高顶宽檐的笠帽。

在帽檐周围或两侧缀有一层网状面纱,下垂至颈,早先是西域地区的服饰。

唐永徽年间,妇女的面衣出现了帷帽。

初行时,曾受到朝廷干预,但它在民间与上层妇女中很快流行起来,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尚以及妇女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之束缚的心态。

帷帽普及后,妇女们又一次对它进行改革,去掉面纱,只将一块皂帛包裹住头的两侧,整个面庞全部裸露在外。

(七)凉帽凉帽是清代男子礼帽。

凉帽的样式为无槽,形如圆锥,俗称喇叭式;清初期流行扁而大,后期流行高而小。

取材于藤竹、蔑席或麦秸,外裹绫罗,多为白色。

清时凡戴礼帽,一般必在顶珠之下装有两寸长短的翎管一支,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

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是羽所做,花翎是孔雀羽所做。

花翎中又分一眼、二眼和三眼,三眼为最贵。

花翎最初为宫廷中的侍卫和有爵位的公、侯所戴,是一种地位与荣誉的象征。

(八)便帽又称瓜皮帽,用六片罗帛拼制成,故叫"六合一统帽",意为"四方平定"、"六合一统”。

它的林料夏秋用纱,春冬用缎,颜色以黑色为王,里用红色。

多用于市民百姓,相传为明太祖所制,从明清一直流行到民国。

二、中国汉民族的衣裳衣,广义上指着于身上的全部装束,狭义上仅指上衣。

我国古代,衣指上身穿着的服装,下身所着的服装称为裳。

(一)上衣上衣形制分有深衣、袍、袄、背子、中山装等。

1〃深衣衣。

在先秦之时穿着十分普遍,应用范围极广,对后世的服装影响也很大。

深衣长度适中,腰线在腰的正中间。

古人将传统的思想、做人的规范寓意在深衣的款式之中:袖口圆如圆规,领口方如尺矩,表示方正;背缝经线从上至下如垂绳一样直而不偏,表示正直;衣下摆平齐如权衡,表示公道。

深衣具有的寓意和象征性,为我国服饰在表现手法和符号使用方面打下了良好基础,并逐步积淀为一种衣的传统文化(图6-2)0 2.袍袍是上衣下裳连裁连制的形制,是古代一种有夹里、衬絮棉的长衣。

单层的长衣古代称其为衫。

明清时期的服装以袍衫为基本款式,如明代莽袍和清代女子的旗袍等服式。

旗袍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款式多种,领头有高低之分,袖子也有短长之别,前后下摆开极,由于其剪裁秀瘦合身,能充分显现女性的曲线美,被近代妇女所青睐,是风靡一时的时尚服装。

其色彩与装饰也十分丰富,有雍华富贵艳丽的,也有简洁朴素的,能体现一代女性的气质与性格。

男装盛行"长袍短褂"的样式,一直流行到民国初年。

3·袄袄属袍类。

其质料、花纹、式样和袍相同,但长度比袍短。

袄在南北朝时已流行。

袄在各朝代有所不同,明清时妇女穿袄极为普遍。

袄有单、夹、棉、皮毛等种类,面料为锦、缎。

清代的袄颜色以天青、湖蓝、粉白、红居多,富者在袄上绣有花鸟、蝙蝠、寿桃及寿字纹样。

清代的袄多为圆领,有大襟、对襟、琵琶襟、扣系结等。

顺治后袄袖比明代窄,镶绣只在襟及袖口处,所谓白旗边、牡丹边、盘绣等。

到嘉庆年间,衣饰镶边越来越多,袖口也宽起来;咸丰、同治年间;尤其是北方京都妇女以镶边多为时鬃,当时有"十八镶"说法。

至光绪、宣统年间,袄袖变得短而细小,能露出里面的衬衣。

袖口镶边的形式是第一道较宽,第二、三道渐窄的双重镶边。

衣领高度为二寸以上,袄领掩在衣领下。

4·背子背子又名绰子。

宋代背子,是承前朝的半臂形式以及前朝的中单形式发展而成的,有斜领、盘领、直领,另有不垂带式、系勒帛式、不系勒帛式多种形态。

从其形象看,背子引长直垂至足,且袖子加长,两裾(衣服前档)离异不加缝合。

在两腋及背后都垂有带子,左右腋下开以长衩,因而要用勒帛系束。

背子是宋代最具时代特色的服饰。

男女都可穿背子,但其式样、使用都有不同。

男用背子属非正式礼服,仅作为衬服或作为会客时简便礼服。

女用背子,不同阶层适用的场合有别,或作为常服,或作为仅次于正式礼服的常礼服。

女用背子比男用背子形制复杂,且质地和色泽更为多样化。

女用背子多以直领为主,其具体形态也不尽相同(图6-3)。

明代背子使用比较广,上用于皇后常服,下用于民女衣着,一般分为两式:一是合领、对襟、大袖,为贵族妇女礼服;二是直领、对襟、小袖,为普通妇女穿着。

5·中山装中山装产生于1912年。

孙中山先生主张吸收西服的轻便、得体之优点,参照日本学生服的特点,创制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款式,作为他从事革命活动的服装。

他授意兴中会成员、西服商人黄隆生设计制作这一新款式,并很快流行全国,后代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故取名为中山装。

在民国十八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特、简、荐、委四级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

其式样根据《易经八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含义,如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而确定前襟四个口袋;依据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而确定前襟五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确定袖口必须为三个扣子,由此在西装基本式样上渗人中国的传统意识。

中山装代表着20世纪中国告别封建服饰、转向现代服饰,并且几十年占据特殊位臵,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穿着。

〃1949年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带头穿中山装,树立了中国现代服饰形象,使中山装成为中国现代民族服饰的典范。

中山装经过了它的辉煌时期而逐渐衰落,然而作为中国的一种服装形式,它在不同的时期里还会出现(图6-4)。

6·列宁装、人民装20世纪50年代,列宁装、人民装、中山装成为最时鬃的三种服装。

灰棉布列宁装始于当时解放区的男干部穿的灰色中山装,又称干部服、人民装。

人民装是中山装的一种变体。

上衣按照用途分有祭服、朝服、公服、时服、补子等。

(其他略 P124)(二)下裳由于古时的上衣较长,所以下裳在款式上相对简单,它们的区别更多地反映在面料、色彩、纹式及长短上。

这里主要介绍裙和裤。

1·裙裙原为下裳。

古代男女都穿裙,裙长至脚踝或拖地。

汉代以后,下裳形制逐渐变化,由原来前后两片连成一体,成为裙。

东汉以后,穿裙的妇女日益增多,裙子款式日新月异,裙子款式日新月异,裙子和褥袄等服结合起来,成为我国服装形制中最为基本的一种,与袍衫等服装在我国一直流行了十儿个世纪。

古代女裙形制一般成一片,穿着时由后向前再绕后,在后背部交叠。

隋、唐时期妇女之裙多为此种形制。

民国以后,套裙逐渐取代了这种裙式。

原来的下裳,是前后两片组成,改制成一片后因蹲坐行走时会感到不便,为此以增加裙子宽度来解决,也就出现了一种折裙。

东汉以后,已有施裙子,并以细为美。

隋唐以后,裙幅增加,折增多,于是出现了百褶裙样式。

明末清初的妇女裙式中,有一种以缎裁剪成条,每条绣花两畔,镶以金线,称为凤尾裙。

到同治时期,又出现一种表面打满了细的裙式,粗看与普通百摺裙并没有什么区别,如果将折搁打开,就会发现在每一道折袍的中间,都有丝纬交叉串联,形成鲤鱼鳞甲,故称鱼鳞百摺裙。

中国妇女历来喜爱穿红色裙子,尤其是青年妇女,有一种红裙裙色是用石榴花碾碎的汁作为染料染成,故名石榴裙。

相关主题